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共享经济”:义渡、义桥、义茶亭

湖南慈善档案展(7)

湖南慈善档案展年6月9日开幕长沙档案馆长沙图书馆主办陈先枢策划撰稿

资料来源:年出版《湖南慈善档案》

义渡是清代慈善活动中纯粹的民间慈善事业,它既不需要官方出面进行倡导示范,也不需要官方插手过问,最多只需官方发个告示谕令,以示支持或准勒碑旌表而已。在传统社会中,地方绅士大都愿意为地方设渡修桥,方便桑梓。一方面源于传统儒家思想的道德要求,一方面为绅士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一个公共舞台。

自古以来,长沙的湘江、浏阳河等河流两岸就建有渡口,以利涉江。清代长沙的渡口除少数为官渡外,大多数为义渡。

建立和运营义渡的开支,一是修建义渡,设立渡口的修建维护经费;二是渡船的修造、维护经费;三是舟子(渡夫)的薪水。修建义渡一般是由士绅富室出资或集资进行,即使集资,士绅、富室们所捐的钱物也比乡民较多。渡船或由士绅富室自己出钱修造船只,捐与义渡;或把自己的船只捐给义渡使用。至于舟子(渡夫)的薪水饭食,则由士绅、富室另外捐助田产,由其所收田租供给。

义渡

长沙档案馆馆藏清嘉庆《长沙县志》、同治《长沙县志》、光绪《善化县志》等记载有众多义渡,下选择市民尚有记忆者,原文摘录如下:

榔梨义渡。乾隆二十九年(),柳竹友、李常友等倡捐置方尊仕、方德修脉塘田四十亩。嘉庆三年(),柳翠峰、周如川等倡捐置闾有成、杨矶冲田四十亩。九年()续捐置榔梨市小码头河岸铺屋一间。

榔梨义渡遗址

陈家渡、涝塘河二渡。在省城北关外陈家渡,离城十里,又五里至涝塘河,为京广通衢,先是驿路未改,涝塘河、骆驼嘴各设官渡船一,每岁额给工食银九两四钱四分九厘四毫,补荒银二两七钱五分五毫,按季赴藩库领取。康熙三十八年()客民张瑞卿捐田六十亩,乾隆十二年()长邑罗维商马宏载、阎保如、高类伸、蓝绍岳、林旭旦、袁国栋等变卖银四百五十两,又募张国祥等捐凑另置田亩,充渡夫工食,不许另索渡钱。……义渡田并原捐续置共四十二石四斗五升,额租四百一十二石,规银五百零二两。

同治《长沙县志》载陈家渡涝塘河义渡(局部)

驿步门(大西门)外义渡。旧设官渡,因“岁久舟子私以为利,民多病涉”。嘉庆十二年(),官府倡修义渡,捐田产者甚多。士绅周邦瑞负责筹办,造船十二只,分别停泊于东岸驿步门外码头和西岸水陆洲江神庙下码头;另设差船八只,专渡公差人员。义渡每船每次限载四十人,不收渡河费。两岸均建有石阶码头和义渡亭,供过渡行人休息。咸丰二年(),义渡码头毁于兵火。同治六年()重修,设管事四名,分管田产、船只、支发银两和岁修事项。

驿步门义渡旧影

城河溁湾义渡。因该渡为驿步门至水陆洲,再由水陆洲至溁湾镇之双渡,故名“城河溁湾义渡”。湘江两岸和水陆洲建有石码头三座,各立碑亭以为行人憩息之所。光绪《善化县志》记载对临江两岸及水陆洲的渡口设施、所置田产房产及经营模式记载甚详。

光绪《善化县志》载城河溁湾义渡(局部)

城河义渡亭旧影

朱张渡。县南里许,即灵官渡。渡船四只,渡夫八名,同治庚午()冬起,每名月给工食钱一千五百文。置有渔湾市田岁租九十八石,南冲田岁租六十石,太平码头房屋一栋岁收佃钱九千六百文,太平码头铺屋一栋岁收佃钱二千四百文,灵官渡房屋一栋岁收佃钱六千四百八十文。

朱张渡旧影

义桥

义桥与义渡一样,也是清代慈善活动中最受百姓赞慕的民间慈善事业。义桥大都是由民间绅士、富户、乡里有声望之士、平民捐资或集资修建的。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由绅士、富室捐资修建的,并拨付资金(主要是田产)维持其存在。二是由绅士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出面倡导建桥,同时先捐出部分资金以带动民众捐助资金。三是由普通百姓自行集资修建。百姓对积极致力于地方修桥补路的士绅、富室总怀感激之情。

