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世界韦氏宗亲会”加入韦氏大家庭
世界韦氏宗亲会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韦; 记者近日采访了翠微村93岁老人韦成。他写的《翠微村史简介》详细解读了翠微村的沉浮往事,文字生动传神,再现了这座村庄的沧桑历史。而翠微独具特色的舞金龙习俗如今面临失传困境,村民希望有关部门重新挖掘整理这一民俗,将“翠微舞金龙”传承下去。 93岁老人韦成 写成两万余字村史 93岁老人韦成住在翠微村的一幢小楼里。这位土生土长的老人亲眼目睹了翠微村的昔日繁华,也感受了这座村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巨大变化。他认为自己有义务记录“故乡的历史”,从年开始,他翻阅了《香山县志》、《延陵吴氏族谱》、《韦氏族谱》等大量文字资料,走访村中老人,写成了这部两万余字的《翠微村史简介》。 这本《翠微村简史》分为村容村貌、村内建筑、历史名人、民间习俗、民间故事等十一章,并附有族谱等珍贵史料。市博物馆专家认为这部村史“可以补充《香山县志》对明清时期香山地区宗族经济状况记载之不足,对珠海地方史研究有所助益”。 59间祠堂拆掉大半 据有关史料记载,翠微村宋代开村,原称翠环,清康熙年间取名翠微,沿用至今,“乡内有七街七里一条巷,有吴、韦、郭、李、黄、杨六大姓,建有祠堂59间、庙宇14间、尼姑庵7间”,全村遍布古老大屋。韦成老人说:“道光年间吴健彰兴建的邸宅一间三进,坐落长水街,门前有两只石狮子,特别壮观。” 吴健彰在翠微建有陶春园、夏美园、棣园、秋爽园等园林,还铺了一条环绕全村的石板路,建了吴氏大宗祠、大仙庙等。 但,这些建筑大多只能在当年的文字中寻找踪迹,吴氏大宗祠被拆掉屋顶成了幼儿园,吴健彰故居只剩一段残垣,只有鲍俊手书的“棣园”两个大字还残留在墙上。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间“翠微韦氏大屋”,这座大宅青砖为墙,麻石铺地,气势恢宏,保存完好,是韦鲁桐同治年间兴建的一间中式大宅,面积平方米。这座大型民居年被列为香洲区不可移动文物,院子里的一株硕大的龙眼树有十余米高,与青砖墙大宅门构成了翠微古老的一景。 据韦成老人统计,翠微村原有祠堂59间,其中吴氏26间,韦氏22间,他把每一间祠堂都列入村史,注明“已在”或“已拆”,书中遍布的“已拆”二字让人触目惊心。他说:“解放前拆掉18间,解放后拆掉24间,变成公房5间、权属村委会12间”。 翠微金龙面临失传困境 翠微村历史悠久,保留了许多民间习俗,韦成老人说:“翠微村从正月到腊月都有节日,全村很热闹,可惜后来都渐渐湮没了。” 据记载,翠微金龙是香山民俗一绝,韦成老人说:“这条金龙共有25节,每节一米多长,龙身圆径90公分,两只龙角就有60公分,金光闪闪,威风凛凛,要80个后生仔才能舞起来,我后生时都舞过。” 这位老人至今还记得最后一次舞金龙是年。翠微村为了庆祝祖国光复,举办了一次“翠微文化大汇演”,有金龙、醒狮、民乐、话剧等,“连演三个月,天天有节目,附近村民都跑到翠微来看大戏。” 这一年,翠微金龙队赴澳演出两天,获得澳门同胞一致好评,多次获奖,名动乡里。韦成说:“可惜啊,翠微金龙六十几年都没人舞了,就快失传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抢救这项民俗,让更多人了解翠微村的传统文化。”
昔日翠微村福利还不少
