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乡市区的景雅路上有一家叫“医院”医院,已经在桐乡存在很多年了。
多年以前景雅路是桐乡通往杭州的国道桐乡段其中的一部分,医院租赁的这一幢建筑当年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足佳大厦,整幢蓝色玻璃幕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闪现着迷人的光彩。
足佳大厦的主人就是沈玉兴。
年10月20日,全球最大的财富榜排榜机构胡润研究院发布《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这是胡润研究院自年以来连续第22次发布“胡润百富榜”。
在这张榜单上,沈玉兴(已改名为沈天晴)以95亿元人民币的身价在居住城市为嘉兴的富豪中排名第五。
多年的持续深入耕耘,让沈玉兴所带领的佳源集团在房地产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佳源集团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称号,佳源集团开发的楼盘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的代名词,深受老百姓的信赖。
(一)
沈玉兴,浙江省桐乡县青石乡人,年出生,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开始的第一年,大饥荒的年代,注定了艰苦的成长环境。
这个农家的独生子,有着同他父亲一样的厚嘴唇、黑皮肤,却没有继承他父亲那不声不响、安分守己的性格。
年,初中毕业的沈玉兴在父亲的劝说下无奈放弃学业,回到乡下。
头脑灵活的他不甘心做一辈子农民,经过努力在村里找了一份会计工作。
做了会计,他还是“不务正业”,为了贴补家用,他开始鼓捣笔杆子给乡里的广播站投稿,按照当时的政策,凡是被广播站录用的稿件,可以获得4角钱的稿费。
沈玉兴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他的广播稿总是能被广播站录用,创下平均7天发表一篇的高产纪录。
写稿的过程无形中锻炼了他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当然文笔更加的流畅自如了。
年,村里的乡镇企业接连倒闭,此时,一直有创业想法年仅20岁的沈玉兴,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大咧咧地站了出来,开始参与筹建东田皮鞋厂,并且把皮鞋产品命名为“足佳”。
青石乡的乡村工业从这里开始起步,属于沈玉兴个人的人生第一次辉煌即将登场。
雇佣了10多个村民,靠元贷款起家,厂房就是不到平方米的简陋平房,从作坊式的皮鞋厂发展到青石乡经济效率最好的骨干企业,沈玉兴的东田足佳皮鞋厂只用了两年时间。
年,沈玉兴又不“安分”了。
他雄心勃勃地向乡政府打报告,建议把全乡的皮革企业统统合并起来,并由他牵头组建成立一个青石皮革公司。
“大鱼要吃小鱼了,沈玉兴的野心也太大了。”乡里村里议论纷纷,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面对指责,沈玉兴自己却底气十足地坦然说道:“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将军元帅,但我是可以的。”
从此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也确实对得起自己的这份自信,显然这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对自己清晰认知的基础上的。
“乡镇企业是‘鸟类型工厂’,技术靠退休上海师傅、供销靠朋友,消息靠小道。面对竞争,随时可能被挤垮。”
沈玉兴苦口婆心地向乡政府领导和乡里其他皮革企业宣讲不协作、不配套的种种弊端和大家联合起来的优势、好处,并和有关人员起草了组建公司的方案。
最终,青石乡党委政府采纳了沈玉兴的建议,年1月,青石皮革公司正式成立,沈玉兴被任命为总经理。
公司成立后,打破了原有生产队的界限,全乡10个村都建立了制鞋厂,大做“一条龙”的文章。
“足佳皮鞋匠,三天出小样,五天大批量,七天上市场,足迹留四方。”
经过几年的拼搏,足佳皮鞋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各大市场,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多个销售网点,“足佳,足佳,走遍天下”的广告宣传深入人心,青石成为“制鞋之乡”。
从一家毫不起眼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专业制鞋集团型企业,桐乡青石皮革公司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
现在名气很大的温州鞋企奥康、红蜻蜓等在那个时候根本还没有创立,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当年沈玉兴的眼光和改革的魄力。
“皮鞋大王”沈玉兴成为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他带领青石人的创业故事被报纸、电台、电视台连篇累牍地报道,连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也曾专门发文号召全省乡镇企业向步鑫生、鲁冠球、沈玉兴学习。
能够和步鑫生、鲁冠球这样的锐意改革标志性人物并列,足以表明当年沈玉兴的火热程度了。
(二)
年,沈玉兴调任青石乡党委书记,25岁的他成为当时桐乡最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这是他短暂仕途生涯的开始。
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沈玉兴的官员经历最终以黯淡收场,他也因此经历了人生中难得的沮丧时刻。
上任后,他大胆提拔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厂长、经理,并直接促成了嘉兴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前进鞋业有限公司的成立。
年底,嘉兴市委组织部领导突然找到正在电大读书的沈玉兴,说要调他到嘉兴市乡镇企业局做副局长。
经过斟酌,沈玉兴委婉推辞,列出了自己的三个不足之处:年纪偏轻,只有虚岁26岁;从政经验偏少,只做过两年多的乡镇干部;学历偏低,只有初中毕业。
