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019/5774580.html

汨罗山上屈原庙

汨罗山是今凤凰山最西南端的一个山头,河泊潭渊北,旧为汨罗戍地,今统称为了凤凰山。

屈原庙是汨罗江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地表建筑,它曾经屹立在汨罗山上多年,与磊石山洞庭庙遥遥相对,成为洞庭湖的一大景观。解读着汨罗江纪念屈原的悠久历史,见证汨罗江龙舟从沉江地飞跃到洞庭湖,流传全国。

杜甫曾在屈原庙写下《祠南夕望》,留下“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的千古绝唱。

河泊潭汨罗江的屈原庙又名三闾祠、磊石庙、汨罗庙、屈原祠、清烈祠、忠洁侯庙、屈子庙。

光绪七年版《湘阴县图志》记:“三闾祠在县北六十里汨罗江者,相沿为汨罗庙。乾隆二十年,知县陈钟理改建玉笥山上。其特祀于湘阴者曰汨罗庙。”《志》案,唐天宝七年(年),敕所在忠臣自傅说而下十六人,置柯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梁开平元年(年),封屈原昭灵候(磊石庙);宋元丰五年(年),改封忠洁侯;政和元年(年)后统一为清烈公、元延祐五年(年),加封忠洁清烈公。明洪武二年(年)封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

经过专家考证,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哀帝李祝天祐元年(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封屈原“昭灵侯”。《旧唐书·哀帝本纪》载∶“三间大夫祠,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

查找史料,屈原磊石庙为楚立屈原庙无明确肯定的文字记载,但在宋、元、明、清四朝均有在磊石山上设屈原行祠的记载。汉代始汨罗江屈原庙的具体地点在沉江地河泊潭渊北汨罗山上。

(1)有盘石马迹的汉代屈原庙

《拾遗记》云:“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长沙府志》把《拾遗记》这段文字加注标题《屈原隐居洞庭山》,写的故事是怀王在此作潇湘之乐、屈原受贬在此披香草、沉江、楚人在此立祠,说明此洞庭山指的是磊石山。那么此屈原祠,就是磊石庙,《湘阴县图志》也记:“三闾祠旧传在磊石山。”王锡龄《磊石山志》:“考磊石庙建自东汉,后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汉太守程坚碑记。汉未犹存。”《异苑》:“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明水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盘石马迹位置在河泊潭川江嘴今名春江嘴,当今凤凰山上了七十多岁的人均亲眼见到过此盘石。石在《水经注》所云汨罗(戍)山东、屈潭之左玉笥山西。南朝颜延之《祝文》(祭屈原文):“访怀沙之渊,……然而祠宇久毁,……求建新祠。”说明颜延之曾将此地的屈原庙重建。

(2)有洪州衙前军将题诗的唐代屈原庙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写明唐代的三闾庙在沉沙处,宋始,沉沙地被名为汨罗江。

唐太和二年(年),蒋防奉命在沉江地重建屈原庙。《汨罗碑记》:“愚则以为三闾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文曰,屈碑立兮,谗人泣兮;屈碑摧兮,谗人咳兮。碑号啤兮,汨之隗兮;天高地阔,孤魂魄兮。”说明建庙后,已将屈原墓碑树起。

《元和郡县图志》记:“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考地距正在春江嘴处。唐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唐代汨罗就是汨罗渊,江是罗江。

粱开平元年(年),萧振《三闾庙记》详细记载了修庙后的情况:“相府乃减净财于厚禄,模大壮于遗祠。……况重新庙貌,光被纶言。固可以大刷幽灵,全虑坟气。”说明坟也在屈原庙处。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年)夏五月“丙辰……磊石庙旧封昭灵候(年),进封威显公。”说明这个磊石屈原庙在河泊潭处,可能因此地属磊石戍而名磊石。据宋胡哲《重修县西行祠记》:“清烈公正庙,在南阳汨罗江。行祠三:一磊石,一茇子市(临泚口),一县西。”说明宋代时汨罗江的屈原庙肯定有两座。磊石屈原庙为行祠,所以也有可能唐代磊石庙也存在。《长沙府志》记洞庭龙神庙“在县北磊石山,汉时建,四月初八日祭。”《磊石山志》记称:“磊石山庙,旧为龙寿寺,一名万岁寺,唐时改建洞庭君庙,唐季封洞庭君灵应百谷尊王。”唐代的磊石庙已经改为龙王庙,龙王是水神、屈原也是水神,《壬申志》:“宋时洞庭有二神,封二王”,从而说明行祠与此庙一体。

