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塘街始建于公元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被誉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其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部,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场米,因此被称作“七里山塘”。
漫步山塘街上,无论多少熙熙攘攘的红男绿女,无论多少琳琅满目的美食小吃,也不要忘了去一睹“通向富贵人家”的通贵桥的风采。当然,更要去通贵桥上走一走哦,并且要直通富贵人家呢!
通贵桥是山塘街的标志性建筑,意思就是通向富贵人家的桥。这富贵人家正是明代礼部尚书吴一鹏的家。当时吴一鹏住在山塘街下塘的东杨安浜,他与住在山塘街上菩提庵前的方先生是好朋友,经常来往,于是就造了这座桥。这桥始建于明弘治初年(~)已经多年了。明朝隆庆年间,有人在桥上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所以通贵桥又叫瑞云桥。
通贵桥于崇祯十三年()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光绪六年()五月再修。桥长19米,宽2.3米,跨径7.2米。主体花岗石,桥栏杆为青砖砌就,上覆以抹角石条。桥栏间望柱上有石刻:其一为“光绪六年玖月吉旦”,其二为“虎丘清节堂、昌善局募资重修”。桥东西外侧均镌有“里人吴三复重建通贵桥”。这就是岁月沧桑的历史印痕。
站在桥面上,看山塘河水绿波荡漾,舟船画舫川流不息;两岸鳞次栉比的店铺人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再极目向西远眺,在蓝天白云的下面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座宝塔,正是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的虎丘塔。
尽管通贵桥在七里山塘的古代桥梁中并不显眼,但一向为历代文人墨客和草野名士所钟爱,并留下许多吟咏之作。诗人范文宪有《通贵桥》:“倚楼人悄小帘垂,通贵桥头暂泊时。酿出山塘好风光,满堤稚聊细如丝”。
顺桥向南下,便是长近百米的东杨安浜。在东杨安浜16号,正是我们的富贵人家,吴一鹏故居玉涵堂。
吴一鹏(~),明弘治六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做正德皇帝的老师。嘉靖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吴一鹏为官清正重礼,体恤民情。在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石刻上的画赞是:“侃侃吴公,独特大礼。宁被罪愆,不敢失礼”。
吴一鹏故居历史悠久,占地面积约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是苏州城外唯一一座明代最大的古建筑群。主要建筑分为三路五进,汇集了中国的各种房间的形态,厅、堂、楼、阁、斋等等。玉涵堂为吴一鹏故居的主厅,位于中路。
中路第一、二进为楼,第四、五进是与两厢联通的走马楼。第三进是主厅,即玉涵堂。主厅建筑高大宏敞,面阔三间16米,进深六檩14米,硬山顶。梁架扁作,东西两山墙有砖细勒脚,青石古墩柱础,轩敞古朴,属明代遗构。除主厅外,均为清代和民国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玉涵堂几经变迁。清代中叶,这里已成了舞榭歌台。诗人袁学澜曾有感叹:“袍笏登台劝客觞,歌舞楼台枕山塘。人间富贵原是梦,阁老厅高作戏场”。范广宪《玉涵堂》:“旧家人溯住山塘,解组归来别业藏。访遍舞裙歌扇地,秋风吹老玉涵堂”。
而今我们看到的已是在年苏州政府的实事工程“修复玉涵堂项目”的成果了。凝聚着多位匠人和“香山帮”传人的艰苦心血与智慧结晶,是在“修旧如旧”的思想指导下,呈现出来的原汁原味的玉涵堂!年12月,玉涵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玉涵堂,其名取“君子于玉比德”之意,把玉比喻为修身的道德标准,体现了主人崇高的道德准则。在国家颁布中医大法之际,吴门医派同心协力,延请古建筑专家巧匠,将玉涵堂古宅依其体势展其蕴含,创建国涵堂吴医馆。既保护和利用了古建筑,同时弘扬国粹,慧泽国人。庭院金玉满堂,古树蕙荫,玉涵双面狮首铜缸成对,莲花汉白玉大理石成双,为镇馆之重器!
游览玉涵堂,除了欣赏与感叹建筑的高大气派及雕梁画栋的精美,不要蔬漏了“荷花螃蟹”与“福禄寿喜”哦!
玉涵堂东西内山墙贴砖细墙裙,两对“荷花螃蟹”分立墙裙之下,寓意和谐。荷花枝干灵动,如有轻风吹拂;螃蟹神态活灵活现,似欲自墙上走下。荷花螃蟹共同营造了一派生动活泼之景象。两组砖雕轩逸经典,遥相呼应,彰显了古宅当年的神韵。同时体现了吴氏家族的和谐美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其乐融融的景象。当今社会,如何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直接关乎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福禄寿喜四神分别是:福星即岁星能降福施祥;禄星即文曲星,为官职禄位之神,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寿星又称老人星,主管人的寿命的星神;喜神就是人们祈求的吉神,也称吉祥神。福禄寿喜四神意在祝愿人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和吉祥如意。玉涵堂屋脊神态安然的福禄寿喜四神,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虽经多年岁月,祈愿不变,祝福依然,玉涵堂幽邃府邸神韵如初。
走过了通贵桥,走进了富贵人家。告别玉涵堂,带上福禄寿喜四神的祝愿:年,战胜疫情,中国一定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