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少年时读姜夔的词《疏影》非常喜欢,于青涩懵懂中感觉充满了含蓄的意味。成年后读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即刻咀嚼出了人生的孤寂和炎凉。
后机缘巧合喜欢上了灵璧石,费尽周折,历时十余载,不惜代价,配了一对颇像翠鸟的石头,喜不自胜,也十分珍视。为何会如此?有一天刹那间明白,原来就是满足了一段读唐诗宋词的情结,把人生的际遇与哲思、对诗词内涵意境的理解,通过这两块石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表达了出来。这两块灵璧奇石,不仅形态神情肖似,尤其是那尖长的鸟喙,更是神来点睛之笔。
秋冬萧瑟,万物凋零,枯荷,虽残败凋零,却仍傲然屹立水中,干皱的肢体由细细的梗支撑着,迎着秋风,展现出一种侘寂之美,摩灭之美。那一对立于枯荷之上的石头翠鸟,似乎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它们与枯荷一起任由雨雪拍打,冷霜扑面,但它们依旧哝哝细语,彼此不分离。那些残破的荷叶与枯黄的荷杆,也相依相伴,无声无息,或昂首,或弯曲,或蜷缩,或扩展,似乎在向世间倾诉着它们也曾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往日以及“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白一生。羽毛鲜艳的翠鸟,似乎重新点燃了枯荷的生命之光,这种侘寂之美,展现的是活寂,不是死寂。
这些意境,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管子,就用《秋荷》一诗,不可思议并预见性地做了深刻而完美的诠释:
“一池荷叶半枯焦,
鸟戏残盘特寂寥。
莫叹秋风萧瑟意,
须知泥下藕正娇。”
古往今来,善画残荷翠鸟的文人墨客,将那脱俗的残叶孤影尽收笔墨纸上,用残荷的意境、翠鸟的独立去解读人生。清峻的傲骨,残缺的韵意,孤寒的身影,是一种美的诉说,一种不折的神韵,更是一种超脱的意境。对此宋代的诗人宋祁在《秋塘败荷》一诗中描写到:
“去时荷出小如钱,
归见荷枯意惘然。
秋后渐稀霜后少,
白头黄叶两相怜。”
然而艺术家们从未忘却于凄凉之中幻化出一种鲜活的生命。
像枯荷孤禽听雨这种题材,虽是一种萧条的美,但它却将枯败孤单升华成了另一种风骨。这两块神奇的石头翠鸟,在形同枯荷的暮年听雨者心中,虽充满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伤感与无奈,却同时也歌颂了世间的真情。正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诗曰: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不过,从反秩序的审美来说,那些破败的残叶、饱含着籽实枯萎的莲蓬,反倒具有了一种苍翠欲滴时所没有的凄美。
此外,夏虫不可语冰、忍过风雨方可展翅飞翔,或许是这个作品对我们人生智慧的开示。
澄怀观道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