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董局中局2鉴墨寻瓷
二、潞王炉与潞王鼎
1、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通高21cm,宽15.7cm,重2.28kg。
现由故宫博物院馆藏。
此鼎为圆形,短颈,鼓腹,双立耳,四扁形兽足。器身饰花纹,以回纹、勾连纹为地,口沿下为一周对蝉纹,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兽面纹,四足纹饰与造型相结合,形如上攀之龙。器外底有阴铸篆体铭文,字口填漆。方款为“敬一主人”四字,边款环以“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字样。
作为仿古彝器,此鼎融三代礼器的造型、纹饰于一体,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圆鼎上,同时采用扁平外撇的兽体替代圆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圆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对方鼎和圆鼎的双重模仿。纹饰的仿铸采用商周时期普遍流行的蝉纹和兽面纹,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兽面纹为主体、以蝉纹带为附属的古风。
2、明代敬一主人圆鼎
与《西清续鉴》所载「汉饕餮鼎」1相似。四足圆鼎的造型罕见于商周古铜器,腹部装饰雷文地兽面纹,上方一周蝉纹,四足为扁体夔形。表面有红绿假锈,底部的铭文为一层假锈所覆盖,透过X光,可看到中心为「敬一主人」,周围为「大明崇祯捌年潞国制成壹器」,可知本件器物为明末袭封于河南卫辉的潞王朱常淓所铸。关于潞王仿制古铜器在清初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九曾载「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又尝仿宣和博古图式,造铜器数千枚,瘗地中……。」本件潞国铜鼎,当是朱常淓在顺治二年降清、三年遇害之后归入清宫,并于铭文部分以假锈掩之。敬一主人铸器散见海内外,目前所见在北京故宫藏有铜鼎二,一为崇祯八年、一为九年;3日本藏有一件铜觚,铭文格式相同,为崇祯九年所制。
3、世所罕见的四足圓鼎
此文作者:
王光尧,男,年出生。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入故宫博物院工作至今。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摘录:自古及今,有关鼎的慨念大都是三足鼎立,很少有谁说鼎为四足,尤其是圆鼎而四足者更为罕见。然而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就有几件这样珍奇的四足圆鼎。根据这几件四足圆鼎的铭文看,均为潞国制“敬一主人”器。除去它们制作的绝对纪年上有崇祯八年、九年之分和器物铭文自序号中有十九器、四十器的差别外,其他在器物的造型、纹饰乃至大小轻重上部几无差异。下依明崇祯九年潞国制四十器为例试作说明:该鼎通高21厘米、宽15.7厘米、重克,铜地。两耳直立,平唇,颈微束,鼓圆腹,浅园底,四兽体形足外撇。器腹纹饰为一凸弦纹,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道七对对向蝉纹,蝉身分成头、体两部分,造型逼真------
三、潞王炉的传说
《清.乾隆.汲县(今卫辉)志》关于潞王炉的记载。
《汲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大潞王朱翊镠“珍宝库失火,及熄,金银等熔为一”,朱翊镠死后,其子朱常淓继袭王位。朱常淓喜欢文物,“习文翰,嗜古玩”,精于笔墨金石,自号“敬一主人”。旧王府失火之后,朱常淓索性请来匠人,将“大金饼”铸成了一只只仿古炉,而且逐一编号,共有只。此即地方志所记,“延善炉者,仿古式铸之,得座。用牛革裹之埋地下,取得土气,近古意也”。
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的文物造假很厉害,为了让仿古炉像真的文物一样,匠人用牛皮把炉子包好,然后埋到地下,让其自然锈蚀,企图以假乱真。后来李自成起义,天下大乱,朱常淓南逃到杭州避难,这批仿古炉没有来得及取出,“迄今竟无知其处者”。
