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陈野
塘栖镇广济桥 视觉中国资料图
应余杭方志馆之邀,赴塘栖镇参加一个水乡题材的书画作品展。到了塘栖,但见水北街西端广济桥边,两幢白墙黛瓦的百年徽派古宅南向面河而立。走进细看,知其一为余杭地情展示中心,另一则是余杭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合在一起,便是余杭方志馆。
馆内案几洁净,书册盈箧,有古琴清泠如天籁,画幅之中山水清远。观众或流连欣赏,或伫足静观;二楼是办展画家的讲座,为听众娓娓细说艺事心声。窗外细雨绵绵,运河里时有舟楫行过。于此书卷、画册、烟云、舟声中,颇能感受唐代诗人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水乡唯美意境。
一
翻阅书橱上明代《栖溪风土记》、清代《栖里景物略》和《唐栖志》等旧时文献,塘栖在志书的字里行间,在周边的参差高树、斑驳墙影里,古镇旧影中的江南特质渐渐显现。
塘栖因“负塘而栖”得名,历史悠久,元代是其历史发展之关键节点。清光绪《唐栖志》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自张士诚新开运河,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穿越塘栖镇区,联结南北,通江入海,塘栖由此成为江南巨镇、杭州门户,被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明代乡贤胡敬元在《栖溪风土志》中极写塘栖繁华:“开典、囤米、贸丝、开车者,骈臻辐凑,望之莫不称财富之地,即上官亦以名镇目之。闹市所在,店铺林立,百货充盈;就地商市,以枇杷、甘蔗、荸荠、鲜鱼为大宗。”一时成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明代苏州籍文学家、书法家王穉登多次往来江浙,旅居塘栖,有感于其鲜活热闹的市井生活,作《夜泊塘西》诗:“十年频客越,四度宿塘西。渔父衣红袖,居人饮绿溪。月中争获稻,桑上屡驱鸡。卖酒重廊夜,家家市火齐。”以一个江南士人的细致敏锐,捕捉提炼出红袖、绿溪、灯火夜市的鲜明意象,留给我们一个江南水乡小镇至今可感的多彩场景。
如同众多江南小镇一样,物质富庶带来高门大户在此云集聚居,涵育出塘栖的文采风流,蔚成“文章科第炳耀一乡,别墅园亭甲于两邑”之人文气象。清代王同在其主编的《唐栖志》中例举“其时若陈氏、若卓氏、若沈氏、吕氏,皆以寓居而蔚为巨族”,他们重科举,尚读书,渐起藏书之风,卓氏水一方、传经堂,吕氏樾馆,劳氏丹铅精舍,朱氏结一庐等众多藏书楼声名远播,由此厚植文脉,文风日盛,科甲连绵,人才辈出。据清光绪年间的《唐栖志》记载:塘栖在明代时共中进士15人、举人40人、五贡14人。在清代时,共中进士23人、举人64人、五贡43人。
明清两代,塘栖镇上私家园林遍布,《唐栖志》为此专设“园亭别墅”一节,邑人杭世骏在《唐栖志略》序中称其地“百步之内有芳草,十室之邑有忠信。栖虽壤地偏小,高贤栖托,风雅聿兴。卓、吕、丁、吴诸大姓,矫尾厉角,峥嵘于胜国之季。”据史料记载,仅清代造园大师张熊,即在塘栖建园林十余座。张大千、吴昌硕、庞元济、周庆云、姚虞琴等众多南北名士于此闲处悠游,读经论道,诗词唱和,泼墨挥毫,于融天地精华、人工巧思的一方精致佳构中,仰察俯观,飞扬意兴,抒发才情,为塘栖写就笺纸、绢素、金石上的历史辉煌。
二
星移斗转,时易境迁,塘栖由盛而衰。“数传而后,樾馆之书、竹里之著述,皆已荡为烟云。水山之墅、景薇之堂,拆而为薪,夷而为菜圃。寒蛩怪鸟,叫啸于荒烟乔木之上下。扁舟来往,凭吊无由,缅遗事而悲凉,续琴樽而阒寂,感慨系之矣。”(杭世骏《唐栖志略》序)古典时代的塘栖在方志等文献古籍里明魅而生动,却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曾经鲜活的生命、已然过往的生活、陶炼积淀的业绩,纷繁的思绪、驳杂的心境、丰富的情感,均随时间的流逝,翻落进历史的深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远离我们当下人生的时间彼岸,兀自静默,俱成往昔。
然而,历史潮流虽然浩荡前行,其起伏回旋的内在涌动,却始终未曾脱离传统的本底。此正如诗人余秀华所言:“如同河流,在最深的夜里也知道明天的去向。”历经时间陶炼的江南人文特质,犹如江南林泉,万古清澄,是江南日常生活、观念世界和文化精神里基因般的存在。而所谓的时势之“变”,不过是每个时代的江南,都有它自己的印迹要呈现。昔日繁华并非只是仅能追忆的空幻旧梦。在在如是者,皆不过浩渺历史时空的种种片段印迹,经由历史的磐石之磨,精研而成文明元素,涵化整合于传统的建构传延之中,是以江南永存。
