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雕你知道多少?相信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石雕吧,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比如有时候电影开场看到的石像,一些公园里名人的石像,亦或是小时候门口看到的石狮子等等,这些都是一种石雕文化。
自然馈赠万物,经历上亿年的沉淀,在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石头便成了工匠手中演奏的交响乐,工艺之美、石器之美自此点亮。
石雕就是以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通过雕刻形式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情感以及理想的艺术。石雕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它的传统技艺始于汉,成熟与魏晋,在唐朝流行开采。
福建惠安城,有着中国雕艺之乡的美誉,每一天都迷茫着交响乐的声音。工匠们每天都忙碌着石雕的制作以保证订单产品的按时交付,以石为基,一捏一缕,一摘一雕,锤起茧落,方得谱出动人乐章。
惠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的创作俗称“打巧”,石雕常采用青石和花岗石,雕刻前石匠要对摆放的石头进行考察,核对画像并制定雕刻提纲。制作工序分为选料、设计、凿粗坯、雕细部和打光等工序。每道工序严苛缜密,不能有半点差错。
王经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传承人。王经民对于雕刻艺术的热爱可谓是痴迷,在创作作品前,不论是作品大小,他都要做泥塑小坯稿。石雕展示的是人的灵感与意念,一刀一笔皆惊语,一凿一刻均情话。如王经民所说,创作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刻苦耐劳,要经常动手去做,如果一直停留在理论上却不上手操作,肯定是做不成的。从艺近四十年的王经民,如今他思考得最多的是收徒与传承。随着惠安石雕在国际地位的影响力,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血液加入到石雕艺术中。
现代惠安石雕创作的手法十分复杂,有着多种表现方法,园、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大者雄伟壮观,小者精微细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石雕大师在雕刻前的底稿作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无数次的下笔在汉白玉上,勾勒出初步的线条底稿,几十年的经验累积的眼力,以最直观、概况的线条,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勾勒出作品整体的外轮廓。
所以学习雕刻并不简单,思在笔下,意在刀先。鬼斧神工般的精雕细琢,全凭创作者的灵感,手上的一把刀和自然赋予的石材去谱写石材和刀间碰撞的交响乐。
如王经民所说,随着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石雕行业也在往人工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当下的这种情况,很多数控机械如果像大众产品这样,那就必须用机械化去生产,但是如果是作为工艺品,肯定还是要用人工和手工去干预的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器具与石材的碰撞声,往往来得更美妙和纯粹,倾入的灵感与意念,随着刻刀刻下的音符,在石雕作品上予以铭刻。
那么关于石雕文化就先说到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