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604/630265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30.html
点击发布|二手信息|门店转让|
|同城广告|搬家货运|工匠师傅|宠物信息|
“景仰凤台”,河口“汪同茂”与徽商汪氏家族
“河口往事——系列文稿一百篇”
作者简介
杨必源,笔名杨碧源,字(网)号车头石痴、沙湾野老,土生土长河口人,现退休在家。当过知青、工人,专业文博,爱好文学,写过一些散文、小小说和诗歌,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历史学会和考古学会会员。对铅山,尤其河口镇的历史文化有所研究,撰写相关文稿上百篇。
河口古镇,曾经就像是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那些风格不一,各具地方特色的明清老屋比比皆是,像繁星散落在大街小巷。至今,仍有百余栋形制大气保存比较好的古建筑,像金利合药号、朱怡丰绸缎庄;像建昌会馆、清代邮政电报局等。
这其中坐落在方家楼的民居“景仰凤台”,无疑为众多民居中的姣姣者,不仅规格别致、规模宏大,还跟河口一个比较大的徽商家族“汪同茂”有关。
河口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徽商,如号称“四大金刚”的,清乾嘉道时期四个工商大户的饶吕郭庄,以及后来居上的朱、程、周、石、吴等商家。由于徽州人聪明勤奋和精明能干,他们在生意场上混得都还不错,差不多占去河口工商业的半壁江山。这其中,汪同茂的功劳也不小。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了,这个汪同茂与汪氏家族是什么关系?景仰凤台跟他们又是怎么一回事?对于头一个问题,我之前也不是很清楚。前些年河口古街调查徽商情况时,有老人经常提到汪同茂,说他怎么怎么有钱,开了多少家店和拥有多少栋房子。开始我以为是一个人?后来接触多了,才弄清楚它其实是徽商汪氏家族开的一家布店招牌。该汪氏家族除了这家汪同茂,还开了“汪广茂”、“汪兴成”、“庆丰仁”等店铺。一个家族的店招牌被世人当成了家族名,可见店铺开得有多大和生意做得多红火。至于第二个问题,景仰凤台与汪同茂和汪氏家族又是怎么回事。该老屋我小时候就知道,名叫方家楼,里面住了十几户人家,现在门前这条弄就是因为它被叫作了方家楼弄。其屋大门青石牌匾“景仰凤台”四个大字,龙飞凤舞、贝联珠贯,很吸引人的眼球。我曾陪同游客或专家到此屋参观游览,人家看了都赞不绝口。搜索百度得知,此“景仰”二字为佩服、尊敬,仰慕的意思;“凤台”则为凤台县,安徽省淮南市下属的一个县,古称州来,又谓下蔡。合起来的意思,为凤台是个令人敬佩仰慕的地方,能成为她的子孙后代我好骄傲自豪!据汪氏后人介绍,此宅并非他们祖上建造,而是从他人手中购得。的确如此,汪同茂旌德人,而凤台属淮南市,如其所建,怎会用这块牌匾?据我考证,该房屋最早是凤台方姓人所建,方姓人撤走,将其卖给了同是徽商的旌德人饶百万。汪同茂比他们都晚来河口,虽街上有店,却租住人家房屋,如此不是长久之计,就想建造或者买一栋属于自己的大屋。恰好此时饶百万看破红尘不再经商,两个儿子一个安排永平、一个安排石塘,要卖了此屋,汪同茂便花重金收购下来。如此算来,景仰凤台有可能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两百年的历史。汪同茂原籍旌德城郊西关村,最早的公公汪士燉,亦叫汪源,来河口之前即在旌德县城开店经商。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旌德,为躲“长毛”(即太平军),他带着夫人程氏和儿子汪期堡,以及儿媳饶氏堡娇来到河口,开了一家布店,招牌叫“汪同茂”。这之前,汪源因为生意上的关系应该来过几次河口,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因而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之后不久,汪源将店交给儿子汪期堡打点,自己只身去到离老家更远的贵州做生意,并在那里娶妾生子。汪期堡自此在河口呆了下来,踏实做人、诚信经商,不仅很快立足商场,还将生意做大做强,成为继饶吕郭庄四大金刚之后的,河口工商业的又一大金刚。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以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取其学名,老大汪崇仁、老二汪崇义、老三汪崇礼、老四汪崇智和老五汪崇信(按字辈排行名为汪应钦。五个儿子后来又各自娶妻生子,堂名分别叫做崇仁堂、崇义堂、崇礼堂、崇智堂和崇信堂。此后的汪同茂后代,尊上述五堂为五大房。虽然汪源最早来河口,但从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讲,汪期堡才是汪同茂河口开族的公公。景仰凤台为合院式的建筑。即一个大院子里修建了四栋大小不一的房屋,以及一块共用的禾基地。▲老人名叫汪烈之,系景仰凤台汪同茂的后代四栋房屋,包括进院门直对的一栋四榀半两天井,有前后厅正房厢间的房屋;进院门左侧那栋三榀三天井,有前中后厅正房厢间的房屋;上述两栋房屋后部成九十度夹角,中间一块空地上建的比较小的三榀无天井一厅房的房屋。