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之季,沐浴山光,静坐书几前,殊有幽兴。今秋《文人漫生活》专场中呈现各类笔山、赏石,以不同质地、不同颜色、不同形象的山石,满足昔日文人卧游之雅兴。

Lot清早期玉雕山子式笔架

L:15.5cm.(61/8in.)

笔山玉质,峰峦层叠,玉面无褶皱,而孔洞丰富,呈圆形,错落有致,疏风漏月,颇为特殊。底承红木有束腰随形座,如意形五足。君子比德于玉,书斋案头有玉石相伴,何其美哉。

参阅:故宫博物院,文物号故,明青玉天然形山子。

Lot明“奎壁堂”款寿山石山子式笔架

L:20cm.(77/8in.)

寿山石笔山,前后五峰,高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中有两孔洞,疏风漏月,视之恍如文人画中层峦淡远的境界,置于几案上,仿佛眼底江山,颇有意趣。原配端石座,底部刻“奎壁堂”三字款。

“奎壁”来源于二十八宿的奎宿和壁宿,这两个星宿主管文学,所以“奎壁”是文学、文采的代名词。明万历间金陵人郑思鸣、郑大经成立书坊,名为“奎壁堂”,刻书雕印,皆极为精美,翻刻郑氏刻本者甚多,名声盛极一时。后直接以斋号为书命名,如《奎壁礼记》等,广为流传。

Lot清晚期孔雀石笔架山

15.5×4.5×8cm.(61/8×13/4×31/8in.)

此件山形笔搁,孔雀石制,作四峰式,中间一峰突起,左右侧峰依次低落。石质温润,色泽翠绿,衬托山涧嶙峋凹凸,意象万千。小器大样,置于案头浑然天成,集灵秀典雅于一身,配有木座,可赏可玩。

Lot清晚期英石横峰

L:30cm.(/4in.)

此山子英石制,石表嶙峋,青灰色,形若横列峰峦。正面两峰擎天而上,山体拔地直上,顶有错落的山尖,有斧劈之意,山腰处有狭长坑,如藏神仙洞府,曲径通幽。中间清流出山,或激湍飞雪,雄浑中又有奇秀灵气,望去似宋人画境。

原配红木底座,承石处木瘤凹凸,与山石之嶙峋相呼应,势若流水,山形水意气韵生动。底承如意六足。此石形态清奇磅礴,器座亦极精工巧思,天然与人工互为映衬增色,相得益彰。

Lot清灵璧石卧峰

L:75cm.(/2in.)

灵璧石,形若横列峰峦,分左右二峰,山梁先缓后陡,直抵顶峰。石体既有坑凹、沟壑,又有悬崖、凸隆。山体之间形成的空隙也使人联想到山腰“栈道”。石体表面整体褶皱曲折,凹凸累累,颇具苍劲古朴之感。

Lot清孔雀石立峰

H:23cm.(9in.)

山子摆件,质地为孔雀石,形若耸立山岭,表面褶皱曲折,嶙峋峭拔,颜色艳丽。孔雀石为含铜矿石,有“绿青”、“石绿”或“青琅”之别名。依孔雀石大小不同,可制作大山子或案头陈设。此件孔雀石,塑形自然,包浆处尽显翠色,光彩夺目,为案头赏玩佳物。

Lot明水晶笔山

L:13cm.(51/8in.)

笔架水晶制,晶莹剔透,山峦之形,山形高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以卷云纹底座衬托,视之恍如文人画中层峦淡远的境界。整体小巧圆润,山峰间低洼处为置笔之处。

Lot清英石立峰

H:48cm.(/8in.)

此立峰英石制,石体为深灰色,夹杂岩脉,有大山大川之势。其表面褶皱曲折,节理交错,如江边山川峭壁,巨石排列,峭壁中间又有山岬、洞窟,包浆满覆,质地细密坚硬,铿然有声。细观结构谨严又不乏变化,具似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云林石谱》记载英石产地在英州含光和真阳县之间,产于溪水中,“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英石由于开采艰难,体量通常不大,但其峰峦起伏、嵌空穿眼的态势在宋代已极受喜爱。《洞天清禄集》云“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此件英石体量较大,造型苍劲,观之卧游千里,甚为别致。

Lot清灵璧石立峰

H:66.5cm.(/8in.)

此立峰灵璧石质,造型取自然之态,颇有倾斜险势之美。石质坚密清润,表面褶皱,纵横嶙峋,灵动而不失气韵,予人无限遐思。观之气韵苍古,有自然天成之意,暗和文人追慕山林野趣之心。

Lot清灵璧石小横峰

L:28cm.(11in.)

此山子以灵璧石制,曲折盘绕,如伏若踞。石质坚密清润,色泽青润。石表纵横嶙峋,层层叠叠,褶皱如皴。间生褐线,可谓质、色、彩、纹、形皆备,文秀雅致,灵动而不失气韵,予人无限遐思,置于书斋案头,顿时生色。

Lot清灵璧石立峰

H:28cm.(11in.)

此山子为灵璧石质,其形如峰峦叠翠,此起彼伏。其色青灰,油亮有泽,表面清峻嶙峋,间生褐线,可谓质、色、彩、纹、形兼备,摆于书斋案头,颇有借“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缩景来寄托林泉之意。

采石灵璧以为清赏,起于唐,盛于宋,以其品贵,视若拱璧,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致力购求,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品石〉:“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踰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