但调令还是如期而至。
赶赴任职后,为了学习苏州模式,沈玉兴亲自带班,到苏州乡镇企业局挂职当副局长。
挂职锻炼结束以后,沈玉兴连续写了15篇总结文章,归纳出很多可以借鉴苏州模式的经验,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专门作了批示,省乡镇企业厅也点名请他去作报告。
年4月,沈玉兴调任嘉兴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任。
沈玉兴一行5人带着意气风发的心情坐上了开往深圳的飞机,准备大干一场。
可下了飞机他们就傻眼了,所谓的办事处连个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办公、住宿都只能在十几元钱一天的招待所里解决。
后来,他们用借来的元资金租了当地农民的房子,“嘉兴驻深圳办事处”算是有了办事处。
“特区特区,特事特办,实业为本,贸易开道。”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头脑活络的沈玉兴把内地的白厂丝运到深圳,再转手卖给香港客商,一年多就赚了多万元,马上给办事处解决了办公楼的问题。
这里我们再一次领略到沈玉兴不凡的经商才华,这也为他最终离开政界回归商界埋下了伏笔。
这些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生意经”,在那个年代却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擦边球”,给沈玉兴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甚至引来了市里5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
最终沈玉兴的经商行为被定性为“倒卖白厂丝,投机倒把”,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责令在嘉兴市机关党员大会上作检讨。
令沈玉兴等人哭笑不得的是,没过几年,“投机倒把罪”就成为了历史名词,人们开口闭口说的都是商品流通了。
这段经历留给沈玉兴妻子的回忆是,“受处分后的沈玉兴回到家里哭了,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他流泪”。
再后来,沈玉兴主动打了辞职报告。
当时有省领导私下对他说,你可是嘉兴撤地建市后第一个辞职下海的官员,希望能再认真考虑一下。
此后3个月,周围的人发现沈玉兴失踪不见了,“当官找不到感觉”的沈玉兴一个人躲起来左思右想,流过委屈的泪水后觉得“自己还是能游水”。
(三)
于是沈玉兴重新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年,他创办了足佳贸易公司。
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以后,沈玉兴决定杀入房地产行业,于年在嘉兴市区的一幢商住小楼里创办了佳源房地产公司,这就是佳源集团起步的地方。
沈玉兴对房地产行业有着天生的兴趣,在深圳工作的时候就与房子打过交道,在那个时候已经看到了房地产的曙光,他觉得这是一个朝阳行业。
沈玉兴认为,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对作为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所的房子品质负责,他认为住房只有品质好了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从而形成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购房者。
因此,从佳源房地产公司成立之日起就把住房品质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坚持对住房品质的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孜孜以求。
伴随着嘉兴市区丁香花园、巴黎都市、罗马都市等一批精品楼盘的相继问世,迅速打响了佳源集团的知名度、美誉度,公司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9年,佳源集团上榜“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成为嘉兴市唯一一家上榜的房地产企业。
年,跻身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荣膺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价值50强。
......
创业的路上永远没有终点,作为佳源集团的掌舵者,沈玉兴正规划着公司未来的布局和发展。
纵观沈玉兴传奇的过往经历,大起大落背后,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葆于内心的锐气与自信。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别人都将你认定是失败者时,要认定自己是成功者;当所有人都认定你是成功者时,要警惕失败的风险。坚定内心的信念,不为环境所左右。
在某次访谈中,沈玉兴隆重推荐了一本对他产生很大影响的书,书名叫做《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
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人总要有点梦想,我这边给你们推荐一本书叫做《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人一定要花费超过你能力百倍的努力去实现你的梦。
书里面有一个故事我现在还记得,大致意思是一个人拉着满满一车的行李在摇摇晃晃地上坡,我想,你大概会去帮助推一下吧。
相反,如果是空车,大家肯定不会去帮忙。
这说明什么呢?
自助者天助,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
人的成功来源于不断的拼搏,不要去埋怨客观事件。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的人。
这样的一番感慨何尝不是沈玉兴对自己奋斗人生路的总结呢,不论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股子干劲和实际行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