其实,这批东西应该不是没有人知道,而是早被人盗挖出来了,在文物市场叫“饕餮纹鼎”,俗称“潞王炉”。如今存量稀少,相当值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收藏有一只“敬一主人”的饕餮纹鼎,鼎底刻“大明崇祯捌年潞国制拾陆器”。专家推测,应该是当年座“潞王炉”中的第16只。
节选《潞王墓随葬宝物数量与被盗真相成谜》
报告很长,应该出自专业的调查机构之手。简而言之,在年,卫辉当地有两个地痞动了贪念,想去盗朱翊镠的潞王墓。他们的举动被守陵的村民发现,被迫逃跑。两个地痞退而求其次,又想去盗潞王妃子的墓,结果在挖盗洞的时候居然算错了方位,稀里糊涂挖开了一个大坑。在这个坑里,地痞发现了一个潞王金炉,题款是“大明崇祯捌年潞国制伍拾贰器”,编号是52。
节选《古董局中局第四部大结局第一章凤凰山下的意外发现·三》
四、三百六十座潞王炉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九:故明潞藩敬一主人,风尚高雅,尝造琴三千张。予犹见长安市上售其一,有隶书中和二字。又常仿宣和博古图式,造铜器数千枚,瘗(读音yì。掩埋,埋葬。)地中。予昔在金陵,登弘济寺,见临江石壁上刻其画兰,极工。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潞王曾将几千件仿古铜器埋入地下。其所铸《潞国鼎》铭云:“大明崇祯捌年潞国制拾玖器。”《潞国觚》铭云:“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弟肆拾壹器。”可见铸器不少。
引文《青铜器的仿造与伪作第一篇》
名词解释:
博古图;北宋大观宋徽宗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全称《宣和博古图》,宋代金石学著作。简称《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大观初年()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之后。
全书共三十卷。细分为鼎、尊、罍、舟、卣、瓶、壶、爵、斝、觯、敦、簠、簋、鬲、及盘、匜、钟磐錞盂、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皆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所绘图形较精,图旁器名下注“依元样制”或“减小样制”等以标明图像比例(明代缩刻本,始删去比例)。
书中每能根据实物形制以订正《三礼图》之失,考订精审。其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多沿用至。对铭文考释、考证虽多有疏陋之处,但亦有允当者,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其书考证虽疏,而形模未失;音释虽谬,而字画俱存。读者尚可因其所绘,以识三代鼎彝之制、款识之文,以重为之核订。当时裒集之功亦不可没。”书中所著录的铜器,靖康之乱时为金人辇载北上,但其中十之一、二,曾流散江南,见于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中。
五、大明崇祯庚辰(崇祯十三年,公元年)孟冬诚意斋制炉的频频出现。
“大明崇祯癸未年孟春吉日诚意斋制”款崇祯十六年(公元)
另据笔者收集资料,还有明崇祯诚意斋制蚰耳簋式炉、大明崇祯年制款铜鬲式炉等。
六、大明崇祯诚意斋的主人是谁?
1、名词解释:
诚意,语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认为只要意真诚、心纯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
2、人物对照:诚意伯。
刘基(年7月1日-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即位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很明显,刘诚意活不到大明崇祯年间。
3、明清字画等作品关于诚意斋记载。
董其昌仿米家山水手卷
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
董其昌,工与书画,且没有资料显示其有“诚意斋”等别号。
