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大型河流与湖泊在这里都能见到。众多古树名木星罗棋布地分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禹州市颍河大街北段生长着这样一棵古树。它与民居为伴,长于“两山”之间,眺望颍河,见证着一座古城的变化。
余年古槐“闹中取静”
8月26日下午,禹州市颍河大街北段车水马龙,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这里被“老禹州”称为北关。一片繁华之中,大街西侧有条静谧的小胡同。由入口进入不到10米,一棵参天古树伫立于胡同中央。它的树干极粗,两个成年人环抱不住;树冠巨大,如巨伞一般几乎盖住了整个胡同;树下靠近根部的地方有水泥砌成的方形花坛予以保护。大树朝胡同内的一侧树干已经中空,树下还摆着香案。树枝上挂着数不清的红丝带,树干上缠着黄绸子,上面有龙凤的图案。一块紫色牌子挂在树上,上书“国槐”二字。
“这棵古槐已经生长在这里好多年了!”一位路过的老人说,很多人认为老槐树活了几百年,已经有了灵性。一些人甚至把它当成神。树下的香案,缠绕在树上的黄绸子、红丝带,就是这些人祈福时留下的。
“我们曾经对这棵老槐树进行勘测,它的树龄有多岁,但最初是谁栽种的、何时栽种的已经很难考究!”禹州市园林管理局工作人员说,这棵古槐高7米,冠幅东西长10.5米、南北宽5.5米,胸围达1米。
大树南北有“两山”
古槐的“身世”难以考究,不过它生长的地段颇为“不凡”。
“老禹州有‘四门不照,三山不显’的古谚!”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教风麟介绍,禹州古城建立在颍河南岸的一块丘陵上。“四门不照”是因禹州古城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东边的含春门、西边的怀远门、南边的朝阳门、北边的拱辰门。这四座城门并不是两两相对,而是稍稍错开。如此布局有利于防御,而且暗合风水等。“四门不照”的布局并非禹州古城独有,如许昌古城的南北城门便不对照。“三山不显”指禹州古城中有三个凸起的丘陵,它们被称为“三山”。一为煤山,位于今颍河大街与西大街交叉口,古称煤市口,为禹州古城中最高点;二为棘山,位于北门内,医院门口至文家拐一带;三为丹山,位于今迎宾东路北侧至马府巷一带。古槐所处的颍河大街北段,过去为老禹州的北大街,恰好位于棘山与煤山之间。
清颍古桥通南北
从古槐出发,沿着颍河大街向北翻过棘山便到了颍河边。在这里,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颍河两岸。它叫清颍桥,桥上往来的车辆川流不息,桥下的颍水波光粼粼。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它并不是“第一代”清颍桥。古桥位于今桥旁边的河面之下。
古清颍桥的年代不详。它是一座漫水桥,全长90余米,宽约6米,共计32孔,以巨型青石板材铺装桥面,以巨大的青石墩与铁柱为基。
《一统志》中记载:“北关跨颍为桥,水涨冲决,屡致倾废。明州判豆信、举人李芬、主事马悫俱重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知州梅枚重修。”清道光《禹州志》中记载:“鸿畅巨富王道忠倡修兰河石桥,又修颍水石桥……清道光十年(公元年),按察使莫天麟公捐银两,嘱知州朱炜重修。炜公当水之冲建雁翎坝,以缓颍水盛涨之冲力,工料坚固,捐廉足之。”
20世纪70年代以后,颍河禹州城区段相继建起多个橡皮坝,古清颍桥随之没入水底。年,相关部门在古桥之侧兴建了新桥,让清颍桥以另一种方式“复活”,继续服务两岸百姓。
一棵树、两座山、一座桥相互依存,共同经历了几百年的光阴,见证了一座古城的兴衰。
出品:许昌晨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