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每年春日,总能勾起很多人内心的江南情结,而陆巷是可以完美呈现我心中江南图景的精华之地,是绝不会出错的短途旅行完美去处。
陆巷,地处东山镇后山,西临太湖,自古以来就是太湖观山赏湖的绝佳之地。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又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
值此春日,就带大家来到苏州吴中区,走进陆巷,一观其妙。
名流辈出,鼎盛往昔
南宋初期,中原大批护驾南迁的文臣武将途径太湖,因山水之胜,风光秀丽,战火又不易涉及,遂定居太湖边洞庭山下。他们依岩架栋,辟地建屋,在村里建起了康庄巷、文宁巷、韩家巷、姜家巷、旗杆巷、固西巷六条古巷,陆巷村也由此得名,小巷深入古村,悠远曲折,串联起了晨昏烟火、子孙后人。
纵观古村历史发展脉络,虽历经变迁,但其发展脉络的主线始终与王氏家族一脉相承,整个村落的发展演变就是王氏家族活的历史。随着王氏家族在仕途上发达,先后出了王鏊、王铨、王世琛等达官贵人。
及至明清,陆巷村达到鼎盛时期,整个村落发展逐渐地向太湖方向延伸,突破以往凹居在山坞的态势,村落整体格局基本成形,且在其后数百年里变化不大。
但从民国初年起,传统的商帮文化因受新式工商业的冲击而逐渐走向没落,洞庭商帮开始衰落,王氏家族也日渐式微,其祖宅几经转手,流落他人。至此,整个古村的建设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直至上世纪50-60年代,随着环山公路以及桥梁的修建,村落开始沿太湖一线发展,并于年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陆巷村千百年来名人辈出,其中,载入史册的就有状元1名、探花1名、进士11名、举人46名,官员、院士、教授数百名,被誉为“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他们特有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地位对陆巷村传统文发展起着深远影响,他们的理想情操、审美意趣亦投射在陆巷村的空间环境中,并得以长期传承。
山水情怀,诗意栖居
农业文明亲近大自然的传统通过士绅阶层得到升华,使山水可游、可居,自然可法、可赏。反映在居住文化上就是“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要求居住环境要和自然融为一体,陆巷村的村落选址和聚落格局正是映射了这种山水情怀。
陆巷村位于苏州市东山后山西侧,东山坐落在茫茫太湖之中,陆巷又处地势险要的后山。整个村落依山傍湖、泽湾而居,独特的地理位置把这一带与其他地域相割离。清乾隆《林屋民风》称:“太湖诸山,渺然物外,父老相传自古无兵革之患。”此后数百年间,村落基本维系这一格局,较好保存了“参差粉黛深深院,不辨山村与水津”的传统风貌。
山水情怀孕育了诗性文化,陆巷村曾经的士绅阶层留下过大量的田园诗墨,“小轩欹枕,檐影挂星河,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无人能唱采莲歌。”描摹了彼时风景和心境,随着这些诗词的流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们心中的“江南”——是小桥流水,是粉墙黛瓦,更是人人憧憬的恬淡悠然。
江南胜景,独占鳌头
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也是太湖沿线最佳观山赏湖之地,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村落内部宅院栉比鳞次,石板路平整舒坦,巷道之间互相连通,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风貌,又涵盖了太湖地区特有的人文生活气息。
陆巷村空间格局以“一街三渡六巷”而闻名,陆巷古村内部街道小而整洁,宽度1-2米左右,路面由青砖铺成人字纹,其中紫石街由带紫色纹路的大块花岗岩条石铺设而成,是所有街道中的代表,也是明清时期最为繁盛的一条集市街道,走在其中,依稀可见当年繁盛图景。
村内东南北角分布的解元、会元和探花三座石牌楼,形成一个“丁”字形结构,是江南仅有,凝结着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更是陆巷村曾经兴学重教的历史见证。
它们与寒谷渡、陆巷渡、蒋湾渡三座古渡口,六条小巷共同构成“鱼骨”状的街巷空间,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当地人民善于渔猎的生活习惯,村落间的每条巷都有巷门、巷名、更楼,巷与巷之间互相连通,在交汇处有古树名木、古井点缀其中,形成了许多灵动有趣的空间节点,又与开阔的小广场、店铺、码头等形成一个群体。这样的空间布局和聚落形态迄今为止依然保存完好,处处体现着江南韵味。
陆巷在鼎盛时期,全村有规模较大的厅堂72座,虽历经悠悠岁月,现仍尚存30余处明清古宅,总面积达上万平万米。古朴厚重的惠和堂、玲珑精巧的粹和堂、别有洞天的怀德堂、秀美风雅的宝俭堂,工整精致的怀古堂,每一处都镌刻着陆巷名流的卓然审美。这些曾经的官宦宅邸,掩映在大片枇杷林中,犹如一幅历史画卷。
村落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鳞次栉比,交错穿插。既具有江南地区苏式民居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太湖流域建筑艺术特色,外观宏伟,粉墙黛瓦,造型轻巧,色彩淡雅,内部华丽,梁架工整,彩画富丽,雕刻精致,建造技艺精湛,让人叹服。
