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水平
崂山是一座有着自己宗教信仰的山。
也就是说,有着自己的魂灵。除了道教,它还有着自己的通俗而平民化的教义。
据说,古时崂山民间讲究拜狐仙,尊狐图腾,认为狐有三德:德性中庸,尊卑老幼和“狐死必首丘”的不忘本。因此,自古崂山人视狐为瑞兽。
在崂山东南一面有座华严寺,庙后“寂光洞”中的神位上塑有一位白胡子老人,尊称为“胡三太爷”,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为其生日,人们要举办庙会,焚香敬拜,渔民要把新打来的鱼虾供奉上来,敬请保佑众生的安康。这大概是世上众多名山都没有的奇观。
一座山,千百年来,一直被人登临而朝拜,总有它的道理存在,潮起潮落的海水拍打,日月星辰的岁月更迭,花草树木的精气滋养,日子和人心的一起累积,才形成了这个道理。
从崂山的阳面登山而观海,更多的是山海合二为一给予我们的这些人文景观的感想,海天茫茫,壮观而易于迎风遐思悠悠。历史丰盛的馈赠,内化于岁月,外化于自然。或许,就是郁达夫讲的伟大吧?
从阴面登崂山,更主要的是看水。崂山阴面名声大振的是北九水。北九水有外九水和内九水之别,一共加起来近十公里长。一般人看的是内九水,大约三公里,不远不近,路程正好,老幼咸宜。
崂山三宝之一就是它的泉水,九水之泉在崂山主峰巨峰北麓的太乙泉,泉旁有国民党时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源泉”的碑石。泉水由此流下山来,一路曲折蜿蜒,拐一道弯,为一水,和北京房山的十渡风景区取名原理近似。所不同的是,它每一水旁有两座形态各异的潭水,像是泉水流淌下来一路留下的孩子,留恋风景,贪玩而不肯再走。一共留下了18个孩子,所以又叫做“九水十八潭”。沿淙淙泉水溯源而上的感觉,和阳面登山观海的感觉,大不相同,后者只可远观,这里却可以亲近。
同样是水,崂山的水是甜的,既可以闻香,又可以入口。
爬到第九水之处,有三迭而落的潮音瀑,有幽深难测的靛缸湾,看到水流恣肆,仿佛回到了人类那栖息的童年时代,心里是那样的平静和空灵。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倾听到远古时代人类诞生时的天籁之音,而且可以静静地享受那原始的律动和自由,把一切烦恼和欲望都抛到九霄云外。
人类的文明同河流的文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灵秀之美,舟楫之利,人们往往喜欢择水而居。所以,凡是有河流的地方,无论是大江还是小河,都是人烟稠密的地方,都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地方,都是交通四通八达的地方,都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
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天地本宽,庸者自扰,岁月本长,忙者自促。”茫茫时空中的匆匆过客们,多少人为名所累为利所累为各种欲望所累,到头来输了,唉声叹气,抱恨终生;赢了,自以为所得不少,却不知失去的更多。还有一些人贪心不足欲壑难填,怎么也搞不懂“良田万倾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的浅显道理,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害人害己苦不堪言。
水,流水不腐告诉了人类生存的秘密。
自古山水人文是合在一起的,再好的山水也是要名以文传。
民国时期,青岛旅游业进入一个承上启下的崭新阶段。在跻身崂山旅行的群体中,文化名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上承古代文人雅好山水的传统,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流连于山海秀色和文物史迹,访寻遗踪旧影,荡涤尘世铅华。
人在旅途,逸兴遄飞,有感于心而形诸诗文,其行其文,向崂山馈赠了一笔享之不尽的珍贵文化财富。
康有为,是二三十年代最早进行崂山书写的文化名人之一。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次年,康有为来青岛并游览崂山,便留下一首题为《太清宫》的诗作:
直上崂山巅,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
20世纪初20年代中后期,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十年,青岛现代白话文学进入起步时期,崂山写作也进入了新文化时代。随着王统照、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等一批著名作家文人来青岛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30年代形成青岛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高峰期,青岛文坛不仅荟萃了一批著名写家,还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不仅代表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水平和成就,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同时,青岛地方题材也进入作家们的笔下,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多元题材中占有一定比重,正是在这一大趋势之下,形式、体裁多样的崂山书写从一代文人的笔下喷薄而出。
王统照,是“五四”运动之后用白话文写长篇小说的著名作家,年来青岛定居。作为青岛文学的拓荒人,王统照笔下时时写着青岛,他在进行现实主义长短篇小说创作的同时,把笔触探向崂山的社会底层。
在诗歌《轿夫的话—崂山道中》,王统照这样写道:
先生!……
你看这荒山薄岭,瓢大的地,碗大的田。
在山凹里和山沟里才有人烟。
就是扛桥、砍柴,靠山吃山,
哪里来你们吃絮了的白米、面?
