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实中没有“幽灵”,但是在古生物学领域,却存在着一些被称作“幽灵”的生物类群。
这些“幽灵”都不是孤零零地出现,它们被叫做“幽灵支系”。看到这的小伙伴是不是要想,“好家伙,你们还会做‘幽灵’的生物演化树?这不科学啊!”
幽灵演化树(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非也,非也,不过它们确实来自生物演化的相关分析。而要说这个故事,就得从年讲起。
在这个时间点前,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时认为化石的年代就是跟它周围岩石的年代相一致。若是按照这一看法的逻辑,不难发现,这些变成化石的生物登上地球舞台的顺序,可以通过包含它们岩石的年代来确定。也就是说,生物化石所处岩石的年代越早,这种生物登上地球舞台的时间就越早。
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如果你觉得一点听起来似乎合乎逻辑,那就需要先了解生物、化石与岩石之间的关系。
一、从活蹦乱跳到被拍进石板
远古时代生物的遗体或者生活时留下的遗迹若是要变成化石,先需要被掩埋起来,接着随着其上覆盖物的逐渐增加,遗体或遗迹上受到的压力也逐渐增加,之后慢慢被压实、成岩。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每一块化石在成形时都要经历重重考验。首先面临的问题来自其肉身。生物本身通常既有硬体部分也有软体部分,在死亡后腐烂时,软体几乎都会被破坏掉,只有硬体得以保存。
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化石都是生物的骨骼等硬体部分,其软体早就随着时间而消亡了。图片来源:wikipedia
接踵而来的则是来自死后还暴露在外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果水体或风沙的能量过于强大,遗体或遗迹会被磨损、破坏,压根不会有机会被埋藏起来;此外,倘若环境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环境不合适也都会对有机体的保存产生影响。
然后是掩埋环节,覆盖物的成分也会影响化石的完整性。比如在泥沙、冰川冻土、半冷却的岩浆等不同环境下,保存下来的化石完整性都会相差很多。
之后是形成岩石的部分,这也是真正形成化石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外界物理性的挤压和与地下水溶液等化学物质的交换也会对化石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即使在化石形成后(也就是完全变成了岩石的一部分后),它们也会在漫长的地下时光内,因继续受到挤压、地下热量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被破坏掉,完全等不到被人类发现的那一天。
两只恐龙从死亡、埋藏、成岩到挖掘。图片来源wikipedi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