建筑格局以多进院落式布局为主,开间宽阔,院落方整,遵守社会时代礼制,主体朝南,一般为三至五间一进,少则一进,多则四、五进,依一条轴线南北依次而建,楼、厅、堂、斋多长门短窗,轻盈疏透。它们多属江南抬梁、穿斗式木构体系,檩、梁、柱节上紧密配合,坚实牢固,拆去砖墙可抬起位移,且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有的已历经三四百年,梁架结构依然完好如初。
陆巷之美,需得慢行细赏方能领略。巷子深处有村民悠然炒茶,青石墙上有令人赞叹不已的精致雕花,木门铜锁下有憨态可掬的石狮子,每一个不经意的回首,都是一幅构图精巧的画。
传承发展,古村新韵
近年来,陆巷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村庄历史保护修缮、文化传承、环境品质提升和当代活力塑造,这座江南古村正在走出历史深巷,向世人展现迷人的江南风采。
陆巷在背山面湖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历经八百多年的聚居历史沉淀,形成“一街六巷三河浜”的空间格局,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江南村落活化石,也是研究太湖流域古村落的典型。
陆巷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村落保护,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发展原则,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采取修旧如旧的方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对与风貌不相融的建筑采取立面改善和功能更新。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支持下,陆巷村先后修缮修复多处历史建筑,陆巷村的传统风貌也得以延续。
陆巷村的保护和传承并不只是静态的,还通过挖掘本地特色乡土民俗,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每逢春节期间,陆巷村都会举办东山猛将会、东山台阁等民俗庆祝活动,热闹非凡,在挖掘春节这一传统佳节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这些被遗忘的本地民间文化得以重生。而春季新茶上市时期,陆巷村联合周边村庄共同举办包括采茶、炒茶、品茶在内的洞庭山碧螺春手工炒制技艺传承活动,向村民和游客们展示碧螺春炒制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一活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推动这个非物质遗产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立足于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陆巷村还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村庄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
电视剧《橘子红了》在陆巷村拍摄,使得陆巷村在影视圈逐渐成名。陆巷村依托于村庄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经历,在村庄内建设和保护规划以及传统村落风貌相融的影视文化主题街,融合现代影音文化、创意文化,进一步推动村庄文化品质的提升。
陆巷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兼顾旅游和发展,提升村庄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了健全的公共设施、完备的基础设施,讲好“陆巷故事”。时至今日,陆巷村已成为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
(作者葛早阳,热爱旅行、摄影,南京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规划师,从事乡村规划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工作)
延伸阅读
跟着规划师寻乡愁①
十二圩:往事如“盐”
江苏省委书记“五一”前为何专程看望他们如何精准扎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委书记强调了这四个关系
骑电动车戴头盔,强制OR倡导?这事上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品思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五四前夕,这份讲话真情寄语年轻干部
撰稿葛早阳
图片来源葛早阳陆巷村村委会提供
值班主编孙巡
编辑谷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侵权必究
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