先生!这地瓜干儿味道真不恶,
包管你一口都不能嚼!
去年咯,一秋大雨冲翻了沙窝,
连这点东西充饥也捞不着……
王统照后来在谈到这首诗的创作时说:“这不是诗,是我们在崂山山径中听见轿夫的话,我记下来的都是真实的情形。”崂山山水如绘,但“富人不懂的穷人慌!”,一幅山水画卷在诗中断为冰火两重天。
若干年后,曾经在青岛度过“创作盛年”的沈从文,对于崂山的书写更多一些携侣曾游的岁月回望:
我曾先后上过六次崂山,有一回且和杨金甫(杨振声)校长及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诸先生去崂山住了六天,以棋盘石、白云洞两地留下印象特别深刻,两次上白云洞,都是由海边从山口小路一直爬上,这两次在“三步紧”,临海峭壁上看海,见海鸟飞翔的景象,至今记忆犹新;从松树丛中翻过崖石的情景,如在眼前。
他特别讲到,返回北京以后着手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多酝酿于青岛。”关于此,小说家汪曾祺曾特地登门核对过,《边城》里的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究竟出自哪里?沈从文回答说,一次和夫人张兆和一起去崂山,在车里看到出殡的,见一个女孩打着幡,其形象、神态和他正在构思的《边城》里的主人公翠翠极其相似,便对夫人说:“这个我可以帮你写个小说。”于是崂山女孩的身影便成为《边城》里的翠翠的原型。
梁实秋的崂山书写,是否沈从文记忆犹新的那次“携侣曾游”似未可知,但作为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梁实秋笔下流淌着滔滔不绝的“山论”,眼格高人一筹,字行间更多一些济胜之具,称得上是一知山、识山且会赏山的崂山知音:
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峣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读《聊斋志异》崂山道士,早已心向往之,以为至少那是一些奇人异士栖息之所。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顶,但见参嵯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之大斧劈的皴法,而且牛山濯濯,没有什么迎客松五老松之类的点缀,所以显得十分荒野。有人说这样的名山而没有古迹岂不可惜,我说请看随便那一块巍巍的巨岩不是大自然千百万年锤炼而成,怎能说没有古迹?
