提起武汉,所有人都会想到黄鹤楼,但是武汉除了黄鹤楼还有和它并称为武汉三大古迹的晴川阁和古琴台,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古琴台,这里面有个流传千古的典故,武汉也因这个典故而被称为知音故里。

好了,我们现在一起穿越到多年前的楚国去看看这个发生在武汉汉阳的凄美的,能够流传到今天,让人回味感叹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有个从小喜欢抚琴的人,他的名字叫伯牙,他学了三年以后,他的师傅成连觉得琴技虽然不错,但是缺少情感。于是便带着伯牙去东海蓬莱山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去寻找音乐的灵感。

伯牙在蓬莱山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琴兴大发,拿出琴开始弹奏,他将大海的澎湃和高山的雄伟都赋予琴声中,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首名曲《高山流水》由此而诞生。

从蓬莱山回来后,伯牙的琴弹地出神入化,很多人赞美他的琴艺,誉他为“琴仙”,但是浮于表面的赞美及点评,和他不能产生共鸣,始终没有人能听出他琴声的内在真谛,他很苦闷,一直想找到懂自己的知音。

伯牙虽为楚国人,但在晋国为官,有一年中秋节,他回归故里,乘船来到汉阳,遇到了风浪,船泊在了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平息了,月亮慢慢升上了天空,景色迷人,伯牙趁着兴致,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了起来,伯牙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中,如痴如醉,当他拨弄琴弦的时候,突然发现岸边有一个人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大吃一惊,用力一拨,琴弦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人是为何而来,只听那人大声说:“先生,不要惊,我是附近打柴的人,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的琴声,便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仔细一看,只见那人身旁放着一担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有疑虑:一个打柴的人,怎么能听得懂我弹琴呢?于是便问:“你说说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打柴的人回答道:“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伯牙大喜,急忙邀请打柴的人上船来,打柴的人看了看伯牙的琴,对他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又说了瑶琴的来历,伯牙惊叹不已。接着又弹了几首曲子,让他点评,当伯牙弹奏得很高亢的时候,他说:“这是表达高山的雄壮。”当琴声轻新时,他说:“这是表达无尽的流水。”

伯牙惊喜不已,过去自己弹琴,从来没有人明白其中之意,今天却被一个打柴的人说了出来。这野岭之中,自己竟然遇到了寻觅已久的知音。

伯牙探得打柴的人名叫钟子期,两人在船上喝起酒来,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遂结拜为兄弟,相约来年中秋节在这里再聚。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汉口,但是等啊等却一直不见钟子期前来,伯牙放下瑶琴弹了起来,用来召唤知音,天已经黑了,却还是不见子期身影。

第二天,伯牙向附近的一位老伯打探钟子期的下落,老伯告诉伯牙:钟子期已经病故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将坟墓埋在江边,待来年中秋节相会的时候,他要听伯牙的琴声。

伯牙悲痛万分,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弹完后,他挑断了琴弦,将瑶琴往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决定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常常是可遇不可求,可求而不可得。后人感念伯牙和子期的深厚友谊,在汉阳龟山脚下修建了古琴台纪念他们。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武汉旳三大名胜之一,武汉也因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而被称为知音故里。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