据清同治光绪年间长沙、善化、浏阳、宁乡四县的县志统计,清代长沙县有各类桥梁座、善化县座、浏阳县座、宁乡县座。修路铺桥,作为传统公德,在各县蔚然成风,乡绅百姓捐资出力各尽所能。农村建桥多就地取材,长沙农村今存古桥主要为石构拱桥和梁桥。

清代湖南全省义桥众多,下面仅据长沙档案馆馆藏旧志,就长沙地区较有名的且尚存的义桥作一简介。

常新桥。坐落在长沙县北山镇新桥村白沙河上,东西向。白沙河发源于汨罗弼时镇,为捞刀河支流。该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由常氏族人捐建,长约35米,宽约5米,高约6米,两墩三拱,全由花岗石砌成。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常新桥

沿溪桥。位于浏阳县东北今沿溪乡境内,横跨于沿溪河上,始建于宋代,原系7瓮石拱桥,长22丈,高2丈,宽1丈4尺。宋至明代略有修葺。清康熙五十五年()水毁,断绝交通20余年后,有僧德慧“以铁索贯其下项骨,苦行倡募”,至乾隆三十六年()桥成9瓮,桥上有碑,桥亭有联云:“一轮明月,沿江千古照;九曲拱桥,溪水四时通。”

浏阳沿溪桥

新安桥。位于浏阳市社港镇新安村,为明成化十年(),寻京南捐建,嘉靖八年()寻梦科,寻大贵捐资重修。年整修桥面,居中一线铺青石板,寻姓立碑一块,上镌“元明清祖遗古桥,禁止推车,违者罚钱陆佰文”。桥长19米,宽4.4米,为过亭式单孔桥,由红砂岩石堆砌而成。桥上风雨凉亭尤有特色,由15根木柱斗拱支撑坡顶青瓦屋面,整体造型别致,建筑工艺独特,支撑架由木柱凿眼搭建,而木柱与桥面的结合部全靠自身重力平衡,无任何基础和榫接,全亭无一根铁钉,具有较高的古桥研究价值。桥两旁有木板坐凳,整日有村夫恭坐其上,谈天说地,悠闲自乐。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社港新安桥

泥南桥。位于浏阳市龙伏镇居委会,呈东西向横跨捞刀河,为旧时龙伏、平江至浏阳城的通衢大桥。据桥东碑文所记,该桥由傅姓祖先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初为七墩八搭72米长的木桥。清咸丰十年(),每搭桥改铺两块各尺余的青石桥。光绪二十四年(),洋春周岐阳先生义捐8块青石板,使桥面增至米余宽。后经、、年3次增修,将原桥墩加高17米,并于西端加5墩,使桥面延长至米,增宽至18米。历经多年的沧桑,古桥雄姿犹在。

龙伏泥南桥

石灵桥。位于宁乡、湘潭交界处的烧汤河,跨靳江河,属善山岭乡。《宁乡县志》载:初为清初的黄灿费千金修建。清咸丰八年(),徐石村、杨少渡墓捐重修。今存桥为5孔石拱桥,每孔净跨9.25米,全长55米,桥面宽6米,清光绪二十三年()由陶衡绪等倡募重修。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烧汤河石灵桥乔育平摄

《湖南文征》载重修石灵桥碑记

惠同桥。原名会龙桥,位于宁乡县沙田乡沙田村,跨沩水支流黄绢水上游,为三孔粗料石平桥,每孔跨5.8米,全长22米,原为木桥。清光绪二十五年()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桥,桥上建有长亭、长凳,可供行人休憩、喝茶,邑人岳衡作有《惠同桥碑记》。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沙田惠同桥

毛公桥,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谷石村,跨沩水之上,清末毛姓捐建,全桥用花岗石砌成。有四墩外加一圆拱,全长58米,桥面宽2.5米,墩长6米,呈菱形,出水面为尖角。圆拱高9米,桥面石梁距水面4米。圆拱、平梁合为一体,在桥梁史上甚为少见,一则便于洪水通过,二则利于通航。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巷子口毛公桥

长沙地区以外,也不乏捐建桥梁的义士。如衡山县白果市涓水大桥,其捐建者竟是一介寒儒刘贞燮;醴陵淥江大桥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年间续修22次,均为邑人认捐。

