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佛像雕塑艺术”→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

设置星标后,从此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中国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不仅有“海内第一名塑”之称的罗汉像,还有一个千古之谜“铁袈裟”,历代以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探寻,乾隆皇帝曾先后为它写了八首诗,思考铁袈裟的谜团。灵岩寺东侧南部的悬崖下,有个袈裟泉,泉边有一块高2.05米、宽1.94米的巨大铁块,因其外形不规则,有许多凸起的纹络,纵横交织,看上去很像僧人的袈裟,因此被称为“铁袈裟”。铁袈裟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宋代建中靖国元年(年),灵岩寺住持仁钦曾将“铁袈裟”列为“灵岩十二景”,并赋诗赞曰:“我佛慈悲铁作衣,谁知方便示禅机。昔年庾岭家风在,直至如今识者稀。”这说明,“铁袈裟”早在宋代就已经是“识者稀”,可见其时代之久远。关于铁袈裟的来历,有许多传说。第一种传说:“铁袈裟”是法定禅师建寺时就地涌出的,清人马大相康熙年间所编《灵岩志》卷一中有“铁袈裟图”,图侧有文曰:“世传定公建寺时,有铁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数千斤,天然水田纹,与袈裟无异,故名。”第二种传说:“铁袈裟”是达摩遗留的“天赐衲衣”。《灵岩志》卷二有记载,铁袈裟“在寺东北,或云:达摩自西域来,面壁九年,道成而去,弃袈裟于此”。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铁”一文中说,济南地区自古就产铁,府学文庙的铁牛、灵岩寺的铁袈裟,应该是汉代铁官冶铁时的遗留物。对于铁袈裟的来历,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他曾数次驻跸灵岩,专门吟咏“铁袈裟”的诗竟有8首之多,可见乾隆帝对铁袈裟的重视。在诗中,乾隆皇帝认为铁袈裟是铸钟不成留下的铁块,这是他在乾隆三十年(年)所题:“铸钟弗就袈裟就,孰是幻兮孰是常。或曰石坚如铁耳,难持一切问荣将。”在乾隆三十六年(年)他第四次来到灵岩寺的时候,再次写诗确认了这种说法:“祖衣作铁底须惊,七字因之为定评。当是铸钟昔未就,袈裟略似故传名。”在乾隆五十五年(年),年届八十的乾隆帝最后一次来灵岩,再题“铁袈裟”:“一领净衣那论斤,法身披祗当丝纹。铸钟想以不成废,置此半途徒费勤。”近年来,有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所谓的“铁袈裟”,实际上是一尊形体巨大的力士造像的下半身。其左腿直立,右腿侧伸,腰束带,下着战裙,腰部以上和膝下皆已残,右腿裙下尚残留膝部。这种论断的依据是唐天宝元年(年)李邕撰并书的《灵岩寺碑颂并序》中的一段文字记载:“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大悲之修,舍利之,报身之造,禅祖之崇,山上灯切宇内,舍那之构,六身铁像,次者三躯大金刚增。远而望也,云霞炳焕于丹霄……”所谓高宗临御,指唐高宗李治登皇帝位之后,于麟德二年(年)与皇后武则天封禅泰山并驻跸灵岩一事。这段碑文明确记载当时由帝王舍资兴建的一系列建筑与造像,最值得注意的是,以报身舍那佛为中心的一组造像中,有“六身铁像”。由“远而望也,云霞炳焕于丹霄”一句,可知这些造像十分高大。那么这块被认为充满玄妙禅机的“铁袈裟”,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唐高宗和武后舍资在灵岩寺所铸造的这些高大“六身铁像”的一块残体。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么,“铁袈裟”的千古之谜便得以破解。

回复文字阅读历史文章,如回复:北齐01可阅读文章:北齐的佛像(珍藏版),也可“查看历史消息”查阅。

近期点击量较高文章:

北齐01

北齐02

金01

唐01

唐02

唐03

唐04

唐05

北周01

北周02

北朝01

辽01

隋01

隋02

北魏01

北魏02

北魏03

北魏04

北魏05

北魏06

西魏01

宋01

宋02

相01

相02

相03

相04

力士01

天王01

韦陀01

藏01

藏02

藏03

藏04

道01

千手01

千手02

释01

日本01

柬埔寨01

柬埔寨02

柬埔寨03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