崔涂《屈原庙》诗云:“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这写的就是渊北的屈原庙;韦庄《鹧鸪》诗云:“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汨罗祠说明是唐代的汨罗庙。

(3)右为庙左为冢的宋代屈原庙

宋《岳阳风土志》记:“青草湖在垒(磊)石山,与洞庭相通。其南罗水出焉,故罗县在其上。其东汨水出焉,下有潭,谓之屈原潭,屈原怀沙自溺之所,忠洁侯三闾大夫庙在其上。”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八记:“东岸始有人烟,曰龙渥(磊石山龙窝),……有水自东出,曰归义江口,入口十许里余即汨罗也,一水中分南曰汨,北曰罗,洲上有忠洁侯庙即三闾大夫也。”十许里正是磊石山到河泊潭春江嘴的距离。

宋淳裕八年(年),胡哲重修汨罗庙记云:“县北五十里为汨罗江,原之正庙,故冢在焉。谓安得访汨罗之滨,……始至之日,固有以庙地当正,庙宇当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两山是指汨罗山(今凤凰山)、磊石山。磊石山与汨罗山相隔一个深渊,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年记:“昔屈原别号三闾大夫沉于此,其坟与庙去江三里路。”两据都说明庙与墓均在一起,河泊潭春江嘴地也正好离旧时湘江三里路。

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彭淮诗云:“汨罗水绕三闾宅。”此诗之水是磊石山东的汨罗渊之水,南有汨罗江、北有白塘湖、西边就是罗渊磊石港。宋诗人许晟大有《汨罗庙》诗:“时人却道投潭死,不得其平所以鸣。”赵希鄂《汨罗庙》诗:“解印欲辞罗水去,祇倾罗水奠离觞。”汨罗二水在故渊复合,就成了汨罗水了,所以是辞罗水。河魏良臣《汨罗庙》“侯封忠洁缙绅外,庙立汨罗烟霭中。”

宋胡哲云:“清烈公正庙,在南阳汨罗江”,南阳指屈原故宅,说明南阳在汨罗渊这个地方。而旧传南阳庙设为过屈原庙,王定民《书碑阴》记:“怀沙而投于江流,……邑有庙(屈原庙)者三,以见湘人思之多也。”西山真德秀文:“伊南阳之故里兮,祠妥灵而若存。界一江之相望兮,暮木拱而轮困。”此南阳指屈潭之左玉笥山之南阳故里。进一步说明屈原墓与汨罗庙在一起。端明大参高定子《新修汨罗庙记》:“明仲恢庙墟故址而新之,其知所当事矣。”胡哲《重修磊石行祠记》:“其祠之在磊石者,实为殷捐金以重修,萧振磨松而作记。”

(4)东有汨罗书院的元代屈原庙

元致和元年(年),刘行荣《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祠产甚丰,为南阳寺僧所据。泰定甲子(年)州守宋仲仁春卿籍其产归祠,新其殿宇。明年,孙天才元质来继守,庙东创斋舍……据此记是宋淳枯八年,至此八十年中,祠产一侵于豪民,再侵于南阳寺僧,专恃地方官清理。今其碑尚存(墓碑),文字剥蚀多不可辨。《三闾大夫志》亦稍有修补,略存其概,以备参考。”

此据是归“祠”,而不是归“寺”,说明重建的不是南阳寺而是屈原汨罗庙。从上据来看,元代出现南阳寺,推论是在汩罗山旁边的玉笥山屈原故宅建了南阳寺,所以南阳寺僧能非常方便地占据汩罗庙资产。

清《湘阴县图志》在汨罗书院字条中明确记载:“刘行荣《汨罗庙记》:‘庙东仍创斋居,为庖舍供膳享。’是书院,旧建汨罗庙东。(宋淳裕八年)。有南阳古市,有万岁潭。《楚南水道考》:‘凤凰台下万岁潭,相传赵宋先人水葬于此。因名。’”所以元代汨罗庙建在河泊潭是无误的,南阳古市也说明是因南阳故居而名,河泊潭因此也有南阳之称。说明南阳指的是屈潭之左玉笥山。

