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园石谱》一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一股“时玩”之风。古玩一方面量少价高,无法广泛满足文人雅士特别是缙绅商贾的越来越广的需求,坊间开始出现大量的仿古赝品,甚至出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情况。在鱼目混珠、真赝难辨的情况下,与其求伪,不如求真;与其佞古,不如崇今,许多人目光转向了当代工艺精品的搜求上,如永乐雕漆、宣德炉、成化斗彩等,在古玩市场上异军突起,身价百倍,而民间工艺名家制作的精品,如朱鹤的竹刻,陆子刚的玉器,时大彬的紫砂壶,鲍天成的犀角雕刻等等,更是成为了搜罗的焦点,当时称之为“时玩热”。而亦古亦新的奇石精品,也随之被广泛而深入的发掘出来,形成了一个顶峰期。

就以灵璧石为例,据明末王守谦《灵璧石考》记载,该石种虽早在宋代已被广泛发掘,但到了明代竟然“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一直到万历三十七年(年),南台御史眉山张鸿岏四出探访此石,御史磬石山中深埋的灵璧石被陆续深挖出来,产地附近上至郡侯缙绅,下至牧童樵夫,无不投入了搜石的行列,一时间灵璧石成为饮食男女的谈资,流风所及,蔚为风尚,可谓灵璧石之“复兴”。当时搜藏重点,还是“有峰峦洞穴而清润有声者”,许多收藏鉴赏大家的居室中,都有灵璧石的身影,如王世贞的祇园,董其昌的戏鸿堂,朱之蕃的柳浪居,王百谷的南有堂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米万钟的勺园。

明代书画家米万钟,是北宋“石颠”米芾的后裔,也有石癖,取号石友,自称石隐,曾官至太仆寺少卿。他一生“宦游四方,所积惟石而已!”是明代最大的藏石家。他在京师置有三座园墅:湛园、勺园和漫园,皆以奇峰怪石取胜,所蓄供石皆藏于湛园中的古云山房。其中最著名的有5块,尺寸虽都不大,但却都是传世数百年的旧物,一方灵璧石,高四寸余,势如大山,四面表层皆如画家的皴法,山脚上有一小方台,凝厚如削,台面刻有“伯原”二字,系元代杜本(清壁)之遗物。一方灵璧石高八寸许,径围尺,非方非圆,最为米公所爱。四周望去如同山峦屏障,从顶至底有两道殷红色细脉,声质铿亮,色质黝黑,凝润如膏。一方英石高四寸,长七寸,如双龙盘卧,窍穴遍布,玲珑透漏。一方兖州石,大如拳头,灰褐色,如巉岩嶙峋,坚质有声。一方仇池石,亦大如拳,声响如磬,峰峦洞壑奇巧异常,米公特于石底刻“小武夷”三字。另有一黄石,高四尺,通体玲珑,光润如玉。一青石,高7尺,形如片云欲堕,后刻“元符元年二月丙申米芾题”及“泗滨浮玉”等字,当是其先祖的遗物。

据《春明梦余录》记载,米万钟曾以所藏奇石请著名画家吴彬绘成一卷,上有董其昌等名家题跋。这幅名为“岩壑奇姿”的纸本手卷(X55cm)历经三百余年的沧桑变迁,保存完好,上有明清名家10余人的题跋,最早的题跋时间为年。年12月又浮出水面,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多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手卷描摹的是一方奇石,共有10个画面,分别从石的10个角度特写,凸显了这块奇石的不同寻常。墨色淡雅,笔触细腻。看成画石之翘楚。其形态之奇崛,皱褶之丰富,摄人心魄。每幅画面前,米公都有数行题跋,将其观赏心得娓娓道来。如前正面望去,有嶙峋山峰十余座,中锋高一尺七寸,后峰比中锋高二寸,极尽变化,“大小峰头各具一响,扣之则八音叠奏,骤听若不知为石也”。后正面望去,石的表皮纹理如同头发一般细密,各峰之下“如坪如壑如蹊遥如冈岭,如洞如岩如锥如戟如钩如剑”。前左侧观之,“峰峰见根,若植若峙若立若行若揖若扑若攫若移。”……米万钟最后道:“摹至十面,观止矣!而神行无底止也。吾尤愿观图者以神毋以形云。”这块奇石从形质纹理判断,当属英石无疑。

明吴彬《岩壑奇姿图》所绘为米万钟藏石之一石十面之观

明米万钟画石册页

颐和园青芝岫米万钟遗石俗称“败家石”

精彩未完,敬请期待,供石观愿与您一同走进传统文人的书斋,一缕茶香、一卷古画、一座心灵的山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