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祥
1
鲁晓敏是浙江松阳人。松阳产名嘴。
南宋周密的笔记《癸辛杂识》续集上,有《讼学业觜社》,说到了松阳人嘴的厉害:陈石涧、李声伯告诉我(周密)说,江西人喜欢打官司,人们讽刺为“簪笔”。他们往往开有教人打官司的培训班,上百人来学。培训班的主要课程,是教学员们如何对答,如何从别人的话语中找到破绽,攻击他人。又听说丽水的松阳,有所谓“业觜社”,也就是专门教人怎么吃嘴巴饭的。这个社团中,还出了个张名嘴,即张槐应。
“簪笔”,今天可以理解成口才的厉害,像针一样。这样的口才,纵横捭阖,和人辩论,无往而不胜,绍兴人叫师爷,香港电视剧中称“讼棍”。
要在话语中将人置于死地,需要极为扎实的各种能力。比如,记忆的能力,大量枯燥的条文记忆,且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如此,才能引经据典,让人佩服;演说的能力,能将死的说成活的,反之亦然;思辨的能力,层次清晰,逻辑推导力强,常诱敌深入,陷别人于泥淖中不能自拔,即便处于劣势,也能在细微处发现蛛丝马迹,反败为胜。
上面的各项能力,虽有天生悟性,但也有很多技巧可以琢磨,更要经久练习。于是,讼学培训班和业觜社,就有了天然的市场。
至于张名嘴,没有细节,但不妨碍让人充分想象,他一定打过数场知名的官司,常常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险中取胜。
我到松阳,松阳人这样形容能说会道的人:甲厉害,能将树上的鸟儿骗下来。还要再加一句:乙胜甲,他能将骗下的鸟儿,再骗上树去!
张名嘴成了历史。
如今,松阳有了新名嘴——鲁名嘴。鲁晓敏,他不骗,他能写,写过数百万字的老房子、廊桥等古建筑。他也能说,一肚皮的山货,老房子、古建筑,变成了活灵灵的鲜历史。
晓敏是中国作协会员、丽水市作协副主席,干过十年的松阳县作协主席,也是我们浙江省散文学会的副会长,松阳和全浙江乃至全国的廊桥,从他嘴里、笔下如珍珠样泻出,好听又好看。
晓敏先将他的家乡松阳吃透研碎。松阳有一百多个保存相当完整的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就有七十五个,在全国都排得上号。他将这些散落在浙西南深山里的明珠,一颗颗擦拭一新,向外卖力推荐。
那一次,我跟着他走进黄家大院,他展示了他的名嘴实力。晓敏戴着导游的耳麦,以一个地道的松阳人、文史专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将他眼中的黄家大院,一点点解构给别人看。那些木雕、砖雕、牛腿,金木水火土,几乎所有的技术名词,他张口就来,来龙去脉,加上人物事件,演绎得活灵活现,仿佛他就在事件现场。
2
我好奇的是:他非专业出身,可为什么比专业的还专业?
引一段前几年出版的,我给《寻梦菇乡——作家笔下的庆元》序言里写的一段,你大概就知道他的底子在哪了:
鲁晓敏的魂,一定丢在了庆元。
我在庆元的几天里,和他有过多次交流,每次谈到庆元,他都如数家珍。我和柏田都奇怪:你一个松阳人,对庆元这么熟悉,你和庆元有什么关系吗;或者,庆元的什么东西吸引了你;或者,是你的魂掉在了庆元?
晓敏笑笑:是庆元的廊桥吸引了我,当然,庆元的女子也吸引我。说后一句的时候,他脸上泛着一点坏笑,有点难为情的那种。
我自然要先寻晓敏君的庆元魂。收进本集子的4篇,几乎都是写廊桥的。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古桥爱好者,不远百里,起早贪黑,在庆元的乡间出没,钻进钻出,扑上扑下,目测、手测、线测,访东问西,然后,又趴在故纸堆里,寻图穷迹。为了廊桥,为了古村落,他把业余时间都搭上了。
我问过晓敏:为什么这么喜欢古建筑?为什么这么喜欢古村落?
他给我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他读小学时,比较顽皮,不太爱读书,有一天,应该是犯了比较大的错误,被父母关进书房,闭门思过。百无聊赖中,他将父亲书架上的一本《世界建筑例》拿下来看,其中有不少中国古建筑,一看就被迷上,直到整本书看完,他又向搞建筑的父亲要来了其他书。古建筑的书,越读越多,于是他对古建筑涉及的人文呀,历史呀,地理呀,风水呀也统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