年,郁达夫受“汪(汪静之)酒卢(卢书恒)茶”之邀来到青岛,曾游历崂山。同样的崂山书写,在行色匆匆的郁达夫笔下,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却是又有诗,又有文。诗有《青岛杂事诗》一首: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文章则是返回杭州大学的寓所写的,用一路北上途经之地命的题目:《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虽然一路走过许多名城名山,但说到崂山,依然满怀游兴未尽之憾:
崂山的风景,原也不错;可是一般人所赞颂的大崂观靛缸湾一带清溪石壁,也只平平,看过江南的清景的人,对此是不会感到特异的美感的;要讲伟大,要耐人寻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从白云洞,华严寺到太清宫的一路。我在青岛的时候,曾有一位小姐,向我说过石老人附近,景色的清幽,浮山午山庙周围,梨花的艳异;但因为去的时候不巧,对于这些绝景,都不曾领略,此生不知有没有再去的机会了,我到现在,还在怅念。
民国以来的崂山书写第一人,恐非洪深莫属。洪深年生于官宦世家,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与崂山的历史渊源很深,可以说是崂山开启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年,其父洪述祖因宋教仁案举家来青岛避难,在崂山南九水修建了一座别墅——观川台。其时洪深正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学校放假期间,他便回到青岛崂山。在崂山生活期间,他经常和山民们聊天,了解山民的生活状况,崂山民间的生活不幸,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年他以崂山人与崂山梨的故事为题材,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卖梨人》,由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成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年,洪深受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邀请,到山东大学接替离职的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此时,南九水的观川台早已被日本人在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没收,洪深只得租住在福山路1号的一幢欧式小楼里。
往事如昨,惓缱难排,洪深将青岛遭受德、日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家产观川台被日本人霸占的遭际交糅一起,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不惜耗费巨资,组成阵容强大的剧组来青岛拍摄了这部影片。
就在洪深和他的崂山情结走上银幕那一年,被誉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苏雪林来了。当时她正处于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依然保持着从法国归来后的那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写作速度惊人。
从这年7月起,苏雪林在青岛小居的一个月里,写成了一组散文游记《岛居一月记》,像串珍珠般地把她一个月的游踪明快而细腻地铺排到纸上,其中包括《北九水》、《千石谱》、《白云洞》、《明霞洞》、《上清宫的银杏》等5篇崂山题材的散文游记,约计字,其出手之快,真可谓崂山书写的巨椽圣手。
《游览崂山闻人志》记载,民国时期来崂山游览观光的各类官吏,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各级政府官员;从逊清遗臣到驻青各国领事官员,多达多位。他们有的雅好山水,到崂山度假消夏;有的钟爱人文,到崂山访古探幽;有的则是使命在身,来崂山踏勘考察。年孙中山专程考察青岛,发表演讲,宣传救国之道,受到青岛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0月1日孙中山先生携夫人卢慕贞女士游览了崂山。那一天秋高气爽,面对大好景色,孙中山感慨万千,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今天总算尝到了作为一个自由民的滋味了。”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多次到过青岛并游览过崂山。年4月蔡元培在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陪同下游览了崂山,参观了各处景观,并到太平宫阅览珍藏的《道藏》。他在浮山庙石屋门两侧的题联刻石:“藓崖之上飞双屐,云洞前头岸幅巾”成为今日浮山生态公园一大旅游景观。