鉴藏印记:区汉波藏、汉波铭心之品、正心诚意斋藏、庚春眼福等。
区汉波,香港近代收藏家,室名“正心诚意斋”。
很明显,区汉波在时间上也不符合。
4、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契合:
潞王唐诗碑刻上的印章契合。
现藏于徐氏家祠中的小潞王唐诗石刻
《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作者:唐朝诗人岑参
嬌歌急管雜青絲,銀燭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辭。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馬去遲。
寄聲報爾山翁道,今日河南勝昔時。
碑刻尺寸:幅阔55cm,高45cm。
碑刻年代:崇祯九年(公元年)
碑刻字体:系明潞王朱常淓手书《草诀百韵歌》为明韩道亨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年)。
碑刻印章:骏命不易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皇明潞国敬一主人中和父诚意斋之宝
印章出处:
《诗经·大雅·文王》:“宣鉴于殷,骏命不易。”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皇明潞国敬一主人中和父诚意斋之宝
其中潞王唐诗石刻《送鉴供奉归蜀宁亲》其中也有这枚印章
此枚印章出自潞王唐诗石刻《岳阳晚景》(潞王陵碑廊展示编号)
非正心诚意不言
此枚印章出自潞王唐诗石刻杜甫《宿府》
此枚印章出自《明潞王篆刻三百例》第页
作者:申金宝编出版社:河南省石刻艺术馆出版时间:.8
注:“此印为潞王之印,别号始于唐初,宋盛行,例如宋米芾有印。
4、地区吻合:明清卫辉府志关于潞王府的记载
明万历侯大节.卫辉府志.宫室(94页):崇本书楼嘉靖间,汝府建,蒙敕扁名,今在废潞府内
卫辉府志(清,程启朱、苏文枢等纂;顺治16年[]刻本)
潞简王,神宗弟,万历十二年封于卫,府第用汝王旧基,展前面,拆儒学,并民居,拓城池改建。王性严刻,好游猎尚武,左右多获罪死,万历三十五年暴薨,谥曰“简”。小王习文翰,嗜古玩,权由宦寺。崇祯甲申(崇祯十七年,公元)年,流寇西逼太行,(小潞王朱常淓由)明总兵卜从善拥护携宫眷宝器渡(黄)河而南,后归命。国朝而终。其府第宫殿,俱于顺治五年拆毁,木植运入京师,止存周围墙垣及望京楼。
5、文物对比明显:卫辉市志关于诚意坊的记载
“望京楼,又名崇本书楼”
出自河南省卫辉市地名志_刘乐善谭羽亭主编出版社:卫辉市印刷厂出版时间:-02-00
望京楼高达33米,宽30米,东西宽广32米,南北进深19米,平面呈长方形,坐北面南,砖石结构。共分两层,外壁用青条石砌筑,内壁用白石镶筑,外壁中间有白石腰檐。第一层东、西、北三面共有四窗,为券顶,青石窗棂残迹尚存。在东、西南角各辟一石券门,青石门框,由两门青石踏步可登至第一层楼。第一层东、西、南、北四方通透相连的圆拱门洞交叉到中央处,形成十字券顶。站在中央处景观四方,高大宽敞,可容纳数百人相聚。夏季时节,微风洞穿,凉爽之至,使人无比惬意。每券门上有两道木栏杆槽,下有一道石栏杆(50公分)槽。北券有四门,均为青石门框。由东西两门沿青石踏步可登至第二层楼。望京楼设计构思科学合理,不但具有独特造型,也是我国保存规模最大,具有典型的官式建筑风格,极为罕见的无梁殿式明代建筑。
第二层原有五间歇山式大殿,名叫崇本书楼,是潞王父子藏书和习书画的宫室。可惜在清朝初年被清兵拆毁了,大殿柱础尚存。依旧竖立在殿前由青石构成的“诚意坊”,仍显示着昔日的威仪。大殿前、左、右有回廊,殿后有两个小门。(来源:古建中国)
此为望京楼诚意坊拓片
七、编号与款式的相似处
1、潞王琴与潞王鼎的相同处
大明崇祯乙亥岁潞国制玖十玖号潞王琴
著录:《古琴纪事图录》台北市立国乐团,年《中国古琴民间典藏》,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编,年
铭文:大明崇祯癸酉潞国制第一号。
因此,潞王琴与潞王鼎有着同样的年代,制式,编号。
2、潞藩各类相关古籍与潞王炉的年代相近处
图为笔者收藏的大明崇祯癸未孟春吉日诚意斋制冲天耳式炉
潞藩《古音正宗》、《万汇仙机棋谱》、《述古书法纂》、《宗藩懿行考》等刻本基本都出于同一时期。
综上所述,大明崇祯年诚意斋制炉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小潞王朱常淓。
八、总结
