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在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彭硇村层层梯田下方的沟谷之中,居然隐藏着一处风景名胜。这处名胜山水相依,古柏森森,别有洞天。
这里就是自古以来远近闻名的九龙庙沟。九龙庙中的九龙大王被历史上官方视为非常灵验的龙王。据记载,明清时期附近的彰德府、顺德府、广平府等府县曾多次到此祈雨祭祀,并赐金敕封修缮。景区牌坊上的“护国灵侯”匾额笔法古朴浑厚,苍劲有力,是明崇祯年间皇赐。故九龙庙还被称为“御祭龙庙”。
如今,九龙庙经过重修和扩建俨然已经成为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影背墙上八卦符号围成的圆形中心绘有既像九兹又像龙字的一条金龙。道韵洋溢中突出九龙的主题,金龙首尾清晰,灵动飘逸,与九龙沟浑然一体。
与其他景区需要登山不同,九龙庙沟进门后需要沿阶下行二百余米。门口左右分别镶嵌“清境”、“自然”两块墙匾。八卦符号环绕周边,太极阴阳鱼点缀四角。门口楹联:圣庙灵神功绩显赫,奇沟峻山曲径通幽。
徐徐清风拂面,浓浓柏荫遮阳,青石台阶直通谷底。台阶规整,石栏围护,虽为免费景区却建有完善的游道设施。沿阶而下,渐入佳境,但见沟谷叠翠,忽觉神清气爽。
九龙庙沟还是忠孝传统文化的宣扬地。穿过琳琅满目的碑林,就是大红颜色的忠门和孝门。这是因为沟内九龙庙中供奉的义士杨九思倡导忠孝,对不孝之人嫉恶如仇。九龙沟景区因历受皇封而声名远扬,也因深厚孝文化、龙文化被广为颂扬,“龙潭飞瀑”为沙河古“八景”之一。
景区保有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碑刻。这些古碑碑头大多精雕双龙图案,历尽岁月沧桑,虽字迹斑驳却仍能辨认。据《沙河县志》记载,九龙庙,元代敕建,明正统元年,因“祷辄应”,得到皇帝敕封,以后多次受封。明成化年间敕封的刻石以及崇祯年间敕封的“护国灵侯”的石匾俱保存完好。
九龙庙的主殿为九龙殿。殿内供奉九龙大王杨九思,十八罗汉分列两侧,庄严威武,四周壁画描绘了九爷杨九思怒抓虐婆恶妇的故事。关于杨九思,有诗赞曰:举子封神踞龙潭,抑恶扬善美名传。太行群峰做凭证,千秋万代受香烟。
九龙庙沟不仅有柏林、石阶、古碑和高大雄伟的殿堂,还有地下龙宫、前后龙潭和一线天、天梯、通天门等拓展游览路线。沿河谷穿越还可以到达一处水库的大坝上欣赏山水美景。
龙宫位于九龙殿后方的前龙潭处,需要沿着台阶下到龙潭岸边才能看到。走进大殿下方的地下龙宫,里面别有洞天。墙壁上探出许多呼之欲出的龙首,壁画画的是漫天飞舞的飞龙在天。两侧还塑有一排排形态逼真的彩绘神像。
沿着龙宫可以走到位于河谷中的出口。雨季来临,龙宫兼做泄洪通道,可防山上洪水冲击大殿。原以为到龙潭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曾想过凌霄亭后的自然景观更为清幽。
曲径通幽处,天开一线,两侧峭壁丹崖,让人感觉一不小心误入桃源深处。古人对龙潭一线天诗赞:“双壁虽分疑欲合,半天似闭忽微开。”
山谷尽头,幽幽的山崖下,若明若暗藏有一方清池,四面绝壁,凉风习习,崖壁突兀处似龙鳞乍开,上面露一孔蓝天,阳光辉映处,数道山泉喷溅而下,五光十色,如珠玉断线纷纷下落,叮叮咚咚入潭中,似仙乐弹奏,使人如入仙境。古人有雨后来此,赞为天下观。
出后龙潭,后山有石阶小径曲折回环通顶。拾阶而上,颇有攀登名山大川之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沙河赫山九龙庙沟神龙兼备,很值一游。
山腰处,乔灌丛生,绿意盎然。崖壁间,怪石嶙峋,山势峥嵘。我曾三次游览九龙庙沟。第一次由通天梯爬升到彭硇后返回广场;第二次沿河谷穿越到水库大坝观山赏水;第三次对古碑刻、龙宫、龙潭和后山游道进行了认真游览。每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和收获。
后山峰顶建有通天门。通天门为拱形带脊传统中式门楼建筑。因年久失修略显破败,且平时人迹罕至已荒草遍野。
九龙沟位于沙河市区西行35公里的赫山脚下,海拔~米,西靠太行群峰,北依渡口川,景区占地21平方公里,是一处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沟谷奇观为主的免费旅游胜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