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水而有灵气;一座有水的城市,因桥而有诗意。每一座城市都有让人念念不忘的桥。桥是城市地标,更是当地人心中的乡愁记忆。
桥梁承载了交通的功能,对于临水而栖的金东更是不可或缺。金东环抱于东阳江、义乌江、武义江三江蜿蜒的臂膀中,江上的永济桥、康济桥、东关大桥、复兴大桥……这一座座大桥小桥,连接了路,连接了我们的记忆,见证了金东的今昔。“20年·金东表情”,让我们讲述——金东的桥。
说不清楚年龄,那一座座古桥存在了很久很久,陪伴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他们的漫长人生。那个时候的桥多是乡绅捐资或是百姓筹资雇请工匠建造的,用于解决交通不便的困局,很多桥的取名凝结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在金东,古桥的故事在不断丰富,桥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
古桥下,是潺潺的流水,诉说曾经;古桥上,是熙攘的人群,走过今昔。一座古桥,是一道风景,更是一段乡愁。
鹊尾桥
在塘雅镇含香村有一条从村头贯穿至村尾的小溪,名曰芗溪。在那芗溪之上,横跨了一座千年古桥——鹊尾桥。
鹊尾桥又称“含香桥”,传说与东汉皇帝刘秀有关。新莽年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被王莽追杀至含香地界,却被芗溪阻隔。当时芗溪无桥可过,满天飞翔的喜鹊顿时落在了芗溪两岸。喜鹊首尾相衔,架起了一座喜鹊桥。刘秀便从那喜鹊背上飞步而过。为感激乡民和那群神鸟的救命之恩,刘秀在登基后就拨款建造了这座鹊尾桥。
传说无法考证,但这座桥与这段佳话却留了下来。鹊尾桥一头连着文昌阁巷,一头接着留憩亭。文昌阁虽已拆除,但留憩亭却一直留在那儿供来往的人休憩。
虽已沧桑,但鹊尾桥依旧横卧在芗溪上,与生生不息的百姓相依相伴。
集庆桥
作为明清和民国时期金华至义乌必经的驿道桥,集庆桥这个名字,对于熟悉金华历史的人并不陌生。
集庆桥位于澧浦镇小雅畈村,长41.6米,宽2米,高4.6米,属东溪水所经,最初为十三墩,后分为五墩六孔,桥墩上游设分水尖(可分水破冰,保护桥墩),是典型的江南地区平板石桥。
随着岁月的冲刷,集庆桥不仅没有陈旧,反而更加“新”了。年,小雅畈村两委在原先的平板桥上建起了廊屋,以供来往村民休憩。现在的集庆桥,成了雅致的廊桥。桥上廊屋精致漂亮,桥边杨柳依依,每逢夏日,这边就聚集了许多前来乘凉的村民,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墨画。
义济桥
说起廊桥,不能忘却的是孝顺镇的义济桥。义济桥,旧名“正果桥”又称“孝顺桥”,史载始建于梁,几经兴废。义济桥为孝顺镇历代交通要道,距金华、义乌各二十三公里,该桥在上街,东西横跨孝顺溪,原与下街“西寨桥”皆为古代官道。年毁于洪水,后建为木廊桥,覆屋十三间,年毁于日机轰炸,年重建为钢筋水泥桥,年初夏复建木廊桥。
义济桥桥长16.2米,宽6.4米,高6米,一墩二孔。义济桥虽不长,但桥上的廊屋却足够厚重。年,孝顺镇对老街进行综合修缮,对义济桥以钢筋水泥桥体恢复原貌。廊桥主体木件全采用红菠萝木,木柱20根,“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选型古朴别致,典雅大方,与老街两旁的民居商铺融为一体,廊桥流水,重新焕发古色古香的韵味。
二仙桥
赤松有个二仙桥——“二仙桥”,既是桥名,也是村名。
二仙桥桥长15.3米,宽6.3米,高4.5米,赤松溪水所经,一墩二孔平板石桥。全桥采用青石砌筑,桥面铺设水泥路面,桥身东侧有“古二仙桥”阳刻碑石,桥身西侧有“公元一九八一年冬月,二仙桥,二仙桥公社重建”等字刻石。桥南北走向,水由西向东流。
“二仙桥”也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村里仅有一座木桥,经常被溪中恶龙冲毁,使赤松溪两边居民无法正常来往。当时黄初平兄弟得仙指点得道而隐居赤松山,得知此事,为民除害,斩杀恶龙,并建起一座石桥,称“二仙桥”,后村以桥名。黄初平兄弟在赤松山羽化之后,两具“仙体”被水冲至二仙桥被桥墩挡住,当地村民将两具仙体安厝于此,遂建“黄大仙寝陵”,而后建“二皇君祠”,又称“古二仙祠”。
仁寿桥
仁寿桥,位于傅村镇山头下村,桥长24.1米,宽2.05米,高3.8米,桥东西走向,桥北侧有“沈感卿”三字刻石,桥南侧有“仁寿桥”三字刻石,桥面青石条纵横联砌,两桥端各有5级青石台阶。
《光绪金华县志》载:“仁寿桥,在山头下,道光甲辰()沈感卿建。”而仁寿桥名字的由来也与沈感卿有关。沈感卿先生80大寿时,子孙们合计做一场体面寿宴,沈感卿则说:“你们不必为我的大寿浪费银两,把这些银两捐了,在潜溪上造一座石桥,方便乡亲们过溪,这就好了。”在沈感卿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年,三孔石桥终于建成。为了纪念这位“私财不吝而公奉必约”的贤者,村民将此桥命名为“仁寿桥”。此桥虽不能作为现代交通工具通行,但仍作为村民日常往来通道之用。
部分资料来源:《金东古桥》
综合整理:郑菁雯图片:黄云鹏
编辑:卢晨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