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艺冶陶辉煌郑家窑

文/宋尚学

引子

郑家窑村位于蔚县西北部,距阳眷镇西北7.5公里,地处河北蔚县、阳原县、山西省广灵县交汇点,海拔米。辽应历年间(公元年–年)建村,因郑姓曾在此烧制陶瓷,故取名郑家窑。明清时期,归山西省蔚州广灵县阳眷镇管辖,乾隆二十二年蔚州与蔚县合并称蔚州,蔚州不再辖县,郑家窑村随广灵县划归山西大同府管辖,中华民国元年(年),该村随广灵县划归察哈尔省雁北地区管辖,解放后的1年2月,划归察南专区(鹿骨村)蔚广阳矿区办事处管辖,年11月随阳眷镇划归蔚县,现为阳眷镇的一个行政村,建村历史上千年。

据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邢窑传统制瓷技艺唯一传承人、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邢窑博物馆馆长张志忠先生,张家口市人大代表、文物考古专家、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先生,古建民俗专家、张家口古民居非遗传承人、蔚县博物馆项目部主任贾晓先生,河北美协会员、张家口市群文学会理事、县文化馆原馆长李新志先生,张家口古民居非遗传承人、“云川艺术公司”总经理马云川先生,蔚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仲钢先生,到郑家窑村实地考察调研,该村的陶瓷业发展史可追述到元代。并提出要积极筑巢引凤,求贤纳士,聘请郑家窑本土的在外艺人、企业老板回乡创业。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增强文化自信,在恢复一两处陶瓷窑,边烧制陶瓷工艺品,边积极申报蔚县陶瓷非遗保护文化项目,建一处陶瓷博物馆,修复部分古建筑,种植经济林,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振兴新思路。

我有幸参加了上述活动,并收集整理了一些有关郑家窑陶瓷业发展的资料形成文字,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姓氏繁杂话辉煌

魏宋丁薜乔,闫王霍贾曹。

杨李侯茹果,胡姚赵师高。

邓吕钮葛吴,郭梁康任姚。

郑白席奚吕,温田张章乔。

刘段还有姓,瓷艺千里漂。

这是蔚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仲钢先生阅读拙文后写的一首诗。说实在的,很早我就有了收集整理郑家窑村陶瓷业发展相关资料的想法。因为自从记事起,就听老人们常说:家里的“大瓮”来自郑家窑,家里的“腌菜缸”来自郑家窑,家里的“搋糕盆”来自郑家窑,家里的“麻油罐”来自郑家窑,家里的“大黑碗”来自郑家窑,家里的“火罐钵”“香炉钵”来自郑家窑,就连晚上用的“小灯盏”“夜壶”也来自郑家窑……几乎家里80%以上的陶瓷器用品都产自郑家窑;据说在过去,蔚州、山西、内蒙一带,酿酒、制酱作坊里盛酒用的、做酱用的大瓮和坛坛罐罐,也是郑家窑烧制的;所以,郑家窑在我心里一直就是个神秘向往的村庄。最近又了解到蔚县“政窑陶瓷馆”,将本土的传统工艺与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了更加精细的蔚县陶瓷器品,市场供不应求,这就更加激起我迫不及待地了解它的浓浓兴趣。

可是,当我真正走进郑家窑村的时候,给我的第一个惊奇,却是该村繁杂的姓氏。据不完全统计,村子里现在仍然有刘、王、闫、钮、郭等40多个姓氏。在一个横跨二省三县交汇点的偏远小山村,常住人口不足人(现在户籍人口户人),陶瓷业鼎盛时期,来此学艺的人们络绎不绝,有不少人在此安家落户,娶妻生子,还常常带动亲朋好友来此打工,高峰时姓氏之多上百个。可以肯定,这种情况,在蔚县境内是独一无二的,我想即便是全国范围之内也为数不多吧?难怪村里人自豪地说:“俺们郑家窑村就没有娶不起媳妇的人家,不管多么丑的男人,娶得都是俊媳妇。”原因何在?“人人都有手艺,家家不缺钱花。”可想而知,郑家窑村曾经是何等的人丁兴旺与辉煌。

黑泥湾的煤,金泉的水,郑家窑的“坩子”,是上苍赐给蔚县阳眷镇独有的天然资源。郑家窑村就有着丰富的“坩子”,其化学成分接近于“高岭土”;还有着易熔易凝的瓷釉资源和适宜烧制陶瓷器的煤炭资源。据说,该村陶瓷器的销售,主要依托四通八达的古商道,向东销往蔚州、保安、繁峙一带,向南销往灵丘、广昌一带,向北销往阳原、宣化、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带,向西销往浑源、大同、包头一带。

据乾隆十九年《广灵县志》乡里篇中记载,郑家窑属于静乐乡,祠庙篇中记载“老君堂”在郑家窑,物产篇中记载有陶瓷器、砂器。用“坩子泥”烧制陶瓷器是郑家窑人的绝活,从古至今,世代相传。生产的陶瓷器品种主要有:各式六样的、大小不一的陶瓷瓮、陶瓷坛、陶瓷盆、陶瓷罐、陶瓷钵、陶瓷碗、陶磁盘、陶瓷灯盏、陶瓷夜壶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在没有普及塑料管之前,烧制的各种型号陶瓷管(俗称大瓮管子),在全县乃至周边县区兴修水利、疏通渠道等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由于陶瓷器造型美观大方,经济实惠实用,结实耐用持年代,倍受各地老百姓的喜爱,成了远近闻名的陶瓷之都。从发现元代窑址幸存下来的残渣碎片分析判断,可以肯定地说,到了元代,郑家窑烧制的陶瓷器已相当成熟且水准较高。据说,内蒙西乌旗、山西广灵、大同、张家口一带后起的陶瓷业作坊,都有郑家窑村走出去的陶瓷艺人们的影子,发展好的便人随艺走留在了当地。