醴陵淥江大桥

义茶亭

旧时由于交通的阻塞,行旅十分艰难,人在旅途,常常是精疲力竭、唇焦口干,身处荒山野岭,旅人无不渴望路途中有一些可以阻风挡雨、喝茶解渴的休憩之所。因此,民风纯朴的湖南许多地方的社会贤达都把施茶作为一种慈举。在交通要道上建一些茶亭,或临时搭建一些凉棚,每逢炎热季节,内设茶缸,茶桶,煮茶水施舍,供过往旅人歇息解渴。“义茶亭”由此而生。据长沙档案馆馆藏旧志,将长沙及附近的一些义茶亭整理如下。

从其中,你会发现,义茶亭里文采飞扬,“方文山”们层出不穷。

长沙义茶亭。在南门外回龙山下,旧有地名“南二里牌”,是为出长沙南门驿道二里路程处,进城者、出城者都要在此憩息,其旁还有一座红龙庙,来庙拜神求雨的农民也在此歇脚。义茶亭的对联道出了建亭者的初衷,联曰:“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叶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上世纪中叶亭已不存,却留下“义茶亭”的街名。

望城茶亭,在今望城区茶亭镇,镇以亭名。茶亭镇位于望城区的东北角,原属铜官,东临汨罗,北接湘阴,南靠长沙,是三县交界之处,来往行旅频繁,故有清代当地乡官张子初捐建“歇凉茶亭”。今亭已不存,留下茶亭镇的地名和这副茶亭联,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众生不妨坐坐;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大家打个哈哈。”

安化奉义茶亭,在小淹乡石门潭。由龚怡发遵母陈护英遗命所建,取名“奉义”。陈护英“秉性坚贞,夙怀慈善”,28岁丧夫,抚龚怡发为嗣。见行人过此,欲饮无茶,欲歇无荫,且常有绿林啸聚,匪迹出没,临终嘱子:“暂不买田,先建茶亭。”怡发谨遵不渝,逾四载亭成,行人称便。至今亭房依旧,楹联尚存:“奉命岂敢忘,建小亭数椽,献予先慈偿夙愿;义心尽所表,烹清泉几盏,聊为过客洗尘劳。”

安化奉义茶亭

汨罗高华亭,在汨罗市高家坊镇高华村,鹅形山与夏家山之间的垭口处,是汨罗和湘阴县的分界点,地处古驿道上。旧为山脉两边人员翻越山脉时的歇脚点,亭石壁上刻有左宗棠曾祖父在此设凉茶惠路人的书契。整座古亭以花岗石砌成,东西走向,亭内有石凳供行人憩息。后经多次翻修,覆盖防雨瓦,亭东西两侧均为青石铺成的过山台阶小道。东西门柱分别镌刻楹联。其一:“满途扬正气;一亭尚古风。”其二:“高风传世久;华景惠人多。”

汨罗高华亭李艳群摄

宁乡惠同桥茶亭,在宁乡县沙田村,茶亭建在桥上。清光绪二十五年()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桥上建有青瓦木柱长亭,亭两侧护栏下原设有长凳,供行人休憩、喝茶、邑人岳衡作《惠同桥碑记》称:“有亭以憩行者,炎熇渴饮,开畅烦襟,惠也。”岳障东题惠同桥茶联:其一:“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圮来?”其二:“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絮;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茶瓯。”

宁乡惠同桥茶亭

宁乡司徒茶亭,在宁乡巷子口镇与安化县交接的司徒岭。《宁乡县志》载:“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立庙祀之。”此亭则伴庙而得名司徒古亭。清光绪十四年(),当地的龙飞舞、龙飞汉等人在司徒岭上新建一亭。该亭坐北朝南,亭后坡陡如壁,亭前悬崖如削。宽1.6米的宽的麻石古道穿亭依坡斜挂。茶亭分东西两部分,西边(安化地域)为立柱框架式凉亭,设有长木条凳供路人歇脚。东边靠近宁乡方向部分,设有伙房、客房、主人住房数间。茶亭由宁乡、安化两地派人长住,烧茶水义务供应过路行人,义务供应茶水的善举一直沿袭至新中国成立。旧有题茶亭联,流传甚广。其一:“野鸟啼风,絮语劝君姑且息;山花媚目,点头笑客不须忙。”其二:“四在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宁乡司徒茶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