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庄村·济众桥
导读
《水浒传》第四十九回中写道:
“这园多时不曾有人来开,敢是锁簧銹了。”
东锁簧村、西锁簧村名中的锁簧,
意思一样吗?
《桃花源记》中写道: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叶坡村与桃花林有关吗?
张庄村,
第一大姓却不是张姓,那是?
读完此文,你将获取答案。
字数:图片:61
阅读耐心:16分钟
平定县传统村落
平定不平,
境内多山区,
层峦叠嶂逶迤陡峭。
平定不定,
扼井陉之重险,
历代行师要冲必争之地,
老革命根据地之一。
作为山西省的东大门,
这里不仅山河壮丽,风景优美,
而且历史厚重,文化发达。
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
便是这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
平定县共有34个传统村落,
分布在巨城镇、娘子关镇、张庄镇、
冠山镇、东回镇、冶西镇、石门口乡、
东回镇、柏井镇、岔口乡、
锁簧镇等11个乡镇。
我们将以乡镇为单位,
逐批、分篇介绍。
1
TraditionalVillage
东锁簧村
东锁簧村,相传因为村道弯曲,状似锁簧,故名(年版《平定县地名志》)。锁簧在古代的意思是门锁芯中有弹力的薄片,形如“K”形。
锁簧有二,此其东也
锁簧村其实有两个,清乾隆十九年(年)《重修昭济圣母祠碑》记载:“州之巽地三其五里有村曰锁簧,锁簧有二,此其东也”。
不过清乾隆三十年(年)《重修官房碑》中的记载,村名已经改为“东后锁簧”:“东后锁簧旧有官房一所,春祈秋报,神所凭依。”
也就是说,东锁簧村又有前后之分,前锁簧坐落在东锁簧前(北),又称东前锁簧。为表区分,东锁簧便俗称为东后锁簧,或者后锁簧、里锁簧等。直到年,村落才又正式定名为东锁簧村。
东锁簧村鸟瞰
境之锁钥,省之屏障
古村地势险要,为晋冀要冲。村中光绪二十四年(年)《重修昭济圣母祠》碑文记载:“诚州境之锁钥,晋省之屏障也”。村东的利民山(原称万粮咀)、韩信垴等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重要关隘。民间有不少关于军事防御的古老传说,如韩信率兵伐赵曾在此设岗;李自成由陕入晋曾在此屯兵等。
东锁簧村冯家大院建筑群侧院
东锁簧村冯家大院建筑群主院入口
东锁簧村冯家大院建筑群主院入口
东锁簧村冯家大院建筑群主院入口影壁
东锁簧村冯家院建筑群侧院入口
东锁簧村冯家院建筑群侧院内部
东锁簧村民居入口门枕石
东锁簧村楼院入口影壁
东锁簧村楼院院落内部
东锁簧村民居院落入口
五龙二虎一条鱼
村民常以“五龙二虎一条鱼”概喻古村地形。村落东部、南部和北部的山岭各具气势,大山状如虎跃,长岭形似龙腾。村落平面形态又酷似头短、肚肥、尾修长的鲤鱼状,溯锁簧河而上,如“鱼跃龙门”,象征人才辈出。
村中道路为“七街八巷”,从高埠至平坦,高低错落。中心街、油坊街、官房街、隆槐号大街、圪台街、石家街、朝阳街向东西方向延伸,河边街、眉豆巷、炉沟、祠堂坡、赵家会、垴街、小井口斜巷、胡家沟由南向北拓展。
位于村西的西头阁尚保存完好。但根据清道光元年(年)《重修文昌帝君观音大士阁》碑文记载,它最开始位于“村中东界”,由于“地势狭隘不便往来之路,屋舍相近未免亵渎之人”,于是乡人合议,“庀材鸠功重修于村西”。
东锁簧村西头阁
隆槐号大院
隆槐号大院建筑群由三个院落组成,主院、西院建于明代,东院建于清代。
三院各有通街大门和砖砌出檐大照壁,其中大门口有上马石,抱鼓石上雕“犀牛望月”,门垛石上雕“蝴蝶拉花”、“孔雀牡丹”,大门高悬“明经进士”匾(文革期间遗失)。院内正面三孔石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前墙用石头和砖砌而成,门前建有双柱出檐、瓦顶木构抱厦,工艺精致。窑顶用灰土压实以防渗水,坚固结实。东西各有配房,南面是倒座。
东锁簧村隆槐号院落群主院入口
东锁簧村隆槐号院落群侧院入口
东锁簧村隆槐号院主院大门墀头
昭济圣母祠
