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得肤色遮盖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8.html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陈曼实习生许岩

千唐志斋博物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部动画电影,让诗火人不火的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声名大噪。

当历史再次被审视,关于高适的文献记载,寥寥数句所述不多,而对于这位唐朝唯一靠诗人身份获得高官地位的人,后人仍在试图拼凑他低开高走的人生。

近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的多方墓志,经考证推测或与高适家族相关,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历经千年仍未损坏,对研究高适年轻时的境遇、家世情况等提供了新的参考,其中《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以下简称玄堂记)的出土,为考究高适家族世系提供了关键信息。

“吾遥望长天,天苍野茫。呜呼!积润村何在?崇文何在?吾得其玄堂记,知其略,不知其要,钩沉不得,殊憾之。”当年收集高崇文玄堂记的千唐志斋博物馆老馆长赵跟喜因缘际会,收集了高崇文的玄堂记,但因考究不到人物更多信息,嗟叹不已。

一方墓志,何以与边塞诗人高适的家族血系关联?带着疑问,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前往洛阳一探究竟。

洛阳“地下碑林”,藏着高适家族的秘密?

从郑州出发,沿连霍高速一路向西,很快便进入洛阳地界,同行的实习生小许从小生长洛阳邙山一带,对邙山墓葬群颇有了解。

年,小许以高中生的身份,利用暑假走访北邙和洛阳郊野,最后绘成一张古墓地图,竟成一时美谈。

一路上,小许对路边经过的坟冢皆能说出一二,正史和民间传说掺杂,邙山的神秘在他的口中又多了几分。

连霍高速旁的陵冢

小许介绍,邙山是一片隆起于洛阳盆地的黄土台地,因其位于洛阳城之北部,故而多称“北邙”。站在高处北望邙山,其上遍布帝王陵寝、公卿墓冢、名人坟茔,自古便有无数诗句歌吟此处: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唐·沈佺期《北邙山》)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唐·白居易《杂曲歌辞·浩歌行》)

“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西晋·张载《七哀诗》)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唐·韩愈《赠贾岛》)

除此以外,更有诸多民间俗语流传,譬如“北邙无卧牛之地”、“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这些诗歌与俗语,无不体现着北邙留给世人的印象,那就是墓冢无数。

北邙,现在多称作邙山,山势逶迤,水深土厚,枕山蹬河,宜于殡葬,由偃师首阳山迤逦向西长约三十公里,洛阳至黄河之间二十五公里的邙山上下,多为墓葬丛集之地。

洛阳自古便是风水宝地,达官显贵葬在北邙是当时的丧葬风俗,籍属河南者死后归祔先茔,贯隶他乡者也卜择新茔安神于此。所以北邙一带墓冢最多,其次是万安山及龙门西山一带。

生者为悼念故去的亲友制作墓志,也有人死留名的说法,将逝者的生平事迹刻在石头上,放置在墓穴中。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

墓志萌于汉末,唐代刻志之风最为流行。因此,坊间称洛阳为“地下碑林”,这些志石也成为后世参考研究的重要石刻史料。

记者一行要寻访的高适父亲的墓志,据说就出自这里,而今藏于千唐志斋博物馆。

92字玄堂记,透露出来哪些信息?

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三山环抱,一水中流。越过流经镇子中央的涧河,跨过隆隆作响的陇海铁路,千唐志斋新旧两馆矗立道路两旁。

据悉,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上世纪收藏了千余方墓志,并将墓志镶嵌墙中,创建了千唐志斋。新中国成立后,张钫先生将千唐志斋捐献给国家,年千唐志斋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更名为千唐志斋博物馆,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的墓志拓本

博物馆马老师为我们找来了《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的墓志拓本。

其文曰:

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

君讳崇文,字崇文,渤海蓨(tiao)人也。春秋六十七,以开元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广陵私第。以开元八年岁次庚申六月壬午朔廿五日景午,迁窆(bian)于河南府洛阳县平阴里积润村北原,礼也。夫人渤海吴氏合葬茔。

全文仅92个字,文字大意为唐朝韶州长史高崇文,是渤海蓨人,享年67岁,开元七年在广陵的宅院去世。开元八年(次年)迁葬到洛阳平阴里一带,与夫人渤海吴氏合葬。

在马老师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在库房看到志石原貌。玄堂记志石长宽相等,约31厘米,厚6厘米,石质为青石板,表面虽粗糙,但字迹清晰,石刻侧面刻蔓草花纹。

《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

马老师介绍,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记不得玄堂记是何时何处何由收集到千唐志斋的,只记得是老馆长赵跟喜于年前后收集而来。

千唐志斋的裴志强老师,专注于书画文学艺术品鉴,他指出从书法角度来讲,玄堂记写得并不是很好。

“每个朝代书法的审美不一样,晋尚韵,唐尚法,唐朝尚法度,就是笔法比较严谨。(玄堂记)在法度之内,有唐代楷书的基本特征,另外它还有一些初唐纵长的一些特征,书法价值不是特别突出。”裴志强老师解释,字写得一般说明没有花钱找人来写,说明当时高适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志石制作粗糙,记录简单,且馆内有很多记载全面、研究价值更高的墓志铭,该方志石并未被深入研究,直到诗人高适再次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