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m.39.net/news/a_9229355.html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朝诗人孟郊创作的《游子吟》,他用一个母亲给即将出远门的孩子缝衣场景,集中称赞了母爱的伟大。

千百年来,母爱被世人所歌颂,和平年代如此,战争年代更是如此。可是,总有特殊例子,孩子走出家门后,几十年音信全无,在老家的母亲望眼欲穿,渴望孩子归来。在母亲心中,无论孩子在外是所有成就,平安则是他们 的愿望。

如果大家对新中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就知道无数将领都是年轻时离开家乡,这一走就是几十年,他们有的建国后衣锦还乡,有的牺牲在战场,再也无法回去了。年9月,新中国首次进行了授衔授勋仪式。

在授衔的名开国中将中,有一位名叫刘忠的中将,他希望能把母亲接到身边生活,便于照顾。因工作繁忙,刘忠就让秘书帮忙去老家办这件事,秘书回来却说没有找到他老母亲。中将一听万分担心,遥想当年就是母亲鼓励自己走出家乡,才有了自己的今天。

如今想把母亲接到身边过好日子,母亲却不在家,可亲戚也没有发电报说他母亲去世了。刘忠赶紧放下工作,请假回到家乡。家还是那个样子,只不过破旧些,门没有锁,屋内看样子也没有多少灰尘,米缸里还有少许的米。

刘忠把屋前屋后、河边等区域都找了一遍,还是未能找到母亲,他打算去母亲当年经常带自己赶集的街上找找。刘忠在街上找了一圈,还是没找到,正准备放弃时,发现不远处路边有个乞丐模样的老人正在吃东西,那神态跟母亲有几分相似。

顾不得那么多,刘忠赶紧上去,一看就是自己的老母亲。“娘!娘!儿不孝,我回来了!”说完,刘忠跪在母亲面前,两人抱头痛哭。一个开国中将的老母亲,沦落到街头乞讨,看似不可思议,却又是真实的历史。

刘忠,原名刘永灿,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镇才溪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贫寒。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刘忠父母只希望这个儿子“一生无灾无病,平平安安过日子”,给他取小名“太平”也是这个意思。

刘家人根本没想到,家中这个独生子,最终成为了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刘忠出生时,大清即将寿终正寝,老百姓生活艰难,刘家过得并不太平。刘忠在舅父、伯父等亲人的资助下,读了三年私塾。

生逢乱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2岁那年,懂事的刘忠就准备替父母分担家庭重担,外出当了一名泥瓦匠。对于年少的苦难生活经历,刘忠晚年感慨万千,他在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写道:

年年的过阴历年,地主就要来逼债还债,过着“富人过年,穷人过难”的日子。而做瓦匠学徒,被工头打骂也是家常便饭,受尽了欺压和屈辱。偶尔回家,母亲每每见到瘦骨嶙峋的儿子都心如刀绞,抱着他痛哭,说:“儿啊,我们家太穷了,只好让儿吃这种苦。娘相信,儿会有出头之日的。”

刘母没有多读书,生活经验告诉她,如果儿子一直做泥瓦工将很难有出头之日。刘母一直希望儿子能走出去,她期盼的这天很快来临了。年8月南昌起义军队南下,途径上杭县。刘母亲眼看到这支部队把从地主那里没收粮食、财产分给穷人。

刘母还注意到,士兵们对穷苦老百姓非常客气,这让她意识到这支部队跟其他军阀部队完全不同,于是决定鼓励儿子参加这支部队。年,才溪当地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刘忠报名参加。

母亲很支持儿子这一决定,父亲则颇为担心,问:“这能行吗?你这样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刘忠却说:“父亲,我家祖祖辈辈一直很贫困,受到地主劣绅无数次压迫。现在共产党人领导我们穷人翻身,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刘父也被感染了,他用力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年,刘忠悄悄来到水茜坑党支部委员林应山家。在阁楼上,刘忠面对党旗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定为党奉献自己的一生。

加入中国共产那一晚,刘忠激动得一整夜没有合眼。看着儿子即将走上革命的道路,刘母欣慰之余又深深担忧,家中只有这一个孩子,上战场意味着九死一生,他还能回来吗?不过,刘母还是毅然支持儿子的决定。

年,刘忠离开家乡,来到红军驻地参军。出发那晚,刘母在昏暗的 灯下给儿子准备衣物,千叮嘱万叮嘱,让儿子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第二天早上,刘母将儿子送到村口。分别的时刻来临了,刘忠跪在母亲面前:“娘,你一定要保重自己,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母子俩都没有想到,这一别近30年再相见。刘忠参加红军后,因战斗勇敢,加上平时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进步很快,组织上给予重点培养。红军长征前,刘忠参加了龙冈、东韶、水口等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并逐渐成长为红军 指挥员。