(5)相对屈原墓碑的明代屈原庙

《长沙府志》记汨罗庙“在汨罗江上县北六十里,《水经》曰: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今废。洪武二年(年),知县黄思让重建,有濯缨桥,独醒亭,奉旨复号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于唐封昭灵侯,于宋封忠洁侯。”此据说明在渊北重建汨罗庙。

明嘉靖二十年(年),戴嘉猷《重修汨罗庙记》记:“始克修祀事于汨罗。……忠节清烈,如我公是处仅专祠焉,祀废不知几何年矣,……适有以南阳僧舍,数多所宜拆毁,请相去甚迩。遂发公帑馀金,命邑幕袁宪董其役,募夫徙建。凡为门、堂总若干楹,稍加涂饰,焕然一新。……摩挲断碑,乃知是庙元泰定间知州事宋侯春卿重建,并黜南阳僧徒归所侵地。去今二百馀年,庙再新焉。”此记是南阳寺迁建的重要说明,“拆毁”的是“僧舍”,就是南阳寺。“徙建”的当然也是南阳寺,也可以说拆除南阳寺的东西,重修屈原庙。僧舍指僧人的住所也指寺院。南阳寺就是这次迁移到翁家洲的无疑,屈原故宅的牌子也跟了过来。“重修汨罗庙”说的不是迁建汨罗庙。从“稍加涂饰,焕然一新”来看,重新迁建一座汨罗庙也是做不到的。后面“摩挲断碑”“去今二百馀年,庙再新焉。”再次说明是重修无疑。

崇桢二年(年),余自怡《重修汨罗庙碑记》记云:“三闾故有祠在汨罗,去湘治七十里。崇祯二年己巳,吏于下湘。考《图记》:汨罗在治北。……及问先生祠,则云自吾新安戴黄门前峰先生修葺后,至今缺然矣。……予同士民捐金三百两,命良民黄一凤董其工,逾月告成。”此记为一脉相承,说的是河泊潭的汨罗庙。

《湘阴县图志》记明三闾行祠:“屈子行祠三:一在磊石,一在临泚市,一在邑治广照寺。宋、元间,迁废靡常。祠在广照者,失其址,二百年未有议复者。”说明明代汨罗江的屈原庙有两座,正庙在河泊潭,行祠在磊石山。

《明一统志》记屈原墓“在汨罗江与原庙相对碑额题曰三闾墓。”说明屈原墓与汨罗庙相对,在一起,与唐宋资料记载一致。《湖广通志二》记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之左,┈┈”“汨罗江在县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屈原自沉处。”汨罗山、屈原潭、玉笥山均在一个方位,一个距离“县北七十里”,均在河泊潭周边是毫无疑问的。

《湖广通志十三》:“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之左。”《大清一统志》三十六卷记也载:“汨罗山,在湘阴县北七十里孤峙汨罗水中。”“屈原墓在汨罗山。”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此据说明汨罗山与磊石山中隔汨罗江,是“两山对峙”。

《湘阴县图志》记汨罗山又名烈女岭,“西有烈女岭、图经谓之汨罗山。玉笥山。”说明西边的烈女岭才是汨罗山,而十二疑冢的烈女岭在凤凰局东部,《纪要》记载与《图经》记载是一致的。

(6)去江三里路的清代屈原庙

清乾隆《湘阴县志》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湘阴县图志》记:“以五月初五日致祭,曰三闾祠。案,自宋时立庙县城,名三闾行祠,致祭皆于汨罗庙。雍正九年(年),重建屈子祠,加春、秋二祭。于是春、秋祭于县祠,其汨罗庙仍以五月初五日致祭,祭仪并同。凡黄陵、汨罗、三闾三处,共支祭费银八两。”这个屈子祠指县城行祠。

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七年(年)、十三年(1年)两次使清,早于汨罗庙迁移时间年的7至13年,他所作的《三闾大夫》题注:“昔屈原别号三闾大夫沉于此,其坟与庙去江三里路。”说明故渊地有汨罗庙。河泊潭春江嘴离汨、罗复合口三里,离湘江也正好三里,这正是渊北汨罗山的长度。

唐诗人清江《湘川怀古》云:“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这是可查的最早写屈原冢的诗,写到的地点在唐代的汨罗,就是汨罗渊,“浪势屈原冢”,汨罗水也就是湘江水之浪能泊向屈原冢。如此之地理环境,十二疑冢处是不可见的,因为此地离罗水有二公里、距今汨罗江有三公里。而渊北汨罗山就在江边、南北总宽度才一里不到。

