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本报记者陈婧

北宋年间,地方政府兴修水利,保证农业发展;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江南社会迅速发展,道路、桥梁等建筑工程增多,均需要大量优质石材。

这促成了温岭采石活动的兴起,也为后世留下长屿硐天的壮观美景。

温岭在远古火山活动作用下,留下了大量品质优良、易于开采的火山岩山体。隋唐年间,长屿已有小规模的采石活动,所采石料以条石为主。明《嘉靖太平县志》记载,北宋元祐年间,提刑罗适修筑黄望、周洋、永丰三闸,淳熙年间朱熹修筑迂浦、金清二闸,所用石材均为长屿所产的备灰岩。而南宋时期的堰坝桥梁,所用石材亦出自长屿。

常年的开凿,在长屿留下了28个硐群、个形态各异的硐窟,使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开凿石硐。

据文史资料记载,长屿还是宋时王居安、戴复古等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留有不少赞美长屿的诗文篇章。

唐宋以来,受台州佛教的影响,温岭佛教也开始蓬勃发展,至宋时已初具规模,民间崇佛敬佛之风兴起。自东晋咸和年间(-)至宋嘉定十六年(),温岭佛教寺院共36处,现存崇国寺、兴教寺、流庆寺、嵩岩讲寺、明因讲寺等。

温岭博物馆现有馆藏宋代文物件(套),其中出土文物件(套)。馆藏宋代珍贵文物1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5件(套)、三级文物9件(套)。

温岭博物馆馆长林俊介绍,温岭出土及馆藏的宋时文物以瓶、碗、盏托等瓷器,金银器、墓志铭为主。

从这些文物的特征、功用中,可见宋时市井风俗。

谷仓罐,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一种陪葬品,主要功用是放置五谷杂粮,祈求逝者在彼世不会有饥饿之忧。宋代之前的谷仓罐制作,多采用捏塑工艺,堆塑动植物图案。宋代因提倡火葬,谷仓罐制作装饰也趋于简单。

温岭博物馆馆藏的青釉瓷谷仓,高21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7.5厘米。盖作圆顶攒尖式,盖面堆塑四脊,罐体呈扁平状,外壁平面上有象征谷仓口的分层刻划,由下往上分别标示相应的层数。

该博物馆馆藏的银铤和金叶子,也颇有意义。

自唐以来,银铤作为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在林林总总的南宋银铤中,有一种打有“广东钞库”戳记的银铤颇为特殊。其通常在约不及一手掌大的铤面上有戳记和刻字,内容有地名、金银铺主名、检验人名、重量等,以证明这些银铤是经过钞铺和钞库严格检验的。

在南宋金质货币中,还有一种叫金叶子或叶子金的。温岭博物馆馆藏的十折金叶子,重36.克,戳印“清河坊西阮六郎铺”。

金叶子系纯金制成,薄如纸,形状似书页。金叶子的铭文戳打也很有规律,四角对称分别印上地名,如清河坊西,显示铸造该金叶子的金银铺所在的方位。中间戳印金银铺主或金银匠名,如阮六郎铺。

另据介绍,宋代的温岭窑口,已发现的以老屋山窑为主。

该窑窑址位于温岭市大溪镇塘岭村东端,坐北朝南,沿山坡东西长米,山坡至田垅南北宽50米,遗址分布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米至7米。

该窑址瓷器釉色多青灰、青绿,釉厚者光泽滋润,胎釉结合紧密,纹饰有刻花、堆贴花、釉下彩绘等。

这些散落的印迹,如繁星点点,诠释着宋时温岭的生活图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