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东门谢氏家庙座落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镇东门村,又称莲花祠,顾名思义“地传为出水莲花”,今曰“谢氏家庙”。位于东门的东北隅,东紧挨东房小宗,西和西轩石狮祖宇相望,南同西轩二宗祠(因省道公路拓宽而废)毗邻,北依偎西三祖祠。错落有致的构成了一个以莲花祠为中心的罕见拱形祠群,景观别具一格。

建祠过程

据《旧族谱(建设志)》载:始迁之宇鞠为茂草,而谱牒亦复,荡然无存者。年代久矣,吾宗祠堂旧无所考,僅存荒地一片……虽曰废,有时实则微诸人之尊祖。赖清康熙癸丑年(年),道敦、道端、道彩、道进、道垣等首人特躬率族人开创洗堂,构粗就立。不意遭乱,惜未落成,然美哉,始基克造矣。

岁月悠悠,迨康熙己卯年(年),道诗、道缨、道信、道渊、维联、世元毅然以兴修祖祠为职志,继起重建。有志者事竟成,遂使栋梁聿新,宗祠丕焕,功亦伟矣。

又逮康熙癸巳年(年),维杰、维膚、维鼎、世佩、道诗、维升、维耿、维绪、维枢、百可修葺,终于建成莲花祠。

创建之时,岁在康熙癸丑、己卯,乐轮人允谦捐正厅砛石一连,而癸巳年,维枢、维随、维敬、维报各捐砖二百块。用特大书建修诸子,以告来兹俾知开创之艰难,属望后昆勿谓朴陋卑迂,嗤前人之拙也。让守成者宜如何扩充光大之,以扬名而显祖耶!

