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愈的吗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国上将萧克的两个孙子萧云志和萧云松在北京上学时,一举一动与身边的同学显得格格不入,使得他们经常遇到困扰。

比方说穿着方面,萧云志、萧云松兄弟二人每天都穿着打满补丁的旧衣服上学,且衣服上还常有“补丁接补丁”的痕迹。

当时已是七十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且身在首都北京,学校中多是大院子弟,鲜有人穿着打补丁的衣物,这使得兄弟二人在校园中颇为扎眼。

一次,老师单独将萧云松叫到办公室,同情地问道家里是不是条件不好啊?给老师说,老师想办法。

萧云松闻言只是笑笑,谢过老师好意后摆手称不需要帮助,然后继续过着自己的“苦日子”。

老师之所以会问出这种话,不仅是因为对兄弟二人的贫寒生活感到怜惜,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兄弟二人的真实身份是上将萧克之孙,而这是萧克有意而为之。

那么,萧克为何让孙儿隐姓埋名进入学校学习?兄弟二人的生活条件又为何如此窘迫?

萧克

接下来请随笔者一同,品味萧家门风。

一名门“寒士”

自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萧克将军如同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他在中央和地方皆有工作实干经验,带过军队,也抓过生产建设。

还一度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身份整顿教育,恢复教学秩序。

时光荏苒,经历大半辈子的风风雨雨后,昔日的老同志、老战友陆续离开人世,那个驰骋疆场的将军也成为迟暮老人,到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

俗话说“隔代亲”,对于两个年幼的孙子萧云志、萧云松,萧克甚是喜爱,这或许是为了弥补没能陪伴儿子萧星华成长的缺憾。

萧克一家

尽管如此,萧克始终坚持着内心的原则,当两个孙子到达上学适龄时,萧克将他们叫到跟前告诫道:“没有人民群众,你们什么也不是。谁都不允许在外面炫耀身份。再说,我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就是一个普通老兵。”

看着昔日慈祥和蔼的爷爷一反常态的严肃,年幼萧云志和萧云松虽然对爷爷说的话懵懵懂懂。

但却铭记在心,在学校里隐姓埋名,以普通军人家属的身份,丝毫不敢暴露爷爷的真实姓名,就连学籍档案上的家属姓名都是提前伪造的。

在生活条件方面,萧克对两个孙子的要求都是以节俭为首要目标。

萧家历来有穿旧衣服的传统,在萧克老家湖南嘉禾的故居中,挂着一张萧克与妻子蹇先佛、儿子萧星华的合影,照片中的萧星华穿着一条背带裤。

萧克

多年以后,当萧克将远在家乡的侄孙萧石英接到北京照顾并供他读书时,这条背带裤又传承到萧石英身上,陪伴少年从小学直到初中,随着身体发育,裤子变得不合身,萧克便让萧石英用旧布缝上增长裤腿。

这个传统自然也在萧云志兄弟二人身上发扬光大,他们从上学起便一直穿着父亲留下的旧衣服。

尽管这显得他们在学校格格不入,但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们并不以此为辱,反而将身上打满补丁、洗得浆白的服饰视作挂满勋章的礼服,引以为傲。

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午餐时候,当同学们从背包中掏出琳琅满目的食物时,萧云松却拿出两个朴素的窝窝头,在周围同学惊诧的目光中旁若无人地啃了起来。

在他人看来味同嚼蜡的窝窝头,萧云松却吃得津津有味,仿佛国宴大厨精心烹制的珍馐。

窝窝头

萧家兄弟的情况很快引来老师的注意,不明真相的老师对兄弟二人的生活条件感到心酸,于是想尝试帮助他们家改善经济状况,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老师对萧云松的关怀。

萧云松对自家情况自然门儿清,也就在婉拒老师的好意后,继续“旁若无人”地过着往常的生活。

二荒芜土壤培育的参天大树

《礼记学记》有云:“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萧云志、萧云松兄弟之所以能够矢志不渝地践行爷爷对他们的期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亲萧星华的身体力行为他们提前作了榜样,因为兄弟二人所经历的,父亲萧星华一样不落。