塘栖概莫能外,它因悠久历史、繁华往昔、诗书传统、慧心巧思陶冶而成的地域特质,密实而又坚韧地深自沉潜于传统之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番塘栖之行所见所知余杭方志馆的种种活动,正是传统江南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元素在当今江南人群和生活中的欣然复苏和自觉生发。
三
余杭方志馆自年9月于塘栖建成起,即对自身居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人文环境认知清晰。年3月,馆里开设人人讲坛,旨在将“市镇的源起和兴衰、山水之间的雅趣、淹没在历史风尘里的轶闻,都化为我们血脉里关于家乡的温情”,“汇集知识和感悟,做那一方聚积春水的池塘”。数年间,先后举办了“漫谈《闲情偶寄》的生活美学”“西湖:她的魅力与艺术”“让水墨为那一片乡愁留下记忆”“诗趣春日——丰子恺、宋雪君漫画展”“情系塘栖黑白摄影原作展”“翰墨昆仲——陈经、陈纬余杭书画作品展”“民国运河旧影——江南水乡主体收藏展”等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分享会和艺术展览,为社会大众解读江南历史背后秘闻真相,切实从容地将江南传统化为了流淌于当今塘栖小镇中的一池春水,滋养大众的生活与心灵;又以这春水池塘的志馆定位,润泽了塘栖江南名镇的时代画卷。
艺文活动之外,江南生活的印迹在余杭方志馆内亦是随处可见。志馆创建伊始,承担具体修建工作的余杭党史研究室(方志办公室)主任吴莹岗和他的团队便有清晰的传承江南文脉的定位和思路。他们凭借深厚的文史功底、浸润着江南水乡灵气的修养趣味、以己心己力再现塘栖古镇韵味的意愿和能力,打造出了一座全国知名的独具江南神韵的当代方志馆。
触目可见的,先是物中的雅趣。两宅均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形制,上下两层原木结构,古朴的浮雕、砖雕元素,精致的木雕花格门窗,融汇成百年风霜,为老宅打磨出静穆的威仪。馆内橱柜桌椅等一应陈设,虽是新装,却都以深色实木制成。古典式样的书架陈列着布面线装的旧志古籍,透出来自历史深处的沉稳雅意。庭院内外,青石铺地,门廊折转,虽非庭院深深,却亦兀自漫溢着别具江南意趣的玲珑秀逸。
进而细观之下,便感受到了主人的灵慧。工作人员以女士为主,她们大多毕业于高校文史专业,是地方史志、乡邦文献编纂整理的专才;她们又是妙龄的江南女子,容颜清纯,身姿曼妙,妆饰素淡,气质温婉,玲珑人儿锦绣心,诗书和馨染罗裳。她们以爱美天性承江南草木传统,于场馆内外遍栽花卉绿植,花木扶疏,处处缀饰,老藤嫩枝绣黛瓦,绯红青碧映粉墙,将古意森然的老宅,装点出俏丽丰盈的盎然生机。
四
当代江南文化建设,需要大投入、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但更离不开发自内心渴望、融汇于日常生活的需求和创造。塘栖的自然人文情致,曾引得丰子恺先生为她写了专文《塘栖》,认为“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文中说自己之所以常常放弃快捷的火车,花两三天时间坐客船、走运河、在塘栖过夜而到杭州,就是为了从中品味“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的诗趣,“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却是亲身体会才说出来的。”正是这种江南情致的切身浸润,涵育了他领悟“生活的艺术”、崇尚“艺术的生活”之理念,其要义便在于将文化的创造与传承融汇于日常生活中。
江南曾经的辉煌,是前人生活里的印记;江南不朽的灵性,亦在生活中绵延穿行。余杭方志馆的环境、建筑、艺文和人事,传承了江南生活中其来有之的审美要素和文化品质,体现的是对一种具有艺术境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呈现的是文化自然天成的生长形态和生机勃勃的繁盛景象。历史、文化、艺术由此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江南文化的传承,便也由此落在了实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