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八章:要从故里在郑州新郑市的黄帝和蚩尤的大战说起,那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黄帝靠他发明的一个重要的东西才战胜了蚩尤,那就是指南车,指南车是最早的导航系统了,本次战争经验说明了明辨方向的重要性,这就和《三字经》这章主题有关系了。黄帝的故里在郑州新郑市,河南省的中部,属于郑州市,这里在历史上除了很多名人,比如韩非,张良,白居易,高拱......,但年龄最大的历史名人应该就是黄帝了,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里现在有国家的4A级风景区黄帝故里,这里的黄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这个指南车就是黄帝战胜蚩尤最重要的东西,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使中华民族走向大融合,下面我们先看一下《三字经》第八章的原文: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
(1)曰:称为、叫做。
(2)春:春季,四季之首。
(3)夏: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
(4)秋: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
(5)冬:冬季,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季。
(6)此:这;这个。
(7)时:季节。
(8)运:循一定轨迹周而复始的转动、前進。
(9)穷:终极、尽头、停止。
(10)南:方位名,南方。
(11)北:方位名,北方。
(12)西:方位名,西方。
(13)东:方位名,东方。
(14)方:方位、方向。
(15)应:对应、相应。
(16)乎:在。
(17)中:中央。
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
曰(yuē)春(chūn)夏(xià),曰(yuē)秋(qiū)冬(dōng),
此(cǐ)四(sì)时(shí),运(yùn)不(bù)穷(qióng)。
曰(yuē)南(nán)北(běi),曰(yuē)西(xī)东(dōng),
此(cǐ)四(sì)方(fāng),应(yìng)乎(hū)中(zhōng)。
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季各有特色(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并不断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循环不已,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这样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讲完三字经的这段原文,我就讲一下黄帝和指南车的故事:
在指南针未发明前,人类赶路,辨认方向全靠天上的太阳和星星。当时的古人,晚上通过观察北极星定方位,白天则利用日影来分辨方位。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项重要的发明。其中指南针的发明是最早的。两千多年前,当时的人们就知道把磁石制成“司南”,利用它来定南北方向,所以“司南”可说是指南针的前身。不过,同样可以辨认方向的指南车,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指南车大约在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族群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这时候,在东方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不仅十分强悍、凶猛,还对黄帝心怀怨恨,不愿服从黄帝。后来,蚩尤联合他的八十一个兄弟,和黄帝展开大战。为了对付这个拥有各式各样铜制武器的顽强敌手,黄帝苦思对策,终于发明了战斗的锐利武器──弓箭。又因为北方风沙大,时常刮起阵阵的大风沙,为了不使士兵们迷失方向,黄帝的部下,成功的制造了“指南车”。
黄帝战蚩尤两军在涿鹿交战,蚩尤的士兵虽然勇猛,但遇到黄帝的军队,却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退。这时战场上虽然没有刮起大风沙,可是却起了浓雾,白茫茫一片,两队人马,根本就分不清东西南北。而黄帝的“指南车”上放着一铁做的人,铁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靠着“指南车”指引方向,黄帝的军队能在大雾中辨明方向,将蚩尤打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涿鹿之战”。
最后希望郑州新郑市的朋友都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