还有就是紧靠院大门左边的一栋三榀房屋,只有正厅房间和比较狭窄的后厅及厨房杂物间。整个大院占地面积约在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在当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建筑群了。值得一提的是,该老屋第一、二栋房屋不仅天井大,还门前的走廊也特别宽,约有二米七、八的样子。再加上六、七十平方米的禾基,如此好的采光条件,很适合挑拣茶叶。不仅如此,两栋大屋在汪同茂住进之前,客厅与房间之间都没有隔墙,可见它原本就是为了开茶行而兴建的一个房子。且无论早先的房主方某,还是后来的饶百万,都应该是河口的大茶商。景仰凤台又是怎么与汪同茂汪氏家族联系上的呢?前面说了,此屋是汪同茂买来的。据如今还住在里面的汪烈之老人说,买此老屋的是他直系老太公公汪崇信。汪期堡在大房汪崇仁去世后,便将店里的生意给了他管理。汪崇信足智多谋,天生的经商高手,在他的管理下,汪同茂的生意更上层楼,于是花了一万八千两真金白银,买下此屋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住。当时的汪同茂有多土豪,年底全店聚餐,合家老小连同伙计学徒一共十几桌。该老屋还悬挂了若干块彰显家族身份的牌匾,其中《慈德延熙》大金匾额,为汪烈之老祖母过六十大寿,时任北洋军阀上将的同乡江朝宗所题赠。景仰凤台老屋现在这个样子,应该不是它最初的规划格局。据汪老说,那栋带有小院的三榀房屋是后来修建的。我到现场察看,确实如此,该屋比另三栋都要矮小,且还带了一个小院。很有可能之前是一个花园,后来家族孩子多了,将其改建成了私塾。汪氏子弟启蒙读书都不用出屋,大户人家的日子有多奢华,着实令人咋舌。有个事我想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即前些年询问汪同茂的情况,包括汪烈之在内的河口老人都提到一个名叫七老爷的人。说汪同茂后来一度走下坡路,债台高筑眼看就要倒闭了,是七老爷站出来主持店里的事务,才得以起死回生,重现昔日风光。不仅如此,因为人丁兴旺此老屋住不下去,他还作主买了几栋房屋给族人住。如同先前我将汪同茂当成一个人,给搞错了;这一次我坐定七老爷为男子汉,更是男女都分不清。七老爷其实是个驰骋商场的巾帼,因其丈夫七老爷不屑经营生意,名头便转落到了她的头上。前面我说“河口‘汪同茂’与徽商汪氏家族”,对也不对。因为从旌德城郊西关村来的徽商汪氏,不只汪同茂一门。据汪烈之老人说,河口光绪年间建了一个汪氏祠堂(坐落老县委会位置),他们汪同茂出的钱最多了。也就是说,还有很多汪姓族人也出了钱修建祠堂。譬如曾担任过河口镇长,年纪比汪烈之更大的汪步贵老人,我采访他,他就说修建汪氏祠堂自己祖上也出了不少钱,且他不是汪同茂的后代。据汪步贵说,他的太祖公公也是躲长毛(即太平军)来到河口。半路被抓,身上除了几件破旧衣服和一幅祖宗画像,别无长物。一长毛头子见他如此孝道,逃难还不忘将祖宗画像背在身上,就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凭借这二十两银子,汪老太祖公公来河口摆摊开店发了家。他们家店铺招牌“汪天衢”,专做钢铁转运生意,在河口也是响当当的名号。家族最盛的时候,在河口开有各种店铺三十六家,另在乡下还有田租一千二百石,比汪同茂阔气多了。只可惜两个太叔公公败子,吃喝嫖赌无所不来,不到三年把家里的财产败个精光。好在汪老的太公公汪兴安(号柳州)苦心经营,才又翻了一点身,所开布店“汪乾泰”(地点郑家街)在河口名气也很大,并且培养了一个秀才汪质白(清末河口六秀才之一)。汪老还告诉我,汪为公(本名汪维恭)与他同门。其父汪雪樵是个开明绅士,所开立昌印刷所为同行中的姣姣者,抗战期间为宣传抗日救国做了很多工作。说到两个太叔公公的败家,汪老笑笑说这是天意,他最早的祖太公公从安徽旌德来,原本就是两手空空,失去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惜的。汪步贵(本名汪廷富)和汪烈之(本名汪廷垒)均来自旌德城郊西关村,原本共一个老祖宗。但若从河口开族来说,他们又各有各的先人。现在河口土生土长的汪氏族人中,六、七十岁以上叫汪维X的很多。如我小学的一个同学叫汪维全,中学隔壁班一个同学叫汪维和。有关汪氏族谱辈份排行为“一必继光祖,士期应时兴,大廷维嘉庆,永世自昌隆”。汪同茂自太祖公公的“士”字辈至汪烈之的“廷”字辈,再汪烈之也做到了老公公,下面有三到四代,汪氏来河口繁衍至少九代人了。“浩荡千古怀,尧舜事已远”。现在知道河口往事的老人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好多河口人连自己家族是怎么来到河口,又是怎样发家和传承至今,都一无所知。河口徽商名门望族除了饶氏、汪氏还有很多,如吕、郭、庄、程等家族亦是,有可能的话,我也会撰写相关文稿发出来。在此希望他们的后人中有知道详情的,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资料给我。在此先谢过了。(写于二零一五年,近日修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铅山人社区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