祠堂风水

祠堂是建在平山轴地突起的微坳窝中,此地乃蔚然而深秀者。识曰:“双龙门宝,文章擎厥,后旗鼓列,明堂势踏犀,面拱三犀。左抱青龙,右旋白虎,其间起伏顿寨不无后拥前呼,培樟树之扶托美荫也。”先人深知此地是一穴藏风聚气,绝佳的形胜风水吉地。因“四壁绮交,万家云集,钟美孕秀,诞育人文,益以见地灵人杰”,是开疆拓土,万家云集的好地方。明万历年间。相国大邑侯联玑李公观方识云:“水流过馆定联翰苑,其我族当今之兆矣。”所以,先哲坚信它将庇佑東門子孙更加发达昌盛,才选择在这里安置祖宗香火。为使莲花生长的益加绚丽多彩,永不凋败,人们知之甚少的是,智慧过人的先祖还在祠的周围造墩围堰,凿沟池引水,以截气养生机也。这是如今東門谢氏子孙方能人丁稠叠,烟火万家,如此兴旺与辉煌的玄机。可见先贤谋虑深远,富有何等的堂奥意函,其用心不可不谓良苦也。然而,精妙绝伦的设置工程,有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还依稀可见。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今古。其寓意深远、妙不可言的人造工程,随着时序的流转,如今都已荡然无存,不但绝迹无可寻觅,更不为甚人所知了。虽然今天東門仍不失为一块宜居之地,但环境已经大不如前。莲花祠地灵人杰,钟英毓秀有徵是也。祠花开子结累累,硕果纷纷。已传衍二十五代,最低字辈为“怀”(名行:宣,字行:怀)字,而十六世“纪”(名行:纪,字行:友)字辈今仍健在者,兴丁七千五百八十八人。由于儿孙勤耕苦读,累世得意于科场,上有鲜为世人所知的是:古有纪漠恩贡生。还有炫示家族荣耀的“父子科甲”“会魁”“明经”“进士”数方牌匾悬挂于祠堂上。然而,文革时,这些东西都被视为“封资修”而毁矣。可惜磁条重构未能复之,稀世珍品湮没无闻,成为历史迷津而载入史册。人杰地灵今朝茂才荟萃,俊彦迭出:有令人仰慕的正一、正观昆仲速登博士。银辉伉俪文阶皆硕士,官阶级别又同级正处。旅美学者飞钦夫妇学位皆为博士。思琼航天副研究员,荣膺国家航天部研究所三等功奖励。最致意者,莫志刚武阶为大校。这些族中所觏,堪称梓里举世僅有,蓉身光诸村壤,遐迩赞叹不已。遗风所及,祠闱一连出过正处级九人,副处级六人,正科级十一人,副科级十七人。博士十五人,硕士二十三人,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一百三十七人,大学本科三百六十七人,大中专生比比皆是,绵绵后起,奕世簪缨。经商有方,拥有家私万贯的商家贾子枚不胜举。而富甲一方的著名侨彦,亦是家喻户晓,可见吾東門谢氏人才济济。耄寿以上男者九人,女者三十九人,美景添寿算,虽寿不满百,而年逾古稀不为促。更有甚者中坑寿跻,叶氏锦娘流连自可数期颐,皆为族中罕见者,厚福彼辈。耄耋已逝者,皆无疾而终也。此噫,天欲兴族必蔚其贤德,崇其乡闾,可见祖祠乃发祥之圣祠。但是,祖祠构建日月递嬗,经风蚀雨剥,虽亦时有修葺,但仍然破败不堪。值得庆幸的是,文革时祠堂虽被当为四旧,竟然未被拆除,逃过一劫,但毁逾甚也。但是,祖祠构建日月递嬗,经风蚀雨剥,虽亦时有修葺,但仍然破败不堪。值得庆幸的是,文革时祠堂虽被当为四旧,竟然未被拆除,逃过一劫,但毁逾甚也。重建祠堂远渡重洋,漂泊异国他乡的東門著名侨彦长岁、汉星、瑞成、庭坤、振酬、泉俗等叔侄时刻眷念着自己的家乡,认为祖祠乃敦伦重本之美,承先启后之端,“诒孙子箕裘之绍,祠有崩塌,则补苴之”古训,即旋里首倡重建莲花祠。心系故里的三十七位海外赤城游子欣喜雀跃,携手同捐四十三万五千零七十六元二角八分人民币,于共和己巳年()五月廿日卯时克日动工重建。侨亲的共襄义举是难得殊荣,受到里人旌表,立碑勒石,铭文以志祠内嘉其贡献,以供人凭吊。莲花祠露峥嵘,为乡人的梦寐以求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祠一乃旧惯,左乾向巽兼戌辰,分金丙戌丙辰。占地总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米,长23.1米,宽17.75米,主建筑面积为.8平方米。是一座歇山式造型,二进厅、二翘脊并两畔护厝,层列有序,土木砖石混合结构的古建筑物,其规模雄伟,气势轩昂,蔚为壮观,非昔日可比。艺术价值祠堂是传统黑瓦斜屋顶,配有光泽耀眼的褐红色琉璃瓦,脊梁高耸,飞檐挺拔,搭配各种花鸟图案,互有映视,可称得上珠联璧合。四周用驰名中外的花岗岩白玉条石和红砖砌筑,正面镶有青石作浮透雕。