昭济圣母祠,俗称娘娘庙,始建年代不详。明隆庆年间(年-年)已属修补,清乾隆十九年(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年)再修。
古祠坐北朝南,正殿高屋建瓴,面宽三间,进深五米。屋顶四角有兽,砖雕瓦脊,中央竖三叉铁戟。正面有两根石柱,上刻:“圣德含弘静深中浑然敦化神机活泼发育处尽是川流”。柱面间成走廓,中见门,旁有窗,进门又有二柱顶梁,下置门栏,内供云霄、雨霄、碧霄三神(俗称三霄殿)。
院内建有二宇,比偏殿略低,相距十米,规模、结构不同,一为无梁洞,一为柱梁结构。
大院下二石阶下有下院。向南中为庙门,侧为歇间。门楼高大,过道宽阔,两侧有风调雨顺四神。东有鼓楼,上置一鼓。西建钟楼,内悬一钟,钟楼下长一棵千年古松。
庙门针对古戏台,台基高1.5米,面宽6米,进深7米,门口竖有四石柱,中柱楹刻:“文武圣贤有褒有贬虽然经史,喜怒哀乐亦抑亦扬俱是文章”,屋顶为卷棚。
庙前有一处常年不涸的喷珠泉,据平定州志记载:“在州东南十五里锁簧村。源出昭济圣母祠下,前有喷珠锁钥桥。”有诗曰:‘东皋缓步挹名泉,洞壑清幽别有天。敬向灵祠一瞻礼,层层殿阁锁寒烟。’(作者:清·陶易)
2
TraditionalVillage
西锁簧村
西锁簧村位于东锁簧村之西。与东锁簧杂姓聚居不同,西锁簧是以血缘聚居为主,现村中90%以上家户为李姓。
村落最晚形成于明代,因村中赵氏家族在明代以前就定居在娘娘庙与大槐树附近。明洪武年间,李氏先祖江公从洪洞县迁来定居,村落逐渐向周围发展蔓延,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负阴抱阳,金龟戏水
村落居于东南北三面环山的沟谷之中。北靠尖垴形成“觅龙”之势,北岭与北庄垴形成“察砂”,南面鳌垴构成了“朝山”,倒淌河由西向东从村中穿过,呈现出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
村落形态如龟趴在山间,顺倒淌河而下,构成“金龟戏水”的布局,表达了村民祈求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望。
西锁簧村鸟瞰
西锁簧村鸟瞰
村中现有两条轴线:
一条贯穿村落的倒淌河河道并连接葫芦垴,形成村落的主轴;
另一条是尖垴与鳌垴山凹的连线,李家祖坟即修建在此轴线上,与尖垴遥遥相望,有护佑之意。
轴线及主要街道都与重要的山体对景,利用山地的高差形成纵向错落的景观层次。
分布在村内的多处石桥,则反映出古村历史上小桥流水的风韵。
西锁簧村局部鸟瞰
西锁簧村中心风貌
山地建筑,空间丰富
村中建筑分布以古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开去,不同的院落利用高差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保存较好的寺庙建筑有关帝庙、娘娘庙、西来寺等,代表性的民居宅院有楼院、梨树院、大西院、三节院等。院中门楣、抱鼓石和影壁上的木雕、石雕,构图精美,寓意深刻,展示出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民居正房多采用窑洞形式,屋顶可以上人,兼做农作物晾晒和赏景休息之处。厢房多为硬山瓦房。
西锁簧村祠堂古树
西锁簧村楼院
西锁簧村大西院
西锁簧村碾地院旁侧拱门
西锁簧村民居院落
西锁簧村民居天地堂
花灯会,狮子舞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西锁簧村都会举行隆重的花灯会以及狮子舞表演。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文化产物,各式花灯高悬街头,整个村落五彩缤纷。狮子舞是汉代自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后成为新春之际人们辟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
3
TraditionalVillage
桃叶坡村
