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灵犀”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彼此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它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呢?这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唐皇室宗亲,从小聪明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超出于其他青年才俊,并因此受到东都留守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体的高手,他亲自传授李商隐骈体的作文笔法,并让他的几个儿子和李商隐交游共事。
李商隐得到他的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后与温庭筠和段成式皆以骈文著名,三人皆行十六,故时称“三十六体”。二十六岁时,又得令狐父子帮助而中进士,从而奠定了以后从仕的基础。令狐家族自然对他恩重如山。
然于第二年,李商隐又得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喜爱,王茂元更是以女妻之。本以为琴瑟互谐,夫妻恩爱。但就是因此,全然不知跳进政治漩涡的李商隐的命运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崩溃的前期,大唐帝国,日薄西山,摇摇欲坠,藩镇割据,党派纷争,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之争便在其时。
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此举则被视为投靠王茂元的集团。因此,被牛党认为是“诡薄无行”,即狡诈善变而无品行。
令狐楚之子令狐绹骂他“忘家恩,放利苟合”,即忘恩负义之徒意,因而排挤他。而李党同样因为他本来出自牛党而对之疑虑重重,自然不会重用。
因而李商隐终其一生而仕途坎坷,他始终都在牛党和李党的猜忌与排挤中郁郁度过,以至于46岁就早早亡逝。
李商隐一生坎坷,终生潦倒,但他创作的诗歌却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咏史诗和抒写爱情的《无题》诗,涵韵隽永,脍炙人口,让人一吟共鸣,影响深远。
唐武宗李炎会昌六年(),李商隐到一权贵之家赴宴。席间,主人家一闺秀悄然出现,李商隐的心为之一动:多么俊俏端庄,一举一动,无不贤淑高雅。可惜,只能相望而无缘相亲。宴会虽热闹异常,李商隐却索然寡味,且深感孤寂冷清。
宴罢回家,那楚楚动人的闺秀形象总浮于眼前,魂牵梦绕……于是,提笔书写心中之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气呵成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昨夜,繁星满天,清风徐来,我俩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间不期而遇。可蓦然回首,却再也不见身影。只恨我没长彩凤般斑斓的彩翅,比翼飞翔,不过,这不碍事,因为我俩的心儿却如那灵异的犀牛角,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这里的“灵犀”和犀牛有关。
《山海经》中有记载,有一种犀牛就长有三只角,一角长在头顶上,一角长在额头上,另一角长在鼻子上。其中顶上的角又叫通天犀,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白线似的纹理贯通角的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既指心中若有灵犀角中的那条白线似的的纹理,又指人的心灵便能默契相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角中有贯通两端的白色纹理线是犀所特有的,普通的牛角是没有的。可见“犀牛角”的灵异。
诗中则借“灵犀”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彼此心领神会,两心相通。
李商隐的无题诗,贯穿始终的基调是感伤哀怨的情调。仕途的失意使他一直沉沦下僚,一生中有二十多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漂泊异地,更加重了精神痛苦。他通过对女性悲剧性的描绘,表达自伤自怜的体验,反映内心的深深悲愁,展示自身尴尬的生活状态。
也正是由于把生存的绝望、无奈、苦闷与寂寞等难以排解的愁绪用具有悲剧色彩或感伤情调的文辞流露出来,揭示了李商隐“一生襟袍未曾开”的生存困境,使我们能够体味李诗凄婉哀伤的风神。独特的审美爱好使诗人偏爱凄艳伤感的物象,从而创造出挥之不去的感伤氛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