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外蒙古的两个牧民在一处岩石下躲雨时,意外发现岩石上隐约刻着一些他们看不懂的文字。他们可能想不到,这个意外的发现,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一起军事行动,以及一个叫“燕然勒石”的故事...
1外蒙古草原上意外发现的石刻铭文
年的一天,外蒙古草原上迎来了难得的降雨,两位放牧的牧民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的措手不及,连忙寻找地方避雨。草原上到处是光秃秃的草地和地表裸露的石头,可供遮雨的地方非常少,牧民看到不远处有一块很大的岩石,便急忙跑了过去。
雨越下越大,似乎没有停的意思,两个牧民闲来无事,便开始打量起身后这块巨石摩崖来。牧民发现,在摩崖的正中位置,是一块表面平坦的大石头,经过岁月的洗礼,风沙的侵蚀,巨石表面早已粗粝不堪。它仿佛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无所谓世事更迭,几千年来就这么突兀的矗立在草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忍受着这草原的劲风。
这时,牧民突然惊讶地发现,巨石上有一些模模糊糊的石刻凿痕,仔细查看后,发现凿痕竟然密密麻麻,遍布整块巨石表面。谁会吃饱了没事干,跑到草原腹地的一块巨石上来刻这些东西呢?而且这些凿痕很多地方都已经斑驳脱落,看上去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牧民觉得这块巨石的来历非同小可,于是立即上报了当地政府。很快,当地政府派人前来对巨石以及上面的石刻进行考察,经过辨认,相关人员认为,这些铭文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汉字,但是这些文字到底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了什么意思?他们则一无所知。
发现摩崖石刻的地点位于外蒙古的杭爱山。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跨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和后杭爱省,全长约公里,平均海拔米左右。
杭爱山脉是北冰洋流域与内流区域的主要分水岭,蒙古主要河流色楞格河发源于此,向北流入俄罗斯贝加尔湖。
而在古代中国,杭爱山还有一个更为有名的称呼,即燕然山。东汉年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追击匈奴,出塞余里至燕然山,打败北匈奴,迫使北匈奴离开了漠北高原,向西逃遁。
窦宪命随军的班固写一篇文章,记录下这不世军功。班固随即写出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铭》,窦宪看后非常满意,命人将这篇文章刻在一块巨石上,而后班师回朝。这就是“燕然勒石”典故的来源。
从此以后,“燕然勒石”成为青史留名的著名事件,也成为文人墨客诗句中的常客。比如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有“燕然”一词。
那么,眼前的这块巨石摩崖,是否就是当年窦宪勒石记功的那块巨石呢?
由于蒙古国相关人员不能解读石刻上铭文所表示的意思,因此这起考古悬案就这样被搁置下来,而这一搁置,就是14年。
直到年,蒙古国深知凭自己一己之力无法将铭文内容解读出来,无奈之下转而向中国的相关专家求助,事件才有了新的进展。
2专家解读,确认石刻就是大名鼎鼎的《封燕然山铭》
年,蒙古国方面联系到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蒙古学专家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并把此前的勘察照片和石刻的拓片寄来,请齐木德道尔吉教授解读铭文含义。
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在古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古代史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诣,拿到蒙古国寄来的拓片后,立即着手开始研究。但是,由于拓片太过模糊,难以辨认,始终无法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
就这样,时间又过去了三年。年7月27日,受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校长喇呼苏荣博士、史学家巴拉吉尼玛教授邀请,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与他的学生,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博士生高建国一起,来到石刻的发现地做实地勘探,在这为期4天的考察期间内,他们终于揭开了这块摩崖石刻的什么面纱。
齐木德道尔吉教授
此摩崖位置在蒙古国中戈壁省稍微靠西南的地方,杭爱山一个支脉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当地称这座山为InilHairhan,地理位置在北纬45°10′″,东经°33′″,海拔高m。摩崖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
来到现场后,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搭起一个5米左右的台子,先用喷壶喷水,然后用宣纸拓印辨识,从早晨到晚上,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辨认。
首先得到的结论,就是推翻了之前的设想,即这个石刻的年代要早于唐代。三年前看到照片时,齐木德道尔吉从模糊的石刻上猜测,这些文字大概是唐朝文字,但是经过现场辨认,发现是汉代的隶书。
这里介绍一下汉字的演变,其过程大概是这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秦汉时期,是汉字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关键时期,最显着的变化就是从弯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因此,从文字字体基本可以确认,这个石刻是汉朝时期刻上去的。但是,由于时间久远,损坏严重,要想辨认出文字内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齐木德道尔吉回忆:
“当时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历了近年的风吹雨淋,石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脱落,不好辨认。”
师生二人正在仔细辨认,突然高建国喊了一句“南单”。齐木德道尔吉听到后,赶紧翻开随身携带的《燕然山铭》查看,初步断定,高建国所发现的“南单”可能是“南单于”。
之后,他们一边记,一边仔细核对,慢慢又认出了“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关键词。至此,可以确定的是,眼前这座摩崖石刻,就是两千多年前,东汉时期班固所写的《燕然山铭》,也就是历朝以来,令无数武人心之神往的燕然勒石之地。
齐木德道尔吉师生二人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将是一个轰动全国的考古发现,其价值非同寻常。
经过连日来的艰苦工作,考察队完成了对该摩崖石刻的拓片、照相等工作,并对石刻文字做了仔细核对和辨识。
最终确认,该摩崖石刻总共有20行,约多个汉字。考察队辨认出了其中的个汉字,确定该摩崖石刻即为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领汉军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的摩崖文字,反映的是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所进行的最后一场大战的内容。
然而,在史书记载中,《燕然山铭》全文有个字,而石碑上刻的只有多个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齐木德道尔吉分析认为,虽然二者相差几十个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汉语中的语气助词,比如“盖”这种助词就没往上刻,不过,整个内容是一致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封燕然山铭》,是经过后人加工润色的,因此多出了几十个字。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古籍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齐木德道尔吉认为,本次考古活动,至少取得了以下两项成果:
第一,由于历史上中国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在地名等传承上语言不同,造成北方许多历史地理信息无法与今天的称呼对应,给研究和还原历史造成了不少困难。通过本次考古,可以充分确认燕然山的位置坐标,同时也可确认燕然山是匈奴语。
第二,北匈奴是如何消失的,也有了确切的地理路径信息。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获得大胜,几乎全歼了北单于主力,此战后,北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战后,随军的班固写了《燕然山铭》,这在《后汉书·窦宪传》中有清晰记载。然而,古代没有经纬度的概念,加上燕然山也是很大一片山脉,因此,《燕然山铭》的石刻具体地点在哪里一直没人知道。现在,我们可以准确定位当年勒石记功的地方了。
《封燕然山铭》全文如下: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3两千多年前的那场战役,以及主角窦宪
从战国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就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一大威胁。到西汉时期,匈奴人称霸草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对汉朝频频侵掠。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开始发动对匈奴的反击,自此,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汉匈战争的序幕。
到西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彻底降服,成为大汉防御边陲的属国。但王莽篡位后,与边陲各少数民族失和,匈奴乘机独立,并利用赤眉、绿林起义及以后军阀混战之机,其实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尽占北方故地,并不断侵袭汉的边境,重新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匈奴仍不断侵扰边境。但是当时因为东汉建国不久,国内尚未统一,对匈奴也采取退让政策。
然而,这不仅没能让匈奴稍稍收敛,反而使他们更加嚣张,认为汉朝软弱可欺,经常派人到边境来骚扰。不得已,汉朝再次选择退让,将幽、并二郡的百姓迁入居庸关以东。这样一来,匈奴势力直逼山西、河北一带,北方再无宁日。
公元48年,匈奴内部发生内斗,分裂成两部分,即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选择归附汉朝,但是北匈奴还是继续与汉朝为敌。
公元79年,汉和帝继位。汉和帝即位时才10岁,不能处理军国大事,由其嫡母窦太后临朝称制。这位嫡母有个亲哥哥,就是故事的主角窦宪。
窦宪出身于武将家族,祖上都是粗暴好斗的武夫,因此窦宪血统的基因中就有好勇斗狠的个性。
成年之后,窦宪更是变本加厉,依仗着自己妹妹是汉章帝的皇后,自己又是虎贲中郎将,便在洛阳跋扈嚣张,强取豪夺,贪污受贿,欺压百姓,什么坏事都做过。
有一次,窦宪看中了沁水公主刘致的一块园田,于是便巧取豪夺把这块园田弄到手。沁水公主虽然贵为公主,但也不敢惹权势滔天的窦宪,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一天,汉章帝的车驾经过此地,看到窦宪出来接驾,心中顿生疑问,便问道:
这块地不是我妹妹沁水公主的么,怎么到你手里了?
