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为孟良崮战役击毙张灵甫,而说他算是丧于无名之辈之手,这显然就是表达不正确了。
历史上的围歼74师,是一场精密筹划下的经典战役。两军十万人马摆开了交战,张灵甫骄兵冒进,自投重围之内;当我军发起总攻,先歼其主力,再攻克其指挥部后,张灵甫又拒不缴械投降,还欲负隅顽抗,那么战场之上,当然要被乱枪击毙。
这毫无疑问是我军参战将士的“运筹帷幄”与“阵斩之功”,岂是丧于无名之辈手下?
所谓名将死于无名之辈手中,必须有个先提条件。就是发生了在名将意料之外的猝不及防之事,然后名将措手不及,丧生于意外之下,这才叫死于无名之辈。
后三国时期蜀汉第一上将的姜维,与灭了蜀汉的魏国上将军钟会,二人密谋据蜀叛魏自立之事外泄,引发了营中乱兵鼓噪,围攻辕门。
然后这两位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之名的大将,就死在了与乱兵的混战中。
尸首在乱斗之中皆被剁碎,是谁捅的枪,谁下的刀也不知道。
这才是最典型的阴沟里翻了船,丧在了无名之辈手中。
且来回味一下这桩发生在公元年,距今一千七百五十八年前的名将翻车事故。看看,是否是百战大将丧于无名小卒之手。
先说钟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平陵事变后,魏国军政实权皆入司马氏之手。到了司马昭任大将军后,反司马氏的,基本上都已被消灭了,司马代曹改朝换代,所差的就是再立几件灭国的赫赫军功了。
所以,灭蜀,就成了魏国大将军司马昭的必创之业。
而蜀道险阻,蜀兵精悍,魏国群臣十之入九反对发动灭蜀大战。
而朝臣中对灭蜀之战最坚定的支持者,唯有钟会。
于是,魏国灭蜀大军组建,一路由邓艾为帅,一路则由钟会为帅。
而当司马昭任命钟会为一路大军统帅时,
大将军府西曹属邵悌,就劝谏司马昭,反对任命钟会为帅。
因为钟会无子嗣,无子孙之人则无牵挂,这样的人统率大军在外,那是有隐忧的。
而司马昭对邵悌说了这样段非常深刻的对话:
众臣皆言,蜀国不可征,这是在畏惧艰险。若任命他们为帅,怯战之心将使他们智勇全无,就要打败仗了。
唯有钟会,与我意同,早有灭蜀之志。任其为帅,则必灭蜀国。至于灭蜀之后,你的那些忧虑。其一,蜀已亡,亡国之大夫已失斗志,难与谋大事。其二,中原之兵远征日久,必定思归。都盼着朝廷赏赐和回乡与家人团聚,岂会冒灭族之险跟着别人作乱?所以,卿勿以凶忧,也别与人泄露我俩所说之话。”司马昭的核心意思是:
就算钟会在灭蜀之后要发动叛乱,一则蜀已亡,亡国之臣已无斗志,不足为虑。二则家属亲人皆在洛阳的魏国军中将士们,也必然不肯追随,反而会自发粉碎叛乱。
而最后事实果然印证了司马昭这番话,真不愧为司马懿之子,老谋深算。
当邓艾渡阴平,奇兵突袭蜀中,蜀后主诏令举国而降那一刻起,钟会的心思就开始浮动了。
蜀国最精锐的人马,就是姜维所率在剑阁与魏军对峙的五万大军。
这是诸葛亮留给蜀国的军事遗产,又经历了姜维九伐中原的大战磨炼,数十年来,这支雄兵一直在征战中,且胜多败少,甲坚兵利,营伍严整、斗志昂扬。
后主的投降诏书一送入姜维军中,将士们并未为可以停止战争了而欣慰。反而因耻于不战而降,人人须发戟张,怒而拔剑斫石,愤愤不平,气冲山谷。
这样的声势,让正在观察蜀军动静的魏国镇西将军钟会,也是深感震惊的。
这时候钟会想,能把这样一支军队抓在手里,以后就足以成大事了。
由此,钟会对奉令而降的蜀国大将姜维,刻意结交,引为左右,礼遇极隆。
姜维是什么人?