红军时期,刘忠晋升很快,从参军到长征前夕,刘忠历任福建赤卫军第13大队军需长、红12军第2纵队第4支队排长、红4军第3纵队第7支队第19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值得一提的是,刘忠参军了漳州战役,当时他已经是红11师33团政委。

当时团司令部驻扎在漳州的龙山顶上,敌人侦测到这里有电台,就派出飞机来轰炸。刘忠灵临危不乱,果断命令警卫班架上机枪,准备击落飞机。刘忠的策略产生了效果,最终由副团长陈冬生击落来了一架敌机。

年10日,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当年7月,上级找到刘忠,任命他为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在这之前,刘忠没有从事过侦查任务,此时让他负责这项任务,完全是赶鸭子上架。

左权则鼓励他说:“我知道你当政委的时间长,又兼任团长,打仗非常勇敢,我们坚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面对领导的鼓励,刘忠深感压力,可毅然服从组织上对自己的任命。

作为先头部队,刘忠率领侦察部队提前出发,走在大部队的最前方。他们需要穿越敌人封锁线,深入敌占区,搜集到了极其宝贵的情报,并及时汇报给司令部。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危险重重。

比如弄清敌人兵力部署,就需要朝着敌人阵地方向先打几枪,这叫火力侦查。这样做非常危险,因为刘忠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情况,很容易就被包围;有时需要抓俘虏,从俘虏口中弄到对方部队番号,将执行什么任务等。

上面这些侦察工作还是相对简单,真正困难的是佯攻。有时候为了尽 掩护主力突围,刘忠率领侦察部队需要伪装成主力,这意味着他们要大造声势,吸引敌人注意。想象一下,刘忠武器装备不如敌人、士兵更是寥寥无几,要吸引敌人主力跟着自己走,这无异于羊入虎口。

刘忠在长征过程中顺利完成任务,从没有让组织失望。“湘江战役”前,刘忠率领便衣侦察队 渡过湘江,发现全州城是空城,敌人主力部队还没有赶到。在这种局面前,谁要是提前抢占全州,就能在这场战役中占据主动。

刘忠将这一情况立即上报给后方的一军团二师五团,让他们立即渡过湘军,占领全州。刘忠曾在五团当过一段时间政委,他知道这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在反“围剿”战斗中荣获“模范红五团”称号。

五团现任团长陈正湘接到刘忠的电报,一时做不了主,他找来率领五团的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商谈。李棠萼认为,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先向军团首长报告。陈、李两人万万没想到,军情十万火急,如果都靠请示上级非打败仗不可。

次日,上级下达了“渡过湘江、占领全州”,可惜全州已经被国民党中央军前卫军占领,并在城外修筑阵地、布置警戒。刘忠十分恼火,只能率部从全州城郊区绕道直插西边的才湾、庙头、资源一带,靠着占据有利地形,牵制住敌人,这才掩护了部队渡江。

未能提前控制全州,刘忠直到晚年依旧耿耿于怀。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极其惨重,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多人,减员到不足4万人,其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湘军战役”后,刘忠继续率领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他在攻取遵义城、四渡赤水河、通过彝民区、夺占晒经关、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等关乎红军命运的战斗中,都出色地完成侦查任务。

除了侦查任务完成出色外,刘忠率领侦察部队还打了不少漂亮仗,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不止一次地称赞:“功不可没!”奇袭小相岭,就体现出刘忠的高超军事指挥水平。年5月20日,中央红军抵达泸沽,前面就是大渡河。

当天中午,刘伯承来到红一军团司令部,传达军委继续北上的命令,并命令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和2师政委刘亚楼亲自率领5团一部和军团侦察连立即向大树堡方向挺进,担任佯攻和牵制敌军主力之任务。

刘忠率领侦察部队走在最前面,通过急行军于21日凌晨达到小相岭村附近。小相岭村是通向大渡河的重要隘口,易守难攻,敌人在这里驻守了一个排。如果走漏消息,势必会让主力部队陷入极大的被动。

刘忠当机立断,立即拿下小相岭。当时敌人挖断了主要道路,还架设了吊桥,这如何是好?刘忠想了一招妙计,派出一个排换上当地老百姓的衣服,在向导的指引下,攀登悬崖,以猛虎下山的姿态扑向敌人。

刹那间,守敌阵脚大乱,直接被我军击溃。至此,刘忠率部胜利打开了通往大渡河的通道。年10月,刚刚改编为陕甘支队的中央红军翻过六盘山,刘忠抓到了敌人两个骑兵侦察兵,审问后得知前面一个叫青石嘴的地方,有敌人两个骑兵连在休息。