窦宪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同时也暗中呵禁边上的人不准回答。后来,汉章帝了解到此事经过,龙颜大怒,心想竟敢欺负到我妹妹的头上来。于是召来窦宪,准备问罪。
窦宪非常害怕,找妹妹窦太后求助。梁太后一再为哥哥求情,章帝才渐息盛怒,命他把园田归还公主,这次虽然没有治他的罪,但此后对他再不授予重权。
汉章帝崩逝后,汉和帝继位,由于只有10岁,朝中大事都由窦太后决断。于是,窦太后将窦宪提拔为侍中,掌握朝廷大权。
这下窦宪更是肆意妄为,甚至多次暗杀和他意见不合的人。都乡侯刘畅是窦太后的情人,也是在朝中当大官,不知怎么得罪了窦宪。于是,窦宪便派人将刘畅杀了,这下惹的窦太后大怒,想到这个亲哥哥不知道给自己惹过多少麻烦,一气之下,将窦宪软禁起来。
窦宪也知道这次可能玩大了,把妹妹彻底惹怒了,恐怕性命不保,于是主动请求,带兵去打北匈奴,戴罪立功。窦太后也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出塞远征北匈奴。
窦宪虽然为人做事比较混账,但是打仗还是在行的。他认为,北匈奴采用松散的部落联盟,一旦开战不利,各部落不是一起远远的逃窜,就是分散躲避。而汉军因粮食补给原因,不可能长期停留在草原,只能速战速决,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闪电战”。
“闪电战”的精髓就是找到敌人的中枢力量,快速予以摧毁。公元88年,窦宪在完全掌握北匈奴军事动向之后,发动突然袭击,率领近万大汉铁骑,与南匈奴、西羌等数万骑兵分三路,突袭稽落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剑锋直指北匈奴单于驻地。
本来,窦宪是抱着打硬仗的准备来的。但谁知道,匈奴早已衰落不堪,不复当年的骁勇善战,两军一交手,匈奴人很快不是对手。士气低落的匈奴士兵被打的全线崩溃,单于自己也中箭,率一部主力拼死逃走。
眼见北匈奴这么好打,窦宪当然不能放过,于是带兵迅速追击,一直追击到外蒙古境内乌布苏诺尔湖,斩杀北匈奴骑兵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骡马牛羊等百万头。
更重要的是,北匈奴由此出现内部大分裂,先后有81个部落20多万部族投靠汉朝。要知道,以往汉朝对匈奴大胜仗,不过俘虏几万人而已,此次堪称绝无仅有的大胜利。
战胜匈奴之后,窦宪为了彰显自己的旷世军功,名随军书记班固写下了《封燕然山铭》,并令石匠将铭文刻在石碑,记载此次征战的丰功伟绩,振大汉之天威。
在汉朝的打击下,匈奴人不得不远离故土,被迫西迁,剩下的南匈奴人,因为早已依附汉朝,也已经逐渐汉化。自此,在北方草原活跃了三百多年的匈奴,彻底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至于窦宪本人后来如何了呢?此战之后,窦宪认为功劳极大,又把之前那套肆无忌惮的嚣张作风拿了出来。他一度把持朝政,部下更是无恶不作,贪污索贿甚至强抢民女。
而汉和帝岁数渐长,已经开始自己治国理政了,对于窦宪的跋扈实在无法容忍,同时也对窦氏一族长期把持朝政心怀怨恨,不甘受人摆布,便发起反击。
汉和帝先是将窦太后软禁,随后将窦宪抓捕监禁。考虑到窦宪功劳太大,杀他恐怕会引起天下不平,于是在狱中将他赐死。这位富有传奇经历,又充满瑕疵的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那段历史已早已写进史书。而《燕然山铭》的发现,不仅让那段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汉铁骑的雄风,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值得我们铭记保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