家庙正大门匾额上镌刻着四个醒目大字“谢氏家庙”,门旁青石金字的楹联云“地卜莲花呈高盖,支分宝树献华林”,笔力遒劲,光彩夺目。黑色的大门彩画两幅色泽鲜艳,凶神恶煞、驱鬼辟邪的门神。门前两旁原并立者一对東門移居台湾高雄左营希圣、文滔公裔孙敬献的龇牙咧嘴、虎视眈眈、雕刻精工雅致的守护石狮。庙前白色花岗岩石埕显得宽敞开阔。为洁净,原祠堂一大盛景,左边下护厝天井里一株吐艳飘香的桂花玉树,在祠堂重建时被清除了。主体建筑大厅为三开间,是石柱木梁,重斗叠拱,雕梁画栋,红桁红桷的殿堂。堂两侧墙壁镶嵌“万手长青”等古意盎然,图文并茂的山水瓷砖图画,并雕塑多种飞禽走兽。堂柱题刻数对楹联,龛联“前掛洪旗洪福永膚光甲第,后负高盖高车驷马耀门楣”的鎏金大字,闪闪发光。堂中龛奉祀東門谢氏一至七世祖历代考妣的神台牌位。两旁配殿各崇奉支祖谢府大人、韩府将军、地藏菩萨和土地爷、大魁夫子威严可亲的神灵塑像。左边顶护厝里仍供奉“杨、陈、吴”之异姓牌位,每当祭祖之时,先以祀之,后祭奠吾祖,以感念报答其先吾祖拓東門之功德,此已成本氏之族风。这座形制庄重肃穆、古色古香的建筑物,雕刻画工精细,玲珑细致高超,又加上纯金粉上添,更显得相当华丽精美。它是集闽南建筑的石雕、木刻、镶嵌、彩画油漆、装饰艺术之大成,具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文化风貌。源远流长祠堂于共和庚午年()十月廿日竣工完事。人卜吉定,同年十一月十四日隆重举行落成庆典与祭仪。是日,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和新加坡南洋谢氏总会的代表,还有厦门、泉州、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市县的宗亲代表,台、港、澳的東門裔孙,以及旅居海外的東門侨胞,五百多位嘉宾济济一堂,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躬逢其盛的嘉宾纷纷为家庙祠堂赠匾贺额,最让人亮眼的是,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谢东闵、理事长谢汉儒先生为家庙致赠“源远流长”的匾额,它充分炫示東門谢氏家庙的荣誉。朝拜祈福讫工的家庙祠堂,是乡人朝拜访祖的圣地。一年四季,诸子若孙、善男信女如云,络绎不绝到庙堂焚香祷拜。尤其,浓情蜜意贺新春,乡民进家庙上香祈福许愿,在登堂即起仰慕先人之情,不忘创业艰难之心油然而生矣。每当中元亚岁,世袭罔替的在祠堂里举行隆重的祭祖典礼。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这项庄严仪式不减当年。灯烛通明,香烟绕梁,案上摆满祭品,由里长主祭,另人陪祭,余者分昭穆辈序向祖宗焚香随拜,以示不忘本源,并表示对开拓先贤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同时,祈祷先祖在天之灵,功德昭彰,庇佑子孙满堂,贵安康,家业兴旺,五谷丰登,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祭闭,本宗男耄耋聚会,以享祖宗余惠的祠堂酒。特别,每年农历十月十三在祠堂庆祝支祖谢府大人嘉辰。即日,家庙烛光溢彩,清香飘逸。庙前广场搭娱乐戏台,大设摆满奇珍异宝的祝寿贡品,令人目不暇接。乡民争相一睹为快,摩肩接踵,香腾紫雾,川流不息。夜晚,火树银花,缤纷璀璨,遂成奇观。有时,惠安净峰的“大人公”移銮至家庙进香,晋谒金顺殿的支祖谢府大人,共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寻根谒祖祠堂重光,成为海内外宗亲侨胞遵从祖嘱,纷纷慕名前来寻根谒祖:旧居台湾高雄左营的東門乡亲,不忘子荣公的血统,为追寻故土祖宗,于共和庚午至壬午年(-)间,六爻公裔孙荣朔、金柱曾数次率台湾乡亲几百人荣归故里,寻根祭祖谒灵,共忆泉源,一述阔别之情。又有共和辛未年(),移居浙江温州的懋吉、一智公的裔孙旋里,溯引宗脉,省视乡亲,再融血统之情。亦有共和甲午年()六月十一日,于万历年间移居诗山吾峰的大明后裔前来认祖归宗,沿续谱牒。这座莲花祠历尽沧桑,面貌焕然一新,香烟缕缕,经年弥漫不绝,相信東門谢氏裔孙将会更加辉煌与灿烂。源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