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桥,当地人称蔡家桥,位于嵊州市金庭镇(原北漳镇)金兰村蔡家自然村旁。桥东西横跨上东江溪。为四墩五孔半圆形石拱桥,桥全长75.50米,宽5.00米,桥高7.90米,孔高6.60米,五孔跨径分别为10.20米、10.10米、10.10米、10.10米、10.00米。
金兰桥东西两桥台基础,用块石叠砌在上东江溪两岸的自然岩石之上,中间四个桥墩用小块长条石错缝叠砌,表面整齐光洁,与两桥台相连,筑成四个半圆形拱洞。四个桥墩迎水面砌成三角分水尖,似四只石船在水中航行,这是有利于减轻上游水流的冲力,具有科学先进性,桥历经无数次特大洪水侵袭,四只桥墩仍毫无损坏,岿然不动。中间两桥墩分水尖上各装置一根八角形的镇水石柱,石柱高约一米,柱顶原饰八卦图状。桥墩桥洞及拱券结实整齐,光洁美观。
金兰桥桥面净宽4.40米,桥面原以卵石混凝土铺盖,中间铺以一条石板铺成的走道,宽0.56米。在桥面正中位置设方形定心石,边长0.63米,定心石四周以梯形条石兜角框边成大正方形,边长1.95米。现在卵石混凝土上加铺了水泥混凝土,平整光洁了,但缺少了古朴的韵味,得不偿失。
金兰桥桥面南北两侧设置实体石栏,栏高0.55米,厚0.17米,石栏间设望柱,望柱高0.93米。正中四根望柱及两端桥头四根望柱上端雕石狮,其余望柱上部饰荷莲圆球,寓意着吉祥平安。石狮和荷莲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可惜大部分已有损坏。桥中孔两边拱券中间嵌一块红褐色桥铭石,上面阳刻“金兰桥”三字桥名,桥名右侧刻“民国十五年冬造”,左侧刻“里人敬立”等字。原桥东西两端设置石台阶,后因方便车辆通行,原石台阶被混凝土覆盖改为斜坡,西边斜坡又被分成南北两边落坡。一定程上破坏了古朴的韵味,实为憾事。桥东有数棵参天古樟,古樟枝繁叶茂,绿荫似盖,古樟下原有《蔡家桥碑》,桥碑上有落款“乾隆丁未”。目前新塑有“大义金兰像”。
金兰桥,原桥叫万缘桥,始建于清乾隆丁未年(),清嘉庆二年()有修缮。后来毁于水,因缺少资金,一直未建。当年嵊州廿八都藉人士,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因皖浙起义失败后,遭清政府缉捕,在临平被捕,判处死刑,解回原籍等待执行。后来嵊县灵鹅人竺绍康等组织革命党人,于嵊北清风岭抢劫囚车,获救后的张伯歧避居在嵊县蔡家村蔡家祠堂。辛亥革命成功后,张伯歧已升任镇海关炮台司令,他为了感恩纪念避险旧地蔡家村乡民的恩情,于民国十五年(),主持发起募捐在原址重建古桥,得到广大村民响应,但是筹集到的资金仍不够。
张伯岐个性豪爽,善于交际,认识当时的许多富豪大佬,其中就有一名叫金兰的女性好友。这金兰女士是英国著名的大资本家哈同的遗孀,这金兰女士豪爽大方,好善乐施,在得到张伯岐的求助后,就慷慨解囊,捐献银圆两万元。在得到金兰巨资捐赠后,张伯岐便委派灵鹅村的韩河根,成立了“建桥局”,便聘请工匠,购买石材,日夜奋战,于民国十八年()建成,桥遂以寡妇金兰之名命名,也正巧暗合“义结金兰”的典故。
金兰桥宏伟壮观,美观大方,匠工精致,构造牢固。连续五个高大的拱券,犹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古桥采用当地优质花岗岩建造,砌筑平整精致,显示出造型的美妙和工艺的精湛,是当时当地最宏大的石桥。金兰桥原是北漳镇西通黄泽、嵊县的主要通道和咽喉,人来人往,非常繁忙。目前金兰桥局部虽然有所损坏,但整体保存较好。年被嵊公布为嵊州市文保点。
蔡家自然村是新合并后金兰村的最大自然村,村民以蔡姓为主要姓氏。据村中老农介绍,由于村民以蔡姓居多,以姓氏命名为蔡家。蔡家村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交通方便。目前由原新安、青山头、蔡家、牛团仓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金兰村,村委会驻原蔡家村。北漳镇与金庭镇合并成金庭镇。
作者(陈树尧)简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绍兴市古城民俗文化摄影协会理事,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成员,绍兴市关工委科普团成员。年著《绍兴桥乡》一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