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安庆,万里长江此封喉。此地有擎天一柱,名崖异洞;六尺巷在,桐城派显,黄梅戏妙;仰观贤长之多,俯察怡景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耀历史之辉,信可荣也。
平安吉庆,此地宜城。名城名人名景名戏,安庆,一枝独秀很有戏。
一座城:老城新貌相映趣,皖江文化远流长
俯瞰振风塔(图片来源: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
青石街道,檐蔓青藤,商铺密匝,这是老城给人的印象。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也是一座新城。道路宽敞,绿树成荫,高楼座座,流光溢彩,这是新城给人的印象。
安庆振风塔(图片来源: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
老城的厚重,新城的活力,在安庆身上交相辉映。就像老城中心,有着四百多年历史遗存,素有“安徽第一商业街”美誉的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庆这座古城昔日辉煌与今日朝气的生动体现。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又称“安庆古城”,到达安庆的第一站,必得去这里走一走。
如今开放的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北临人民路,南为沿江中路,东接建设路,西靠龙山路,由倒扒狮街、国货街、四牌楼街组成,总占地约2.24万平方米,总长米。
生机勃勃的新街区商铺林立(组图)(图片来源:安庆古城)
眼前的牌坊虽经四百余年的风雨,斑斓陈旧中仍见雕饰镂刻,疏朗有致。尤其石柱下两对倒扒狮子石雕,卷发长毛,眼睛瞪圆,尾巴高高翘起。一对母狮怀抱小狮,一对雄狮脚踏绣球,实在生动。更为有趣的是,按当地民俗,狮子倒扒一来表示财气不外流,有财源滚滚之意;二来代表谦恭诚信,这正是经商之道。
街区入口(图片来源:安庆古城)
行走在石板道上,两侧的店面一家连着一家。透过高高的马头墙,依稀见到旧日繁华。纹路厚重的木板门,遮挡不住岁月留下的尘烟。大风会馆、电影院、老字号店……就像一册册老书,里面记录着陈年往事。一面牌子上写满了安庆的地名,钱牌楼、状元府、胭脂巷……
街区各类特色活动不间断(组图)(图片来源:安庆古城)
清末民初,有许多驰名的商号开设店铺,国家地理标志、中华老字号“胡玉美”酱便坐落于此:“酱有德,小天下;酱有信,达天下;酱有恒,共天下”,字里行间透出缕缕蚕豆酱香和近年历史的韵味。“麦陇香”是一家传承中式糕点的百年老店,店内食品琳琅满目,老京果、花生酥糖……
街区人头攒动(图片来源:安庆古城)
“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可能是姻缘,也可能是友情。”轻念着眼前一面白墙上写着的海子《给安庆》。才半日,便可安庆已结下友情。
“海子”主题文化墙(图片来源:安庆古城)
老街出来,一抬头便能望到如今文化与创意深度融合,华丽变身为综合性书店的前言后记。不但藏书丰富,且内设有咖啡馆、休息室,已成为节假日期间人们的好去处。
白天的书店朝气,晚上的书店静谧(图片来源:安庆前言后记劝业场店)
它是一座民国建筑,也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它是劝业场,也是图书馆。现在,它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手捧一杯咖啡,看看书,在繁忙的生活里寻找一丝闲暇,这一坐便是一个下午。
书店满满的民国风情(组图)(图片来源:安庆前言后记劝业场店)
看完书,来到湖边走一走,神清气爽。菱湖风景区位于安庆市区,居老城东北,包含菱湖公园、莲湖公园、皖江公园和安庆皖江广场四大景区,共由五个湖泊组成,分别是菱湖、莲湖、小菱湖、东湖、西湖,其中东湖和西湖并称为大湖。掩映在绿荷深处的重檐方亭,为欣赏“菱湖夜月”之佳境,故又名夜月亭。
菱湖风景区(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一出戏: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
暮色慢慢降临,便可以徒步来到再芬黄梅公馆听一曲黄梅戏。安庆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而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我国五大剧种。清乾隆年间,发源于皖鄂交界处的采茶调传至安庆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黄梅戏,淳朴流畅的唱腔、清新明快的曲调,谁都会哼唱几句。
安庆再芬黄梅公馆戏曲演出(组图)(范梦琪摄)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迈着轻盈的步子,踩着欢快的音乐,娇羞唱出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丹唇一启便获台下无数喝彩。这段韩再芬表演的黄梅戏《女驸马》家喻户晓,黄梅戏的优美唱腔也被全国人民所喜爱。
黄梅戏《女驸马》剧照(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从严凤英的《天仙配》到韩再芬的《女驸马》,国内外的观众,也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夜幕重重,伴着悠扬的黄梅戏进入梦乡,岂不美哉?