这是一块送上门的肥肉,陕甘支队立即将其歼灭,缴获了不少马匹。对于依靠步行侦查的刘忠所部来说,马匹就是他们的宝贝,聂荣臻也提议先把侦察连变成骑兵连,这样侦察的效率也会很高。

年7月,红军 军团骑兵特别支队成立,刘忠被任命司令员兼政委,下辖四个骑兵连。抗战期间,刘忠主要在延安抗大工作。年底,刘忠被选调进入抗大学习。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刘忠非常珍惜,毕业后留校担任领导工作。

延安抗大总校前后办了八期,刘忠参与领导工作有五期。刘忠在担任抗大二期六队队长时,因学员的数量太多,住宿成为很大问题。抗大副校长罗瑞卿听说刘忠早年干过泥瓦匠,将让他负责修建学员宿舍。

刘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精心选址、设计和修建,仅耗时10天就率领大军挖好了30多个窑洞。这件事在延安一度造成轰动,罗瑞卿更是赞不绝口,逢人就说:“刘忠不愧是泥瓦匠,真有两下子。”

年11月,刘忠调任抗大六分校校长,他调任抗大六分校校长,在河北涉县、山西武乡地区办校,为八路军培养干部、部队精英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刘忠走上战场,成为声名远扬的将领之一。

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立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趁着谈判间隙向我解放军大量进逼,制造摩擦,以此争取在谈判中的主动权,上党战役就是其中的一场战役。

毛泽东在赴重庆前,就说:“晋冀鲁豫军区的任务,首先是消灭进攻上党之敌,除去心腹之患。只有打得好,才能谈得好,你们仗打得越好,我就回来得越快。”

上党是指晋东南以长治为中心的地区,这里既是晋东南的经济中心,又是交通枢纽。如果国民党军队占领这里,后果不堪设想。年8月31日,中央军委电报指示刘、邓“阎部一万六千兵占我长治周围六城,乃心腹之患,必须坚决彻底全部消灭之。”

上党战役中,刘忠担任旅旅长,是主力部队之一,他领导的任务是攻打长子县城。尽管刘忠所部武器装备落后于敌人,可他精心准备。战斗打响前,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又做了具体部署,他问刘忠:“还有什么问题吗?”

刘忠斩钉截铁地表示:“坚决执行命令!保证完成我们旅的任务!”纵观整个上党战役,我军共歼敌约3.5万人,俘虏敌副总指挥胡三余以下将官27名,缴获山炮24门,轻重机枪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刘忠部更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后他出任第4纵队第10旅任政治委员,年4月晋升为第4纵队参谋长。

当年10月,4纵在山西沁源县召开纵队英雄、模范大会。经过大家民主投票,刘忠被推举为晋冀鲁豫军区战斗英雄,其妻伍兰英因在纵队干部家属学校工作出色,被评为劳动模范。刘忠夫妇两人上台领奖,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62军,刘忠被任命为第62军军长。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刘忠又率部参加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新中国建立后,刘忠出任西康军区司令员。 爆发后,刘忠又调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当时川西军区准备抽调60军、61军、62军各一个师组成一个军,由刘忠担任军长赴朝作战。刘忠一切准备就绪,就在此时西南军区司令部转达中央军委命令:“令调刘忠为陆军大学校务部长,立即到职。”

刘忠当时很想去朝鲜战场跟美国人扳手腕,他先后找到聂荣臻、贺龙等人帮忙,后来他才知道,让他担任陆军大学校务部长是刘伯承点的将。刘忠不敢违背,当即赴南京任职,从此与军队高等院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授衔仪式上,刘忠被授予开国中将,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是一个巨大荣誉,当年泥瓦匠凭着一步步努力,终于成为威名远扬的开国元勋。

刘忠深知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母亲当年的支持。自年离开家乡,眨眼间已经过去了26年,现在一切安定下来,刘忠决定把老母亲接到身边,亲自照顾,好好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然而,当刘忠回到家乡后,发现母亲在沿街乞讨,其内心的自责可想而知。其实刘忠还是幸运,很多战士在外牺牲时,他们的父母至死还在苦等孩子。有的战士阔别多年回到家,父母早已逝去。

20多年后,刘忠还能跟老母亲重逢。对于刘母来说,她在儿子参军、丈夫去世后确实受了很多苦,否则也不会乞讨。如今却不一样了,儿子功成名就,这足以让她欣慰了。谨以此文致敬刘忠上将,致敬革命岁月千千万万像刘母一样的英雄母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