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湾年前的乡老
年,也是夏月,回阳观重修的碑文上留下了盛湾乡老的名字。生活在这里的人逡巡在古人称之为淅江的岸边,触碰那些陌生而又温暖的名字,内心或多或少,似乎再次加深了对这块土地的深情。
雷山因为水位一再抬高,不再显得那么伟岸。雷山少了人间喧哗,多了惊涛拍岸的水声,给人孤兀和遐思。眼前的丹江,柴国华老师最初依靠能写会画的手艺,行走来行走去,一条河他跨来跨去。没有他不知道的地方,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我说,看有没有姓柴的人?他回答到,这里不是一个保。他的祖上从开封尉氏县过来,确定是柴世宗后人,比其碑文的人,柴姓更早来到这里。
功德施主芳名碑面:
宗派:洞、道、惠、光,教、演、贡、常,崇、福、德、本,礼、记、从、章,明、经、识、应,大、用、胜、纲,还、功、辅、合,鼎、育、元、阳。
“仓库财门”字样,赫然于上。积积德行善,补财库就是一种削减得失很有用的办法。
开山阐教回阳子杨洞真,徒弟陈道洪、徐道汉、宋道昌、苗道宗、李道山、赵道源、龚道经、赵道真、李道政、武道成,徒孙张惠先、李惠业、张惠裕、龚惠岩、李惠登、朱惠恩、李惠臣、李仁童、燕惠定。
地主李学,妻古氏,男李能、李林、李山、李恕;龚林,妻李氏,男龚钦;龚成,妻刘氏,男龚举、龚廷用;龚名,妻吕氏,男龚陛、龚功、龚臣;龚林,妻刘氏,男龚美、龚锦、龚学;龚怀,妻熊氏,男龚佑、龚传、龚俊。
紧排其后有乡进士马瑾、王尚志。
贡生金明德、贾举、王尚忠、张鼎、王继、李裕。
庠友李德、张泮、侯绿、石德、李谥、魏政、周璜、贾瀛。
义相张安、王才、李泰。
标友王钺、王玉、杨勉、张汉忠。
耆老韩文、赵希、朱智、姜旺,里正党福成、党聪、李文星、樊太,
乡老李纪、朱继、朱聪、李奉、李信、张安、李志名、王文、王重、廖左、田惠、朱惠、赵用、白玉、张虎、张杲、毛旺、朱琦、门让、朱让、刘文贵、夏锦、王珎、王珊、王甫、张才、杨英、张太、王富、甘王山、王荣、张洪、陈彪。
不远处是淹没在水下的南河,单岗,兴化寺,马川,马湾,吴家湾,下王岗,宋湾,龚湾,贾湾,陈营等。果然乡老中有诸多姓氏,和这里的人有关。
重修雷山回阳观碑记——
大明正德8年岁次癸酉季夏月吉日立,文林郎淅川县知县李向晨。
撰文:唐府长史司右奉议大夫朱现;篆额: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湖广布政司左参政渚阳王溥;书丹:敕封文林郎顺天府宛平县令淅阳人侯辉。
淅邑之东南十五里许,淅江之湄,其地曰雷山,其观曰回阳,鼎建于唐贞观三年。屡修屡毁,于宋元年间,殿宇为墟,遗址尚在。旧钱云板有志及石柱顶,皆可证也。弘治龙飞四载,太和山修真道士杨洞真,挈徒宋道昌等,见山川明秀,楼迹于兹,有地主李学、龚R,施其地,结庵修炼者逾十年。弘治十年有四,肇工创修太极正殿,东西廊屋。
伏蒙唐王殿下、唐妃苏氏大发内币,以助修造。经三载工毕,且蒙塑粧度人无量天尊一正尊;赐回阳观太极殿二牌额;承奉正陈桢塑粧黄衣真人一尊、修盖圆堂一所;承奉副魏寿塑粧白鹤真人一尊,又本府内外官及王亲旗校诸人同塑粧苟芈丁朱四。
夫回阳观自唐至今,千余年,瓦砾之墟,顿然崔殿,峥嵘灰烬,巍然神像,金碧起废,重兴而开兹山,亿万年之功我。唐王、唐妃之功大耶!众神协灵,愿保皇图巩固,国泰民安,佑我唐茂......
承奉魏公始终综理,以效勤劳,皆可以纪也。谨为之记。
碑高逾两米,碑厚近0.3米。碑曾经断裂,宋湾村民进行粘合,重新立在水中央。碑刻历经余年,碑文依然清晰。据柴国华老师讲,青石应该是从河对面卧龙山取材而来的。共有两通碑,另一块碑,底座失去平衡再次倒在那里。水位一升起来,只能看到一块碑矗立在水里。
碑刻中地主龚姓人居多。回阳观东最富有的地方是龚湾,也足以说明在明正德年间,龚姓人丁众多,而且在重修雷山回阳观中除了唐王府外,龚姓人施舍钱财最多。
当我们在年后夏月,来到紧剩下碑刻的回阳观,不得不感叹历史沧桑巨变。历史文化滋润着我们,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姓氏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一块碑是瞻仰者共同的祖先。慎终追远,将承载脚下土地的凝聚力。一枚一枚小楷的文字是我们穿梭在滚滚红尘里的灵魂。
当一群白鹭起身飞去,它们也是故人,只能远远眺望着。
作者简介:吴浩雨,淅川盛湾人,省作家协会会员,淅川县作协副主席、淅川县诗歌学会主席,多次获得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年处女作在《河南日报》发表,年作品获得《河南日报》金星杯诗歌大赛十佳奖。此后在省、市,以及国家级报刊杂志,作品累计发表篇(首),出版诗集《丹江烟雨》,结集散文《河流乡愁》,创作小说《山高水远》。联系方式,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