年,作为八路军师副师长,萧克与贺龙等人奋战于晋察冀一带,这一年,日军放缓前线对国军的进攻,分力对付活跃于占领区的八路军,并发起规模庞大、手段残忍的大扫荡。

值此山河破碎之际,萧星华出生,当时部队在河北阜平的一个小山村进行临时整顿,前方战事吃紧,萧克只是匆忙看了一眼儿子,便不得不回到前线指挥。

而蹇先佛也只是与孩子相处三天,就将他交付到老乡王金生手中,拜托他们一家代为抚养。

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部队频繁转移居无定所,自然不可能带着孩子一同受罪,而且这么做还可能给随时爆发的战斗添加不确定因素,因此革命者的后代大多都寄存在老乡家中。

不过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哪怕是这种方式也不见得安全多少,不少孩子在离开父母后早夭或者失踪,例如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孩子,便是在长征途中诞下后交付给老乡,从此下落不明。

贺子珍

所幸师始终坚持在晋察冀一带打游击,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抽空前往阜平探望孩子,萧星华与父母间的联系才没有断绝。

许多年后,萧星华回忆起那段时光,目光所及一片荒芜,断粮对于村民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食物,就连村子里的树皮、树叶都没能幸免。

在这样的环境中,萧星华生活了三年,全靠王金生夫妇勒紧裤腰带节约粮食,甚至去找亲戚借米,才勉强维系住萧星华脆弱的生命。

长大成人后萧星华才得知,他在阜平小山村成长的那几年,全村拢共有22个孩子,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他和另一个孩子,为了将他养活,王金生夫妇可谓是殚精竭虑。

饿殍遍地的民国农村

寄养三年后,萧克夫妇将萧星华接回身边,并从小让他牢记,要将王金生夫妇当作骨肉亲人对待,萧星华也始终牢记王金生夫妇的恩情,长大后不时抽空回去探望王金生一家,并为阜平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或许是因为自幼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萧星华更能理解贫苦人家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苦痛,明白一针一线的来之不易,因此对于父亲的要求,旁人看来可能不近人情,可萧星华却甘之如饴。

全国解放后,萧星华得以前往正规学校求学,临上学前,萧克与多年后叮嘱两个孙子时提的要求一样,不允许萧星华暴露真实身份,并把他直接送到学校住校,与同学们同吃同住。

萧星华

当时萧星华一个礼拜只有一天假期,学校离家极远,而父亲萧克又坚决抵制公车私用,从不派政府用车接送萧星华回家。

于是每周六放学后,萧星华便迎着暗红的落日,一步步走在回家的路上,日轮的余晖将少年的身影拉得极长,沉默而又坚定。

后来,萧星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哲学系,可变故突如其来,原本毕业后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萧星华被调往湖南洞庭湖农场,进行劳动再教育,与父亲天各一方。

父亲的教育已是深入骨髓,萧星华没有抱怨,更没有写信向父亲诉苦,而是平静如水地接受,他原本便生于农村,对他来说,如今的安排不过是游鱼归海,顺其自然。

一年多的农村锻炼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广阔天地的磨练令萧星华的性格更加沉稳踏实,他在农村的改造也告一段落。

萧星华

萧克再次对儿子强调:“在外面要好好工作。你小时候跟着家里吃饭,这就是对你很大的照顾了。我不会为你们的工作帮忙,全要靠你自己努力。”

作为从一位从旧中国一路走来的老革命,萧克深知过去垮台的清政府、北洋政府、蒋介石集团他们的共性,那便是特权泛滥,无数纠葛的利益关系绘制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利益共同体由此诞生,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之上,最终他们也被人民群众所葬送。

因此,萧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特权坚决抵制,对后代更是严格教育,让他们踏踏实实投入到为人民服务。

比方说主席长子毛岸英,作为留学苏联的高材生,以及在二战中立下战功的战士,毛岸英回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主席送去农村参与土改,深入了解群众。

毛岸英

身为主席的亲密战友,朱总司令也不例外,对待身患残疾的独子朱琦,朱老总从不给予他特殊照顾,建国后让他去铁路局从普通工人做起。

萧克的严厉不仅针对萧星华,对待他的孙子,乃至同宗亲人亦是如此。

萧云志、萧云松两兄弟凭借个人奋斗,分别考上天津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皆没有依靠家中半分帮助。

萧云志进入电力系统工作,多年过去始终作为一名普通干部,默默无闻深耕于岗位上。

萧云松则根据自己的绘画爱好,走上一条艺术之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期间,校园中总能看见一个身着浅色旧军褂,系着风纪扣的青年,骑着零件吱呀作响的旧自行车穿行在校园中的身影,他时常一整天窝在阳光洒满地板的画室中,驰骋在他的绘画世界,悠然自得。

