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灵青石 >> 灵青石发展 >> 石头开出乐意花

石头开出乐意花

文陈从忠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石板的了解都是从乐意开始的。要知乐意,必晓石板,我这里说的石板是踩在脚下的石头,而前者说的是“石板镇”。

大概是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吧,当我们在主人带领下,穿梭于乐意村阡陌田野、华宇乡道,竟然很少提及脚下的石头,直到一行人到了一处破败的庙宇前。

如果不是同行的人告诉我这是一个庙宇,我定然是不会将之定格。远远望去,它就是即将垮塌的木房,保存着原来的规模,房顶只剩下几片黑瓦,似乎风一吹就会掉落,完全是衣不附体,又像是一个瘦骨嶙峋的骆驼,随时都有可能被它庞大的身躯压垮。

这就是被很多乐意人津津乐道的落埜寺,从他们娓娓的叙述中,我听出了乐意人对落埜寺辉煌历史的怀念,那是写在他们心上的荣光。如今,落埜寺朝不保夕,行将没落,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幸好,院里的几株刺槐开出的白花香成一片,为这道难得的风景渲染了一抹亮色。

寺院前是一个阔绰的坝子,一条可以容车通过的路将坝子一分为二;还有一处石砌的院子,据称曾是庙前的大殿地面,不屈的野草,从石缝中肆意生长,而其余空旷处,野草则没了膝盖,一片繁盛葱茏的样子。同行人提醒我,正殿是不能靠近的,怕房梁掉下来伤人。也难怪,看那些暴露的木梁,早被日晒风吹雨淋,都糟朽不堪,摇摇欲坠了。

寺前西侧是长约十丈的甬道,均为石块铺就,直通不复存在的正殿,甬道末端一侧,则是被称为“化钱炉”的塔式建筑,全为石块砌成,高五米许,底座宽一米半,清嘉庆九年建成,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全塔共有五层,由塔座、棱台、化钱炉和塔顶等组成,塔座是八棱形,往上收束为六棱形,再往上则为化钱炉,可焚烧纸钱。炉门两侧有联云:钱马焚化通三界,炉中青烟达九重。

化钱炉以上则有檐状的装饰物及收束为整体的圆石柱。建筑既有适用性还具观赏性,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也是整个落埜寺保存最完好的痕迹。

众人于是围着化钱炉拍照谈论,追忆落埜寺的历史,似在缅怀。落埜寺修建于清顺治年间,在乾隆时期曾两次修缮;民国时期,落埜寺又作为国立小学校舍,建国后改为乐意小学,直到年。其间,有不少人从这里走出了石板的狭小天地,做出了不少成绩,成为石板人的骄傲。

站在荒芜之中,我亦在感怀时光荏苒,但和乐意人心情并不一样。我想的是,落埜寺纵然有其曾经的辉煌,也抵不住时光侵蚀,最终走向没落。而落埜寺壮年时,一定会有高僧唱道,香烟缭绕,暮鼓晨钟伴随一代又一代乐意人生死繁衍。感叹之二,是关于石头的,寺庙中甬道、石碑、石础,还有化钱炉,都保存完好,虽然陈旧却更有年代感,而不失其价值。而雕龙画凤的房梁,却难以抵挡风雨,光彩不在。

我们又走在乡村道上。向导说,这是古盐道,是有碑文记载的。走着,果然有一块石碑映入眼帘,碑文近乎磨灭,难以辨认,依稀可见“乾隆”字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之一。川盐从泸州经赤水河而来,又仁怀、鸭溪,过乐意,然后再经刀靶过乌江到贵阳。那位叫任先才的向导还不无骄傲的告诉我们,有几百米道路还保存原来的模样,甚而还有石块留有马蹄印。

我们眼前仿佛呈现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穿着汗衫的劳工挑着背着盐,或吆喝长长的马帮队伍艰难行进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马帮中的一位长者,高声唱着悠长的歌,合着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驼铃声被春天的风送出好远。

我们便好奇的跟着他,一路找寻古盐道的印迹。果然,终于在一块方石上看到马蹄印,是个圆圆的脚窝,被岁月磨平的样子。

顺着这条路再走,是几十户人的小村寨,小地名叫“野猪池”,这仍是古盐道的一段。一口井正在路边,旁有立碑,上书“禁止污秽”,并罗列种种禁止污染井水行为,还有处罚条文,是村民们爱护水源的写照,也是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村寨路口有两棵大树,一棵是柏树,有四百年树龄,另一棵是沙棠,相距四五米,要两人合抱,是盐道数百年的见证。村民们自发捐款,把大树周围打造成了一个休养娱乐之地,并刻碑以记。刘富国老人今年93岁,他说这里曾经有过马帮运盐,村里还有客栈,每天人马杂沓,热闹得很。后世子孙有不少人出去后见了世面,回乡后便慷慨解囊,回报桑梓。在乐意,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有名士、乡贤捐资捐物,修桥补路,大兴教育,造福一方的义举。乐意人乐施好善的文化传统可见一斑。

石板的灵魂是石头,石头也无私的将文化在乐意永续传承。这里不光有多家石材加工厂,还有不少人从事石材加工,石板的各型石材走向都市,乐意人也因此收获了不少财富。一路走来,我又惊异的发现,石头在若干事件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些碑记,我们才得以从历史的尘埃中,窥见从时空缝隙透过的一线光芒。

天然而成的石头,多粗砺笨重,然经匠人之手,便换了模样,或圆或方,或厚或薄,或雕龙画凤,或著文立说,是人赋予其灵气,石头便有了生命。石头能经风雨,日晒风吹面不改色,不惧大火,不畏岁月悠长;石又粗重,不易搬动,无偷盗之虞。我们目之所及,几处景观均得益石头承载的历史信息,最好的保存了先辈们最想留存的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石头又是古与今的信使,传递了质朴、厚重、善良的如石头一样的精神。石头不再冰硬冥顽,笨重粗陋,它早化作灵样的祥物,弥漫和洋溢在乐意的空气里。

乐意是离城市不远不近的去处,是恰到好处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又避免了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受过多外来侵蚀,依然保留着如原石般的棱角,有自己的风格。而一批乐意人,正致力于回归桑梓,回报故土,这正是乐意发展的优势所在。纵观乐意,似乎正在一个历史和现代的交汇处,沧桑一路,写满故事,又如春天的新绿,充满希望。

关于乐意的地形地貌,有“一山观四坝,十里看五村”的说法,这里的山即“青龙山”,乐意还有一座名山叫“金凤山”。两座山名都有诗意,喻意乐意人美好的前途。如今,乐意人又有了新的机遇,乐意村作为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既能引入外来资金和发展创意,又能让独特的地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石头上的乐意开出幸福的花。

作者简介

陈从忠,遵义市播州区作协主席,酷爱写作,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增刊)》《贵州作家》《遵义文艺》等刊物,现供职于遵义市播州区文化旅游局。

来源遵义市文联

编辑谢国欢

二审孟锦群

三审陈富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