相传古时该村桃树满坡,故名(年版《平定县地名志》)。
村落选址于东浮山脉阳坡之上,坐北面南,东依菜头山,南临罗锅山。遥望西北处,是这片区域最为高大险峻的马鞍山(又名石寨山,因其主峰形状与马鞍相似,南北两峰尤如马蹬),与东浮山共同构成了村落北部的入口屏障。村下东西向的沙金沟,是降雨时山上形成径流,汇集至山谷冲刷而成的一道深沟。
桃叶坡村鸟瞰
王、张、杨三姓聚居
据村中家谱记载,从最早的张氏家族来此定居到现在,至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张氏家族和稍晚一些的王氏家族(明末时传至第六世),主要居住在村落中部偏北片区内。到了清代,杨氏先祖杨思植迁入,从此形成了王、张、杨三姓聚居的村庄。目前三姓中以王氏子孙最为兴旺,成为村中人口最多的姓氏。
桃叶坡村局部建筑风貌
庙宇、祠堂与民居
村落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南北走向道路各三条,形成网格状格局。
古建筑群分别于明成化年间至清末落成,包括庙宇、祠堂和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
庙宇主要修建于明朝万历和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有龙王庙、老爷庙、官房、西上阁(观音庙/三官庙)、南下阁(真武庙/文昌庙)、山神庙、狐仙庙等七处。
龙王庙是村中修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据家谱记载,庙宇建于明成化年间。旧时香火鼎盛,周围邻村皆来烧香朝拜。明天启六年(年)《重修龙王庙记》碑刻:“上下马坊村……石凹村…..”以及清康熙七年(年)《重修龙庙记》碑刻:“土坽头村施钱八百文……上马坊村寺施钱四百文……下马坊村寺施钱一百五十文……石洼村寺施钱一千一百七十文……”可知龙王庙的修建不仅是桃叶坡村一举之力,更有周围邻村的合力相助。
官房乐楼是村中重要的活动中心。清乾隆十六年(年)《重修官房记》载:“官房,一村之要地也,春祈秋报安神像为恭义。村务农所聚焉,迎神□戏昏所顾焉,诚不可缺省也”。每逢二月初二,村民在乐楼春耕祈雨,七月初二秋收还愿,这也成为村中的两大重要节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村中固定的庙会。
桃叶坡村官房
清乾隆五十六年(年)《补修官房乐楼碑记》载:“旧有官房三楹,乐楼一座,廊房三间,耳房一楹”,记录了当时的建筑布局与形制。然而在文革以后,官房先后作为村中学校、小卖部,戏台也破坏严重,最终于年翻修。
上阁为村的入口,下阁则作为出口,皆为双面阁。一阁两庙,神像位于阁内神台,背向而坐。其中上阁洞门上有石匾书刻,西为“环岚”、东为“朝晖”。内余三座石碑。据《新修观音庙阁记》(万历年间)可知,上阁建于万历四十四年;据清乾隆五十一年(年)《重修观音阁碑记》载:“乾隆乙巳春,吾村众目覩(睹)心伤,公议修补询谋欲同捐资效力共商厥事,因往制陕隘增建三楹,余仍书度”,可推测上阁在建造时为观音居所,后于乾隆年间才加塑三官塑像于内。
目前,除三官庙和观音庙还在使用,近几年修缮的下阁和官房乐楼以外,其余公共建筑多废弃倾颓。
桃叶坡村上阁
王氏祠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清同治元年(年)春动工,至同治三年(年)年清明节竣工,历时两年新建,为两级两进合院,层层抬高。上院北为歇山式正堂三间附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房各三间,南为硬山式双眼窗中开山门三大间门楼及东西耳房。下院东西有围墙,南有花墙。东墙上开歇山式东大门,花墙外下路地南有抬石筑成完整的戏台台基,十米见方,高一米,四角立柱,每到祭祀之前,便插杆搭棚,勾勒出戏台的轮廓。上下院内共植六株古柏与祠堂同龄。
桃叶坡村王氏祠堂
民居建筑多为明清宅院,其中明代建筑占比较低,以窑洞为主;清代建筑占比较高,窑洞与砖木建筑共存。建筑群借助地势差异,层层迭起,下层洞顶为上层建筑的基础,下层房舍为上层建筑的围院,空间肌理十分丰富。