黄梅戏《打猪草》剧照(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一条巷:六尺小巷方寸地,礼让之风万丈长
早上起床,沿着江边吹一吹江风,晨跑的、打太极的、跳舞的……江边生活气息满满。这时,顺着江边来到安庆城内的大南门包子店,这里已经开始排起了长队,牛肉包子,馅大,皮薄,两面煎得金黄,咬一口,也辣也鲜也香也烫的“大南门”味,便直溢进心中,梦里千回,返安庆,到大南门,就是为了一吃。
大南门牛肉包(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吃完早饭,驱车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闻名全国的桐城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讲的便是闻名遐迩的“流芳”宰相张英廉检礼让的故事,站在六尺巷巷中,一股思古怀今的心情油然而生。
桐城六尺巷(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而这六尺巷就位于“桐城派”故乡、有着“中国文都”之誉的安徽省桐城市。静谧的巷子坐落于桐城城区西南一隅。现今所见的六尺巷风貌为年桐城市政府在原遗址复扩建而来,巷道全长余米、宽2米,地面全以鹅卵石铺就。巷南原为宰相府,巷北原为吴氏宅。穿行巷道而过,还可看见诗画照壁、诗山、曲廊、围墙及“懿德流芳”、“礼让”两牌坊等景点。
从小小的六尺巷出来后,孔城老街必得去看一看。孔城老街位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明、清至民国时期孔城老街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路商埠,商品贸易辐射赣、鄂、苏等省。孔城老街全长2.2公里,沿途分为十甲,整条街呈“S”形,南北走向,一条主街,一条横街,街宽4米左右,另有七巷十三弄,街、巷、弄均由长条麻石铺成。
孔城老街的建筑之美(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伴着日落,漫步在老街内,细细的品味一番古城韵味。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
孔城老街(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一天的游玩结束后,便已饥肠辘辘,小城里处处飘香,不自觉的就被桐城大关水碗吸引住,大关水碗肉圆、鱼圆、藕粉圆、萝卜圆、山粉圆、糯米圆俱全,香、粘、甜、鲜、滑、嫩兼而有之,水碗因水而生,独到之处也在汤水,汤菜成败优劣全靠鲜汤提味,鲜香味醇,一扫旅游疲惫之感。
一座山:天柱一峰擎日月,海心谷中话桑麻
安庆,景多不压身,被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除了人文之光之外,山川秀丽也让人目不暇接。不仅六尺巷美名扬,天柱山也以最单纯的态度,绝美地存在着。在安庆的第三天,便是这次旅行的重头戏,天柱山。从桐城开车前往潜山,一路顺着指引牌的指示,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天柱山。
天柱山风景区(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无峰不奇,无石不怪,无洞不杳,无泉不秀”。公元前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天柱山为“南岳”。如今天柱山已跻身于国家5A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之列。天柱山有着禅与诗的意蕴,是一处适宜灵魂栖居的地方。史料记载,王安石在潜山任通判时,曾拥火夜游,并作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也许,下次就是你在此留下“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的行吟。
天柱山美景(图片来源:天柱山风景区)
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人文底蕴的荟萃丰盈也自有一番天地。三祖寺旁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上,留存有唐宋元明清以来李翱、苏东坡、黄庭坚、余珊、张楷等多方达官名流的诗文真迹,“沿山阿而咏归,坐石上以濯缨”,“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细细品读这些涵盖了政经文化、天文地理等内容的“石刻朋友圈”,在欣赏珍贵的书法艺术之余,古时皖地的社会风貌、多彩文化和名人轶事也悉数跃然眼前。
摩崖石刻(组图)(图片来源: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
天柱山的美景令人沉醉,这里的美宿也不容错过。在天柱山寻一隅神仙民宿,伴山水诗意而居。天柱山陌上海心谷民宿,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驰神往之地。它位于天柱山东侧,距离游客中心5公里,背依大山,面朝万亩竹海,在海拔多米的悬崖之上,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点缀于天柱山的茫茫绿色之中。游人至此,仿佛闯入了绿野仙踪的童话里。站在门口的小院内,天柱山万亩竹海美景尽收眼底。每天早晚时分,都会有缕缕白云从山谷升起,再轻轻地从民宿两侧的山隘口飘过,置身其中,宛如仙境,美好得不真实。
天柱山陌上海心谷民宿(组图)(高斌摄)
在陌上海心谷民宿内,能够品尝到入选了“安徽美食·百城千味”省级招牌菜的山粉圆子烧肉、老鸡汤泡炒米,以及市级招牌菜的高山茭白等特色菜,带你邂逅舌尖上的美味。尤其山粉圆子烧肉是众多特色菜中的“宠儿”,它也是一代又一代天柱山人的挚爱。刚出锅的山粉圆子烧肉油而不腻,肉的香夹杂着山粉的筋道,品尝过后回味悠长,才下舌尖,又上心尖。
鸡汤泡炒米(图片来源: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
出锅的山粉圆子烧肉(图片来源: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
白天看景养心,晚上看戏怡情,诗和远方这里都有,这里是安庆。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