继萧克之后的萧家两代人,在廉洁家风的熏陶下,从不自恃红二代、红三代身份,更没有世家子弟的傲慢与浮夸,他们皆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不坠青云之志。

三将军克己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人之有祖,亦犹是焉。

身为萧家的主心骨,萧克自然是萧家门风的起源。

萧克成长在一个落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学习“四书五经”,承载着父辈的期望,萧克一路升学,并在嘉禾县城的甲种简易师范学校毕业。

当时学校是新文化以及革命思想传播的摇篮,萧克在求学时期不免受到思潮影响开始向往革命。年的冬天,师范毕业的萧克受南方大革命的号召,只身前往广州,自此投笔从戎。

年初,知识分子出身的萧克,轻而易举地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也算是黄埔四期学员,之后萧克又成为叶挺部下,跟随革命军挥师北伐。

之后的岁月里,从南昌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到五次反围剿、踏上长征路,以及最重要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萧克无一缺席,如同一块伫立海滩的青石,受无数次巨浪的拍打,依旧傲立潮头,沉默而坚定。

但在年评衔时,资历深、贡献大的萧克却仅被评为上将,这令不少老战友对这个结果大跌眼镜。

要知道,萧克在江西苏维埃时期便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并率先在西征之路为中央红军长征披荆斩棘,后来红二军与红六军合并为红二方面军后又担任副总指挥,与贺龙元帅一同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抗战时期,八路军下辖的三个师:师、第师、第师,正副师长共六位,分别是:林彪、聂荣臻、贺龙、萧克、刘伯承、徐向前,其中五位都被评为元帅,唯独萧克连大将都没评上。

其实评衔人员如此安排,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平衡解放军各支军队的授衔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萧克还是偏向于政工型军事干部,且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没有对其他将军形成压倒性优势,所以只能退出大将军衔的角逐,成为第一上将。

不过萧克将军本人向来淡泊名利,所以军衔的高低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用萧克自己的话来说,他本是一个应该战死在沙场上的老兵,昔日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悄声无息地逝去。

如今他能活蹦乱跳地活着已是人生幸事,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便心满意足,其余荣誉之类都是身外之物,不应奢求。

正如萧克要求子孙后代一样,萧克坚持过着清贫的生活,哪怕后来身居高位,他也绝不动摇原则,一年四季都住在简陋的旧屋。

一次,中央军委领导前来探望这位前辈时,发现萧克一家的居住环境实在糟糕,当即请示总参拨款,为萧克修缮居所。

萧克得知后连忙将这个提案拦下,称自家的房子已经比老百姓家的好多了,并苦口婆心劝告总参,将钱花在刀刃上,优先帮助那些生活条件更差的同志。

在日常饮食方面,萧克对自身的要求更是苛刻。

世上美食千千万,萧克独爱一道红烧肉,可在建国初期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环境下,萧克以身作则,克制住自己的口腹之欲,平时家中餐桌上基本只能看到米粥、窝窝头,只有在特定的节假日才允许吃一顿红烧肉。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萧克依旧坚持过去的用餐习惯,一切去奢从检,将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萧家子孙。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克也不改其乐,贤哉,克也。

虽然萧克将军对自家人“吝啬小气”,但对待人民群众却是慷慨大方。

萧克出生在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尽管少年离家求学,后来又跟随队伍转战全国各地,但他心中却始终惦念着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

年,听闻小街田村商讨着假设高压电线,萧克当即便掏出工资,以个人名义给这一计划捐款,并不时打探高压电线架设情况。

小街田村四面环山,村中除了梯田便是一望无际的林荫,几乎与世隔绝,村里的孩子倘若想外出求学,每天都得走上几公里山路,道阻且长。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萧克将军意识到,倘若家乡想要振兴,必须得将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年,萧克凭借个人声望动员湖南一带的有识之士,集资为小街田村建立希望小学。

不仅如此,萧克还从自己的积蓄和工资中拿出一笔钱,并联系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名流,在湖南郴州设立“萧克教育奖”,鼓励当地教学有成的教师和学有所成的学生。

年10月24日,岁的萧克将军病逝北京,他没有为子孙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而是将端正廉洁的作风传承给他们,令他们在名利场中出淤泥而不染。

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时代变迁,世事流转,但良好的家风并不会因此改变,他们就如同天上的明月,始终高悬,德泽万世。

编辑:李冕智

责编:林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