清张廷玉所编《明史》卷四十四记载:“屈原墓,即汨罗江(指渊)畔。有碑曰三闾大夫墓。王庄有诗:孤坟云寒猿叫断,荒祠日暮鹤飞回。《离骚》三复情何限,谩采苹花奠一杯。”“疑冢,在青草城东。王庄诗:疑冢何劳苦用心,没堆青草独相寻。屈原只葬江鱼腹,留得香风直到今。”这是史料中发现清前写屈原墓的第二首诗和写疑冢的唯一的一首诗。

青草城指的是古罗城。疑冢在罗城东北方位基本也是对的。说明王庄先到了汨罗渊屈原墓,又到了疑冢。否定了疑冢的存在。所以疑冢的传说,最早源自明未、清初。

另一个否定十二疑冢的是清代的黄世宗。

《湘阴县图志》记载:同治六年(年),黄世崇《重立楚三闾大夫墓碑记》记:“《通志》及《明一统志》纪载甚详,汨罗山为今烈女岭,亦非解地,历二千余年并无疑冢之说,不足辨也。”

乾隆二十一年(年),陈钟理《重修汨罗三闾大夫祠记》云:“……甲戌春,奉天子命来令湘阴,公馀访三闾沉渊故处,旧有祠,为湖水浸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圮。……今仅一专祠,顾任其颓败不振,微特非所以妥忠魂,亦非所以振人心而厚风俗也。……盍迁庙而祀于此(指今玉笥山)。”此记明确说明屈子祠是从“沉渊故处”河泊潭移建,此处汨罗庙民国后才改名屈子祠,继承的是河泊潭汨罗庙衣钵。不知道专家们如何得出“原地址无考”?

清朝同治十二年(年),平江商人在李元度主持下又在河泊潭修建屈子庙。不过其地址已经在玉笥东大约一里的一个山头,今河泊潭立碑处。

李元度当年发起平江籍商贾仕子捐款,在这里购置土地,修建码头,新建屈子庙。一为纪念屈原,二为船只货物中转方便。此庙由平江县各盐号捐金购地,修建屈子庙,兼作商会公所。拥有两艘万担大船、五十艘千担中船以及几百条木船的平江商会,终于独掌梦寐以求的河泊潭码头。那是凤凰山最热闹的日子,湖北开艕、宝庆毛板、宁乡乌杆、平江木船纷纷鱼贯驶入平江港抛锚停泊,屈子庙祭祀香火兴旺。又一度成为纪念屈原的中心。

屈子庙为砖木结构,所有建庙材料,均由平江县运来,每块青砖上均印有“平邑”二字。其建筑规模与结构均仿玉笥山屈子祠,正门较屈子祠略高,进申稍短,亦为三间三进。正门上方竖嵌“屈子庙”三个大字的青石门额,门两侧刊嵌青石刻成的李元度撰字联:“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左右侧门上分别刊嵌“冰清”“玉洁”青石横额。三门的上方横排八幅堆画(学名石灰塑),均以传统戏剧故事为素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为方便来往船只夜晚进出,正门前立有一高高的旗杆,每到夜晚便将点燃的灯笼升至杆顶,以起导航作用。进正门为一宽敞高大的戏台,戏台上方为一八角藻井,藻井内龙盘凤翔,戏台前是石坪,两侧有跑马廊与后进连接,中进正中是一座硕大的四角亭,名“信芳亭”,取《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之意。亭由四根通天石柱擎起,石柱上一面有郭嵩焘撰联:“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另一面有李次青撰联:“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此二联在年玉笥山屈子祠修复时悬于祠的前厅和中厅)此庙中进与两侧廊,平时为屯积货物之处;上进为神殿,供有“楚三闾大夫屈子之神位”牌,神位左有关公(财神)像,关公像两侧有关平、周仓像;神位右有女媭(屈原女,当地奉为送子娘娘)像;左右各悬钟鼓;出后门有一片小小的花园。

屈子庙与玉笥山屈子祠于年同时公布为湖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屈子庙却于年当成“四旧”而拆毁。

屈子庙拆毁后,其文物大多收入屈子祠。屈子祠保留年至今,成了汨罗江屈原文化遗迹中惟一的地表古建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