翠微村清末民初涌现了一大批买办,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没有忘记回报桑梓,创办了一批慈善机构,还组建了一支“乡村消防队”。 慈善机构赠恤孤寡 在清朝光绪年间,翠微村就创办了“乡寿社”、“福寿社”等慈善机构,加上吴健彰创办的“诚德堂”,这些机构都按月给穷人分派钱粮,让这些孤寡户和极贫户“生有所依,死有所葬”。
创办银会解人之急 民国初年,吴氏族中创办“光裕银会”,韦氏族中创办“公平益会”,参与者只略出小量本金便可入会,若某人急需用钱,即可出价投标,中标者可用此银解燃眉之急,若不需要者可集腋成裘,入会者可获高利息。 组建乡村消防队 据悉,翠微村远在清末就组建了一支乡村消防队,当时称“消防馆”,消防馆设在三王庙,消防队有古老水车、帆布喉管、钢制射水笔等救火设施,村里还挂有一口铜钟用于火警讯号,村里年轻人为消防队员,平时无薪金,若有火警,则回馆执行任务。 民国十六年(年)农历十二月廿六,翠微集市中心发生一场大火,一群小孩抓来老鼠淋上火油放走,老鼠冲进三盛竹器铺,引发一场大火,损失惨重,因有消防队员积极抢救,全村无一人受伤,这场火灾发生以后,“乡绅加大投资消防馆的力度”,村民又在中心街开凿了两口水井,以备不时之需。
寻访韦东暄:香山第一教头
《中山翠微韦氏族谱》记载,韦东暄(-),字允升,号辉垣,香山县下恭都翠微乡人(今珠海市前山镇翠微村人)。出身富豪之家,父亲韦贻益,韦东暄为其次子。在翠微村人眼里,韦东暄是当年“香山第一教头”。 在现在的翠微村,至今还流传着韦东暄的传奇故事,当年韦东暄力战身死,清廷为他树碑立传,建祠立亭。珠海土著“常听说”清晰地记得,祠堂位置就在现在的翠微村西北面,祠堂旁边还立有一座凉亭,凉亭旁边立有一块碑文,讲述了韦东暄的生平传略。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祠堂碑文毁于一旦,“非常可惜”,而祠堂里保留的一把韦东暄当年使过的大刀也在文革中被收缴,喜欢研究历史的珠海土著郑少交说:“这把大刀重斤,从此下落不明”。 但在翠微村,依然流传着许多关于韦东暄的传说。 韦成老人说,当年韦东暄的练武场占地五亩,气势恢宏,弟子习武,规模壮观,但现在面目全非,只剩下当年的一株大树,依然枝繁叶茂。记者在一家民居墙角看见几张石凳和一块石桌面,据村民介绍,这就是当年韦东暄练武场遗留下来的古物。而在村民唐金蓬家里,至今还保留了一套酸枝八仙桌和四张椅子,据传这套老家具是韦东暄遗留下的古物,油光可鉴,端庄贵气。 唐金蓬是唐家人,她是声名显赫的唐廷枢的后裔,年“嫁到翠微韦家”,她说:“这套家具从结婚那天起就在家里啦”。
清代翠微村曾有女子学校
据记载,凤山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年),是当时香山县兴建的九大书院之一。现在书院正堂牌匾及对联已经遗失,韦成老人至今还记得正堂牌匾为“化雨春风”,对联为“凤起丹山好趁舜日尧天飞腾仪羽,池环翠水试看韩朝苏海荡漾文兰”。 韦成说,翠微村还有一所民办女子学校,名叫凤懿女子学校,其旧址在凤池书院斜对面,肇和祠旧址的偏厅。由私塾老师韦闰珍和才女韦若瑶合办,建于民国九年(年),年停办。
来源:珠江晚报
韦家人转起!
赞赏码
小编整理不易,
支持韦家,多少随心!
感谢您的赞赏!
(您的捐助将全部用于韦家平台建设)
姓韦的都要看看!
请告诉我们您的宗族家事:
请将您的寻根线索、韦氏源流、家谱及故事、宗族活动等形成文字,连同图片一起将资料发到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