楼院是王氏始祖最早的住地。楼院四面为石碹窑,进出有上下台阶,门外有雨檐走廊。北窑门洞两侧有青石将军柱刻楹联:万叶千枝总是善根发出,三槐五桂皆由心地培成。
北窑窑顶为上院,建有北房四大间,西南两面为转角楼,西楼三间为坐西朝东客堂楼,堂内有南北便门通往两边阁楼。
桃叶坡村王家大院鸟瞰
桃叶坡村民居院内
桃叶坡村民居门楼
桃叶坡村民居抱鼓石
桃叶坡村民居转角石
桃叶坡村民居砂制排水管
桃叶坡村民居砂制排水管
桃叶坡村民居抱鼓石
桃叶坡村民居入口
4
TraditionalVillage
张庄村
古老的张姓已经失传
张庄村是平定县南部较大的村镇之一。其北系马鞍山,距官道沟数里,南系莲花山,风火岭,距十数里与昔阳县连界,自古为县南交通要道。据州志载:旧时每月逢3、6、9日为集市日(年版《平定县地名志》)。
据碑文记载,唐天宝年间(~年)前已设村制,最早迁居此处的是张姓。但是较早的张氏家族早已失传,现存张姓,其始祖约在明朝弘治年间由洪洞县入籍本村。
目前,村中第一大姓为郭姓。据《郭氏家谱》记载,其始祖郭氏兄弟于明朝正统年间由洪洞县徙居本村,后分为东股、西股、中股和南股。
除此之外,还有王、郭、李、赵、陈、岳等姓氏,亦有不少地名沿用姓氏,如陈家圪梁、岳家湾、李家垴等。
张庄村传统生产生活工具
张庄村面塑
张庄村面塑
明清格局,元宝形状
村落选址低山丘陵土石山区,四面山、岭、梁、垴环绕,谷底阔绰,南望风火岭,北靠马鞍山,东依浮山岭,西傍阳胜河。
村中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传统建筑顺应地势而建,分布在土岗之上、地凹之间,苍翠间簇簇瓦舍,错落有致,与自然融为一体。
传统街巷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的格局。从上街(北街)到南街是一条通往昔阳的官道大路,从东旮旯到西头街如一条沟壑穿过南北轴线。
张庄村鸟瞰
庙、祠、堂、阁、房、窑
村中传统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用于祭祀的庙、祠、堂、阁的砖木建筑,其中庙殿楼堂为硬山式,三楹五脊出檐,乐楼、钟鼓楼为悬山式,三面出檐,五脊挑角,飞檐斗拱,还有一些卷棚式;
张庄村南庙
张庄村中阁
张庄村闲堂
二是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作业、居住的砖木结构瓦房,如商业铺面及院内账房或高房,其中铺面多为三间硬山式,房间构成有中堂、暖阁之分;
三是普通平民居住的灰土青砖小碹窑洞或砖木平房。
张庄村民居鸟瞰
张庄村民居入口
张庄村民居影壁
张庄村民居山墙细部
这些建筑多为明末、清代、民国时期修建,其布局主要为三合院、四合院。保存较好的传统院落有郭家院,戚位院,东头王家院,槐树院,西头郭氏院坟沟陈家院,岳家湾张家院,中阁岳家院,桥东王家楼院、郭氏院,西头岳家老宅,观音阁,财主院等。一间间瓦房、一眼眼窑洞充分展现了张庄村昔日的辉煌。
张庄村王家院鸟瞰
张庄村王家院门额题字
张庄村陈家院入口木雕
张庄村民居院内
张庄村民居檐部滴水
张庄村民居檐部滴水
张庄村民居门墩石
郭家院,窑后有暗窑
郭家院,建于清朝初期,位于济众桥东南,坐南面北。正南石碹窑二眼,东面石横窑一眼,窑后有暗窑,可藏粮食备战。门口的将军石一寸三錾割线,青石网圈磨棱对缝。
西南石墙砌垒整齐坚固,历经三百余年风吹雨淋,依旧直立坚挺,保存完好。
张庄村济众桥
张庄村郭家院
文章内容主要来自田野调查,
如有刊误,请您后台留言,不吝赐教!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点击进入
下期为您带来
山西传统村落·平定县·张庄镇(下)
敬请期待
翟顺河、张海星、赵俊伟
刘建生、梁海亮、吴永胜
薛林平
薛林平、石玉等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徘徊着的在路上的是我们的思考
沸腾着的不安着的是我们的讨论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