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灵青石 >> 灵青石介绍 >> 宜兴许氏上
宜兴姓氏——系承炎帝,源出许昌(上)

《行走阳羡》宜兴交通台-05-:20发表于江苏

许姓

节目音频更精彩详细哦!

“许”姓由来

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的宜兴,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耕种渔牧、繁衍生息,但汉代以前在此生活的氏族、人群,其姓氏已无从考证。许氏是见诸正史和方志最早的宜兴三个著名家族之一(其余两个为蒋和周),宜兴人文的发端、扩张与许氏是分不开关系的。那么,许姓是从哪里来的呢?

姜文叔

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周朝,分封异姓诸侯国,封炎帝后人姜文叔在一个叫许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许国常受周边大国的逼迫,多次迁都,最后被楚国所灭,许国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现今许氏主要是出自于这支姜姓,河南许昌成为许姓的最初发源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由

许姓的另一得姓始祖是典故“许由洗耳”的主人公许由。许由是上古时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相传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今河南登封)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因此,许由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被奉为“隐士鼻祖”。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许氏于秦汉时就在宜兴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许氏在宜兴的分布,从东往西,各个乡镇都有。主要集中在丁蜀南北、新庄、周铁、扶风、芳桥,原来的大塍那一带也有许氏,这里面扶风那一支许氏历史上比较有名。再往西,宜兴城里有许氏,张渚也有个古老的许氏。最大的一支许氏在现在官林白茫潭。汉代有记载,杨巷那一带也有许氏。应该说,许氏在宜兴分布十分广泛,每个乡镇都能找到,但是他们每个支系来源比较复杂。许氏因发迹较早,所以向全国播迁的频度和范围非常广泛。

追远堂白茫潭许氏

白茫村因村中的白茫潭而得名,每天早晨,潭面水气蒸腾,白茫茫一片,所以称为“白茫潭”。关于白茫潭,清代文学家瞿源洙,曾写下一篇《白茫潭记》,描述了白茫潭的风光。

在宋元之前,阳羡许氏居住在潘墅,也就是现在杨巷和新芳之间,后来迁居到潘墅往东20里的临津,宋元期间,又迁到临津往南的谈村。宋朝灭亡之后,年,白茫潭许氏从谈村孝城里迁到白茫,始迁祖是西洲公许暹。

西洲公虽然没有做官,但为人正直善良,做点小生意,遇上穷人没钱付,他就会说算了免了。他的遗训是“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代代贤”。

白茫潭许氏后人一直谨记先祖遗训,在这里繁衍生息。由谈村迁过来之后,历经七百多年历史,曾经建造了八大宗祠,堂号都为追远堂。

大祠堂坐北朝南十二开间,三进二院加厢房,一共99间半房屋。大祠堂内设有义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或者灾荒年月救济穷人,设有义塾,让那些没有钱读书的孩子免费识字读书。之前村里有两座牌坊,一座叫“英武坊”,两块青石人物浮雕紧靠着牌坊的两根石柱,石雕人物是穿着宋朝官服的许氏先祖。另一块牌坊叫“任贤坊”,白茫潭始迁祖西洲公的遗训“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代代贤”,刻在牌坊两侧的石柱上,作为楹联。两座牌坊也是在告诫子孙,要以先祖为榜样,爱国为民,读书明理,勤俭朴素。

在大祠堂的后面,有一片水域,叫茫溪,所以白茫潭许氏又称茫溪许氏。茫溪的浜岸,都是大青石砌成的,关于大青石还有一段故事。嘉庆年间,太湖西岸,也就是宜兴的新庄、渎边一带,每到发大水,有个地方会决堤,洪水一涌进来会冲毁村庄良田,那边的人伤亡不小。当地老百姓听风水先生说,这个地方是一个软土地,一定要白茫潭许氏后面的石桥埠才能镇住,因为宜兴话许和水同音。县令就和许氏的族长商量,族长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同意捐出来。当时,许氏捐出去三百来米的河浜石,帮助太湖筑坝,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称赞。清朝时期,白茫潭许氏族人还捐钱修桥数座。

白茫潭许氏在先祖的身体力行和教导有方之下,越来越兴旺,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在明清改朝换代的大时代风云里,有两位白茫潭许氏族人,他们忠于自己的信仰,守护明朝,对抗清朝,向世人展示了坚决勇敢的抉择和坚定不屈的气节。一位是许启洪,另一位是许廷玉。

