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四年,隋炀帝在开挖济渠、邗沟之后,又开挖了贯通南北的永济渠,主要用于调运河北地区的粮食和输送军队与战备物资。斗转星移,万物乾坤。年悄然消逝,如今在永济渠上仅存两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石桥,一座是位于河南新乡的合河桥,另一座是横跨卫水之上的鹤壁市浚县云溪桥。
在浚县这座千年古城内,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浚县八景”。由于“云溪燕语卫水舟,橹桨声声入梦来。”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世代烙在人们的脑海中,所以“云溪烟雨”自然而然成了浚县八景之一。当地一位老者介绍说:“以前浚县有八景,处处风景如画。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仅剩云溪桥了,因为它没有遭到破坏。虽说数百年过去了,但这座桥仍发挥着作用。这座石桥坚固无比,年,日军的重型坦克都没能压坏它。”
翻阅当地史志,有关这座石桥的历史越发明晰。云溪桥最早修建于明正德三年,最初是木石结构,嘉靖四十五年改修为石桥。后经历代重修,成了现在的模样。如今的云溪桥长60余米,宽12余米,高10米,设计有5个桥孔。石桥中间的孔洞最大,两边的桥孔逐次缩小。在桥洞的券额上,雕刻着精美的石刻花纹,桥畔的石壁上雕刻着威武的兽头。掐指算来,浚县云溪桥比河北的赵州桥长约10米,比北京的卢沟桥宽约5米。
在古桥的两端四角的墩面上,各有一只卧姿石雕水兽。这些吞水兽低头引颈,面目凶猛逼真。一位当地的群众介绍,人们搁置吞水兽的目的就是祈求平安,预防水患发生。关于云溪桥,当地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内容和明代兵部尚书王越有关。“王越是我们浚县人,没少给浚县的老百姓办好事。在戏曲表演中,外地人演王越扮的是白脸,但是在浚县演王越,那必须要画成红脸,这就是规矩。”一位当地的老伯介绍说。
查阅浚县的历史,发现确实有王越此人。在浚县的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王越的故事。明代修建云溪桥时,河中巨龟兴风作浪,屡次破坏云溪桥主体工程。兵部尚书王越得知此事,绝不信邪,亲自来到浚县督建云溪桥。当巨龟再次出现时,王越利剑出鞘,刺中巨龟背部,并牢牢把巨龟钉在河底的石缝中。因此,云溪桥得以顺利竣工。一位当地老者说:“在很早的时候,河中鱼类丰富,出现巨龟是常见的事儿,可见这个故事不是空穴来风。”
为了繁荣当地经济,在王越的授意下,工匠们刻意把各个桥眼建小。这样,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到达此地,就必须停船卸货,进行中转。所以,卫河沿岸就有了世代以搬运货物、牵引船只的劳工和纤夫。这座设计独特的云溪桥,养活了很多穷苦人。因此,当地群众对王越赞赏有加,感恩戴德,因此很多与王越有关的民间故事都饱含赞扬。
在走访的过程中,当地群众很热情,相继讲述诸多云溪桥的细节。其中,一位大哥介绍,云溪桥虽说已有数百年,但至今屹立不倒,仅看桥面就能了解一二。原来,这座石桥的桥面铺有很多块红色石头,这在全国的石桥中实属罕见。一位经过的大姐说:“这种红色石头非常坚硬,十分耐磨。你看旁边那些青石都被磨出沟痕,但是这些红石一点事儿都没有。估计全国也找不到这样的红石桥面吧。”
在云溪桥的雕花石栏上,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翘首石狮。当地群众介绍,桥栏上的石狮有上百个,但找不到重样的。浚县自古出石匠,白寺山、同山和象山盛产青石,明朝修建北京城时,好多石匠都来自浚县,很多石材也来自浚县。雕刻出惟妙惟肖的狮子,对于浚县石匠来说,那是信手拈来。也正是这些活灵活现的石狮,给这座坚硬的石桥注入了气息,使之有了生命与活力。
如今,已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也是浚县这座千年古城的西护城河。横跨在大运河上的云溪桥是通往城内与城外的咽喉要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位当地老者说:“以前要想从西边进入浚县城,那必须要经过云溪桥,云溪桥是保护浚县古城的屏障。一旦有敌人前来侵犯,只要牢守云溪桥,就能保护城内百姓的平安。所以说,数百年来,云溪桥时刻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云溪桥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在探访这座有年历史的云溪桥时,有幸遇到两位进城赶会的乡下老者。他们很热情讲解了和云溪桥有关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他们说:“我们俩一个九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关于云溪桥近代的历史,我们记忆犹新。说实在话,浚县卫河航运走向衰败与平汉铁路建成有直接关系。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卫河水位急剧下降,航运也彻底停止了。现在这条河成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是好事,相信浚县古城会越建越好。”
言谈之间,老伯还不忘美美抽几口香烟。烟雾飘渺,如往事如烟。虽说这座石桥看似毫无生命,但是在人们的讲述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眼前。石桥如骨,话语如肉,两者完美结合后,这座矗立半个多世纪的明代石桥变得有血、有肉、有魂。每段历史,都值得记忆,这句话显得很有道理。(图文均由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