姜维为敌国大将,屡与魏军交战,死在姜维手中的魏军将士不计其数,魏军士卒多有恨不得食其肉者。
而今姜维以一降将,却被待为上宾,这就让军中对钟会的不满之心四溢,怨气横生了。
姜维与钟会的密谋。
深受诸葛亮熏陶的姜维,恢复蜀汉之志从未熄灭过。
而钟会的刻意结交与厚恩优待,其中之意,自然是勿须多语,心照不宣了。
不久后,二人就开始了据蜀自立,然后矫诏反攻魏国、恢复曹氏的密谋。
当然,姜维是以助钟会复曹、然后再图谋复汉。
要发动兵变,首先要清除魏国伐蜀军另一路大将邓艾。
邓艾的作死之举。
邓艾立功心切,灭蜀后还想趁势沿江而下伐吴。“以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否定了朝廷的撤军班师计划,自请率二万精兵留镇蜀中。
还以“安蜀人之心”为理由,上表请让蜀后主也继续留蜀中,这是犯了大忌的。
钟会抓住机会,告其谋反。邓艾被捕,槛车囚送洛阳。
这时候,魏国的伐蜀大军尽归于钟会麾下了。
以为一切已经尽在掌握中的钟会,志得意满,终于跨出了发动叛乱的关键两步。
哪两步?
一:
召集军中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矫诏有太后遗命,说要起兵废掉大将军司马昭。
钟会强迫诸将士立书据为证,并欲委派亲信统率领诸军。
但是钟会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
恰如司马昭在出兵前所言,家属皆在洛阳的魏军诸将们,决不愿意跟从钟会造反,一致拒绝。
于是钟会只能将之统统囚禁,并派亲兵严加看守。
二:
姜维麾下的五万原蜀国降军,本来已缴械,正在等候统一遣散或改编。
钟会下令,将铠甲兵械重新下发给蜀军,要将他们重新武装起来。
这条命令,在魏国军中将吏十之八九反对钟会的情况下,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未得而知。
总之,等到魏国乱军围攻辕门时,只是姜维与钟会二人率少数亲卫在战斗,战斗力强悍的“原蜀国降军”并未发挥出半点作用。
又如司马昭所言,亡国之士,心气已散,再不足持。蜀军将士们在刚接到投降诏书时,固然因不战而降怒火冲天,一旦扔下武器,再捡起来时,国已亡,大多数人早就不知为谁而战,将再鼓不起斗志了。
大将丧于无名小卒之手的辕门之变。
钟会把大多数军官将校们关了起来,又下令给降军发铠甲兵械,然后又召姜维至辕门,二人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划起下一步行动时。
被囚禁的魏将胡烈,通过来送饮水的亲兵,把钟会叛,已囚禁诸将的消息传给了其子胡渊。
胡渊在军营中奔走,把这事传播了出去,当场就起了爆炸性反应。
钟会长期任职于高层参谋,没有基层经历,治军以严刑峻法,不屑于私恩结士。在向蜀国进军途中,为了树立威名,以未及时修道路为借口,用军法斩了魏军元勋许诸之子许仪。
由此,钟会的威名树起来了,但军中将吏们害怕钟会,实质是畏惧军法,而不是怕钟会这个人。
当营中军士们听说钟会要背叛时,顿时把以往对这位威名赫赫的镇西将军的畏惧,立即就转变成了愤恨爆发。
一场毫无组织的兵乱,突然就爆发了,各营群情汹涌,士卒们披甲执兵,自发的成群结队、出营冲向辕门,要杀了钟会与姜维。
曾经手握十万雄兵的两位大将,众叛亲离,一转眼就成了势单力弱的极少数。
结局就明摆着了,姜维与钟会率卫士与乱兵交战,奈何众寡悬殊。
钟会武艺稍差,不一会就被剁成了肉泥。姜维武艺超群,也难免猛虎架不住群狼,手杀五六人,力尽,死于乱刀之下。
至于是谁杀了钟会与姜维,未知。那是真正的丧身在了无名之辈的乱刃之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