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一个“随便踢一脚就能踢到文物”的地方。翻阅史书不难发现,浚县古城已有上千年历史,虽经历诸多朝代更迭,但至今保存着很多珍贵文物,其中很多文物被列入国家保护单位,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宝”。据当地群众介绍:“历史上好几位皇帝都和浚县有交集,比如,秦始皇、刘秀、赵匡胤等皇帝都到过浚县,所以很多文物也都和皇帝有关联。”

在浚县浮邱山上的碧霞宫后院,深藏着一块巨型无字石碑。问及当地的群众,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这是秦始皇留下的石碑。”他们还介绍说,这块石碑曾经立在浚县古城西九公里的白寺山上,后来,被搬运到浮邱山上进行保护。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介绍说:“说起这块石碑,还得从公元前年说起。那年,秦始皇东巡,途径浚县,在白寺山祭祀西岳华山,这件事被记载在《水经注》里。”也正是这次东巡,千古一帝秦始皇和浚县有了关联。

秦始皇祭祀西岳华山离去后,村民为了记录此件大事,就在秦始皇休息过的地方立下一块巨型石碑,却不敢刻字记录。因为刚经受“焚书坑儒”的伤痛,人心惶惶,所以村民不敢用文字描述秦始皇祭祀的整个经过,担心因说错话,刻错字引来杀身之祸。村民只能借用石碑,把这件事口传下来。因此,这块石碑成了比武则天的无字碑还要早的巨型石碑。

秦始皇知道此事后感到诧异,大臣慌忙解释缘由。听了大臣的话后,秦始皇很是懊悔,于是再次来到此地,在石碑底部偷偷写下四字,匆忙离去,后来村民把字刻在原位。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大不必认真。但是,年专家在挪动此碑时,发现碑座上刻有“秦政过也”四个文字。于是这块无字石碑再次进入大众视线,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一位当地老者介绍说:“这块石碑通体没有一字,所以世代被称为无字碑。后来人们才知道,秦始皇写的四个字藏在碑座下面。‘秦政过也’这四个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秦始皇曾经到过此地,如同涂鸦留字;再一种意思就是,秦始皇觉得自己大搞焚书坑儒,屠戮文人,觉得自己的做法太过分了,深感自责。所有的愧疚全在四字里面。”很多人更相信后一种说法。

在这座无字碑的旁边,是几尊石像生。问及过往的路人,这些石像生是哪里来的?他们摇头不知。其实,在浚县这座千年古城,见到石像生也不算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毕竟这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保存着很多历史遗迹。一位路过的大哥说:“石像生以前都是有脑袋的,后来他们的脑袋却无影无踪了。如果这是遭受人为的破坏,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些石像生有人物的,也有石兽的。从石像的雕刻工艺上可以看出,每件都可以称得上精品,都是寻常百姓百年后所不能拥有的。一个大约两米多高,双手相抱,手持钢鞭的力士石像,虽常年经受风吹日晒,但石像的部分细节仍清晰可见。一位路过的大姐介绍:“这些石像都是由浚县当地的青石所雕刻,青石石质异常坚硬,可以保存数千年。青石只有我们浚县的最好。”在话语结束的时候,大姐还不忘做了强调,脸上流露出无比的自豪感。

从石像生的侧面观看,是附在两肩的铠甲。细密的纹路,精致的雕刻,简直是活灵活现。为何一个豫北小县能有这么高超的雕刻技法呢?当时群众介绍称,浚县生产青石,当地的白寺山和同山都是优质石材产地。山下的群众靠山吃山,因此技艺高超的石匠人才辈出。明代修建北京城时,好多石匠都是浚县人,好多建筑材料也是浚县的青石和花斑石。至今在南京和北京的宫殿内,还能见到浚县的青石和花斑石。

这些摆放有序的石像生有的是站像,有的是坐像,不论是怎样的姿态,都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一尊坐着的石像生摆放在无字碑旁边,身上衣服的纹理被精雕细刻出来。特别是腰间缠着的丝绦,更是美轮美奂。丝绦是怎样打结的,上面有几个花纹,衣服上有几道褶皱,这都能数得清楚。可见浚县石匠的手艺是多么的高超。

在无字碑的右边,站立着一尊保存完好,文官打扮的石像生。这尊石像生头戴官帽,胡须飘然,手中拿着一个长约半米的象牙笏板。一些路过的群众说:“这尊石像保存的很完整,几乎没有遭到破坏,如果石像都能像他一样,有个完整的身体,那该多好。”一座不大的豫北小县城,如今存有诸多文物,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很多珍贵文物能完整保存至今,也实属万幸吧。(图文均由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