清末风云人物康有为也对崂山情有独钟。年5月,康有为偕友人同游崂山,游后康有为以政治家的气魄写下了一首字的五言古诗《崂山》并附一长跋,铭刻在太清宫后的一块巨石上,至今犹存。年8月29日,他再次游太清宫,写下了《重游太清宫》诗一首:“青山碧海海波平,汗漫重游到太清,白果耐冬多阅劫,崂山花闹紫薇明。”抒发了康有为对崂山的情怀。
心与物游,这是民国时期官吏游的一种奢望。年8月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与绍兴名士周肇祥同游崂山,历时三日,游遍了南北九水、白云洞、上清宫、明霞洞、华严寺、仰口等地。在太清宫纪念册上曾留言“以中秋宿此,海天月色,万里空明,使人有遗世之想,良辰佳会,避世难逢。”寥寥数句,是傅增湘对“太清水月”的用心评点。
千百年来,正是人类的足迹和创造赋予了崂山以灵魂。以行走的方式开启远行,每一个瞬间都是经历,名人用一支笔提升了崂山的声名。
崂山下了一场雪。
灰暗的天是雪花亘远的背景,鸟儿在树枝间跳动穿梭,然后倏地掠向远空。鸟儿的鸣叫在空寂中响起一定与冬天有关。被雪掩埋过的路露出了坚硬的筋骨,即使陷在往事的崇山峻岭,雪下的风景,所有的都无法辨认,唯有石头在盛开着的阳光下支撑着时间的缄默。
崂山素来“以石为胜”,一石一状,一石一景,古往今来,未可穷尽,鸿学硕儒们的笔下曾诞生过许许多多传世佳作,然而象苏雪林笔下《千石谱》这样的清丽流畅,铺陈比拟,罗列万千,确属凤毛麟角。这无疑是新文化时代的赋予,新文化的传播和它牵动的名人游踪,为崂山留下了许多绽露时代风采的诗文佳作,一直为人传诵。
崂山岩石,带着入骨的萧瑟风情。
崂山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
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鬼斧神工就在眼前。此时的登临,算是满足了一桩浪漫而不无虚荣的念头。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当是人生一种境界,一种生存方式的渴望与寻求。
夕阳朗照,融入昂扬向上的激情,崂山依然鲜活如初。
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
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
巨石被太阳折射出光芒,抑或永恒,孤独和苍茫瞬间孪生于胸。只有风声,能让及其微小的声音振颤耳鼓。倾听,一滴水声,正缓慢消失,在树冠上面的云端,当群鸟从树枝间腾飞,那是一棵树正在和它的入侵者相爱,所有的巨石露出魔鬼般的微笑。
也许只有上苍才可能给你这样宁静完美的平衡,整个世界总会在这样安稳与和平的气氛中,走向更合理、更健康、更完美的境界吗?
在崂山顶峰巨峰之上有一块巨石,名为“盖顶”,又称“磕掌”,盖顶比较好理解,磕掌我理解为攀爬此石需要手足并用,自然会磕到手掌了。
磕掌在这个高度成就了峰顶,如果在山脚,则不免成了山里修路的垫石。所以那些所谓高不可及的东西其原因往往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与其高度。
崂山产水晶,崂山水晶也是崂山石精髓。从明末清初开始,崂山水晶就誉冠京师,盗挖水晶者多有暴富之人,很多山民深入深山幽谷,偷挖山晶,以致于昔之采晶者遍岩谷,今则寥寥。水晶石主要分布在崂山华楼、流清河的天门峰,再是凉泉河和棋盘石等地方,目前已经很难找到具备开采价值的矿产。
史料记载崂山还有产自石老人海底的温石、田横岛的砚石,可供制砚。清乾隆版《即墨县志》还记载即墨鳌山卫有山名高山,此山产“文石”,其石色青白碧绿相间,纯绿者尤佳;还有周至元《崂山志》还记录了“五色石,出雄崖中,含五色,斑驳可观”,此雄崖即为即墨丰城之雄崖所,为明之军事要塞。这些石头都有明确的记载,也为崂山奇石,可惜现在由于人们不加节制的商业开发很难觅到它们的踪迹了。
最后说下一崂山绿石,产自崂山仰口、峰山一带海底,周至元《崂山志》言其“佳者色深碧、温而润,静而雅,可作几上之供”。此石为海底石矿,入海越深,石质越好,其兼有冬暖夏凉品性,自明清时便称为观赏名石。
崂山绿石按矿脉走向可分为水石和旱石:水石承受亿万年海水冲击浸透,光莹油润,适合雕琢的多为水石;旱石则经风蚀日剥,虽粗疏单调却尽显古朴,未曾雕琢的表面呈现潮水般纹理,如水墨山水画,极具苍茫悠远之意。
人是自然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常是地理与环境的文化。
没有寂静就不是崂山。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根一样。”
崂山临海,选择一种退为进的方式修行,也是人和自然的友情携手,时间不能伤害的也正是这种友情。
美景还覆盖着我眼睑的星空,崂山,是人类共处的天堂。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