关于潞王炉产生原因的时代背景分析。
潞王炉与潞王琴、潞王府唐诗石刻、潞藩刻本等文化产物,都产于明代的卫辉府,当时卫辉地处中原,军事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重镇。清乾隆年间《汲县志》记载:卫辉府,明朝治所卫辉,辖属延津、辉县、获嘉、封丘、考城、新乡。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续志有载: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拱京几。众水汇流,环带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两河之要地,中土之名区也。)之名。这里说的二河一是古运河,一是黄河古道沁河。
当地称古运河为卫河,隋炀帝开挖大运河,至卫辉新乡原清水一段成为永济渠,为明代漕运中心枢机。就像卫辉望京楼石坊对联上写的那样:“南联地脉嵩衡秀,北观天枢斗极辉”;这里是天地通衢之处,万物汇集之所。卫辉卫河段在当时是明代主要的交通枢纽,承载着钱、粮、兵、盐等物品的重要运输途径。卫辉本地有东、西、南、北码头等和现在沿淀(盐店)街都是古运河的佐证。明朝李腾鹏的《盐商行》这样写到:“卫水河中鸣画鼓,商船破浪齐摇橹。商船报到载盐来,居民两岸齐称苦。
商人意气何扬扬,绣毂雕鞍罗绮香”。关于卫辉盐厂的历史资料见《卫辉文史资料》第七辑“汲县盐店街和开封府盐厂”,作者李伯寰,这里不细说。据旧志记载,明清时,怀庆、开封等处食盐要靠卫河运销,卫河中常常停泊千余艘木船,行船来往穿梭,号声响彻云霄,可以想像当时的繁华景象。小潞王之父朱翊镠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胞弟,当时“之国”(或叫之藩)卫辉时,声势浩大,动用船工、人夫达人次,不仅“移内府珍宝过半”,还奏讨景王朱载圳(-)遗业庄田总共涉及9府25个县,四万余顷良田。
清王鸿绪箸《明史稿》:“景籓除,潞得景故籍田,多至四万顷,”开办义和盐店,垄断当地盐业。朱翊镠死后,其母李妃(生母杨妃)为潞府请禄粮等四事:“-----潞王薨逝,王妃请给禄米,皇上加意优恤,准给其半规定:亲王每年禄米为一万石。臣等备查各亲王既薨子幼未立,止给禄粮二百石,待子长袭封之日,再行全给。-----”(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三年四月记载),五千石与二百石,相差距大,可见潞王府在当时多么尊宠、显赫和富足。
明政府从建国之初就实施了长期修养生息的安民政策,到万历年间,农业生产和各种手工业发展迅猛,各类工艺大匠层出不穷,大多集中于皇宫与地方的王府中。作为全国统治核心的明代皇族统治集团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工匠。当时,在工部、内府各监局和都司卫所控制下的工匠,大约有三十万人的庞大数额。卫辉潞王府中就有工正所[王府属有审理所、典宝所、典膳所、良医所、工正所(掌缮造修葺王府官邸宅舍和用具)、奉祠所,仪卫司、承奉司(典薄厅)、长史司“三司六所”等十几个机构。]专门管理各级工匠艺能。
卫辉古城现有机房街就是当时的佐证(旧城内,为明潞王府织造工匠作业的地方)。《大明会典》卷一八九《工匠》中有明确的记载:“弘治四十一年,河南匠一万八千四名、每年征銀四千五百九十八两五钱”,“工匠轮班次序是按干支编排的。如子年轮当班的,丑、寅、卯三年休息,至辰年轮第二次,周而复始。五年一班的:木匠、裁缝匠。四年一班的:锯匠、瓦匠、油漆匠、——双线匠。——二年一班的:石匠、——银匠、销金匠、索匠、穿珠匠。一年一班的:——刷印匠、弓匠、旋匠、缸窑匠、洗白匠、罗帛花匠。”
这也不难看出,大明潞国制式用“干支”书写方式的习惯。现今保存完好的潞王陵与望京楼石刻等,充分说明了当时潞王府工匠手艺精美绝伦,至今为世人叹为观止。所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卫辉是座山城,是座水城,更是一座古城。它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如果一个人有情感和心灵,那一座城市就有风土和文物。当我们走街穿巷时,在阳光中漫步深深庭院,在夕阳下,抚摸着城墙上的古老纹路,眺望着瓦顶的精美造型,看着老人孩子从容安祥的微笑,听那传承千年的悠悠琴音、铮铮器鸣。都是这座城市,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