许启洪并不是个特别聪明的人,他的家谱中记载,“英敏少逊于诸弟”,就是说跟弟弟们相比,他资质一般,是不如他们的。然而,他读书却一点也不差,成绩相当优秀,后来中了举人,如果明朝不灭亡的话,他有很大可能考中进士。那么如此资质的他是如何成功的呢?他的秘诀是“潜心力学,聚精会神”,弟弟们都没有他用功!勤奋专注是他学业不断进步的保证。这一品质使得他能够坚持磨炼自己,终于将自己变成了一名现实中的干才,也正因此他做官后才能取得治绩并得以升迁。

许廷玉,明朝最后一个武进士。他跟许启洪不一样,家谱中记载,“公生而英敏过人”,他这个人,天资聪颖过人!照道理,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可怎么就成了个“武进士”?原来,这个奇人,虽会读书,却认为大丈夫功名在沙场,应该习武从军,建立武功以报效国家!于是他研究军事,练习武功,乐此不疲。他曾遇到过我们宜兴另一位晚明赫赫有名的人物卢象升,亲眼看到卢象升“擁盖策马,冲坚陷阵,所向披靡”,心中更是钦佩。于是“投笔挥戈,决于此日,”参加武举,最终摘得武进士第二名的好成绩!

有梦想,再勤奋,就能有精彩的人生!两位许氏先贤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武许荆

《许氏族谱》中记载到“自秦汉以来,就世居阳羡。尤以东汉时期历史名人许武,汉光武帝时举为孝廉,官至长乐少府而显名。其孙许荆为桂阳太守,荆孙许戫灵帝时为太尉。”这许武、许荆和许戫是何许人也呢?

东汉光武年间,天下初定,朝廷缺人,鼓励大家积极推荐能人。这个能人,并不是说书读得多厉害,而是一定要孝廉。孝,就是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廉,就是廉洁自好,一心为民。被推举为孝廉就会被授予官职。

彼时,会稽郡阳羡县,有许武、许晏、许普三兄弟,因父母早亡,年仅十五岁的大哥许武担起了家庭生活与抚养、教育两个弟弟的重担。多年来,许武白天在田里耕作,晚上教两个弟弟读书,“教以礼让之节,成人之道。”弟弟有错,许武总是先跪在父母的灵位前检讨自己,直到弟弟也承认错误,方才为止,从“不以疾言倨色相加”。

后来许武被推举为孝廉,他把家产分为三份,自己取最好的,让弟弟得到的又少又不好,让所有亲朋好友、街坊邻里都觉得这个哥哥贪婪,推崇两个弟弟谦让。之后许晏许普兄弟也被推举为孝廉,哥俩都官至九卿。这时,许武终于说出了埋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当初,他将大半家业据为己有,其实是出于两个弟弟还没出人头地,有意为之。如果不是这样,两个弟弟不可能被举为孝廉,也不可能被朝廷发现去为官,更不可能有如今的名誉地位。许武将家产全部让给两个弟弟,一件都不留下,乡里人人叹服不已。

许武的故事在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中有记载。许武官至长乐少府,他的孙子许荆,年轻时做郡吏,他哥哥的儿子许世曾经为了报仇杀人。怨恨许世的人拿了武器来找他算账。许荆得知后,出门迎着那些仇家,跪下来说:“许世以前无礼,冒犯了你们,责任都因为我没能加以训导。兄长很早就已过世,就一个儿子延续血统,假使让死去的人为血统的灭绝伤痛,我情愿以死相代。”仇家将许荆扶起来,说:“您在郡中被称赞为有贤德,我们怎敢对您无礼?”因而就此作罢。许荆的名声更加显著。太守黄兢将他举荐为孝廉。成语“解剑拜仇”就出自于此。

许荆逐步升为桂阳太守。彼时的桂阳,风气习俗淡薄,不懂得学识道义。许荆为他们制订婚丧制度,让百姓知道礼义法禁。他曾经在春季到末阳县巡视,有个叫蒋均的人,兄弟之间因争夺财物而互相控告。许荆面对兄弟俩感叹说:“我担负国家的重任,但教化没有得到推行,责任在我太守。”于是转过头来要身边小吏向朝廷上书说明情况,请求到廷尉那里接受刑罚。蒋均兄弟知道后,非常后悔,各自要求接受处罚。许荆在桂阳太守任上十二年,百姓对他大为赞扬。由于生病,他上书朝廷,结果被征召,任命为谏议大夫,在任上去世。桂阳人为他建庙立碑。

许荆的孙子许戫,是宜兴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关于许戫和宜兴许氏的其他故事,我们下期再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