据蔚县“政窑陶瓷馆”的张占峰先生介绍,他于年12月24日随蔚县考察团到韩国考察时,在“韩国蔚州瓮器博物馆”惊喜地发现,该馆陈列的主要产品除“瓮器”而外,还有“瓮棺”,大小形状均与郑家窑的相同。这一信息,勾撩着我的思绪,“韩国蔚州瓮器”与郑家窑人是否有关?暂且找不到理论根据。但是,蔚县早在五代时已属“燕云十六州”称“蔚州”,这是不辩的史实;而郑家窑的陶瓷器也以“瓮器”名传遐迩,过去老百姓用“瓮棺”(大瓮)埋葬,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俗话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太薄,就是皮裤没毛。”我想,既然能够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异国他乡,看到相同的名字“蔚州”!瓷器产品均叫“瓮”!就连使用“瓮棺”的丧葬习俗都相同!应该有说不清的渊源。

祥龙吉地建村庄

万物出世有根苗,祥龙托起郑家窑,

十八家堡十八姓,选址建村真奇妙。

如果说,郑家窑村的繁杂姓氏给了我足够的惊喜。而那古朴独特的、错落有致的村庄建筑和那历经沧桑的古寺庙群,更加勾起我的无限遐思。通常情况下,山里人的住房都建在能够挡风避雨的山弯处,一层一层盘旋而上。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郑家窑村,却建在了海拔多米的最高山梁上,村庄走势下北上南(由于北边最高祥龙昂首,南边最低祥龙摆尾,从村北到村南,村民俗称“下北上南”),站在村口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盘旋于此。

据说,富足起来的郑家窑人很会讲究。为了保佑全村人吉祥安康,在村里村外建了很多的寺庙,目的是请各路神仙护佑村庄。村里建有玉皇阁、财神庙、老爷庙(关帝庙)、龙王庙、大寺(释迦寺)、奶奶庙、真武庙、五道庙、小宏庙(关帝庙)、过街乐楼(两半戏台)、马神庙等。村北在金代天会八年兴建了密宗黄教“龙门寺”,村西南于明万历年间兴建了明宗教“清源寺”(俗称清源洞),在陶瓷业发展鼎盛时期,赶庙会的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做陶瓷买卖的人山人海。逢年过节的时候,整个村子鼓乐优美,好戏连台,一唱就是个年对年,天天有戏看;这又是何等的鼎盛与繁荣。

堡始建在龙头上,吞云吐雾化成祥,

建窑烧瓷千家业,赢得富贾万户商。

传说,郑家窑村是一条火龙祥地。古老的18家堡就建在龙头上,在村子的最北边。堡内一条正街,东西两侧是居民住宅,因为这里地势最高,四周夯有厚厚的堡墙,其建筑轮廓与堡墙的残垣断壁,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据说,18家堡每户1亩地,共占18亩地,分别居住着不同姓氏的18户人家。堡后沟壑纵横,深不可测,东北方向,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硕大麻荒坑遗址,传说是龙饮天水的坑塘,过去不仅可以供应全村大小牲畜的饮水,还方便遇到火灾时就近取水。古堡的东边建有龙王庙,供龙王爷休息,殿内墙壁上的壁画至今栩栩如生。古堡的西边建有大寺,大寺院内从西至东,依次建有玉皇阁、奶奶庙、大殿和马王庙。据碑记记载,玉皇阁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近年的历史,供奉的是万神之主玉皇大帝,为的是让村里多出文人、高官,于每年的正月十九,请道士诵经三天,请戏班子唱戏庆贺。据说村里还真得出了不少志仕,最有名的是贾家,一连出了两个武举人。奶奶庙里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妹妹碧霄、雲霄和琼霄,传说,庙的奶奶很灵验,要小(男)拴小,要女拴女,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赶庙会时,三里五乡的善男信女,都要来庙里祭祀膜拜,许愿还愿,香火旺盛。大寺的正殿里供奉着福星、老君和释迦牟尼;马神庙里供奉马王爷。据说,大殿内塑像下面的台基,里面全是用瓷缸横列垒砌,外面用砖包砌。大殿的对面建有乐楼,乐楼南墙的正上方中间,镶嵌着郑家窑人烧制的麒麟砖雕,惟妙惟肖,无比精美;麒麟左右两边镶嵌着圆形的古铜钱,寓意招财进宝。每逢夜晚戏开场,灯光透过圆孔折射,两个圆形古铜钱,就好似龙的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优美动听的鼓乐唱腔在远山回荡,为村子里增添了不少灵气,引来众多的人气。年4月国家扶贫投资24万元,镇政府投资5.5万元,村委会出资土地、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在大寺院内扩建了学校,当年7月完工,院内现存古迹只有玉皇阁和乐楼。大寺外西边建有碾坊,供村民们碾米磨面。后来,随着来村里的人不断增多,便沿着18家堡向南发展,在龙脊上建作坊、建窑、建市、建住房。

后辈繁息龙脉上,由北向南建作坊,

中周一街千百户,四里长路买卖忙。

从大寺出来,向南走是石头街(十字街),据说过去这条街全部用青石铺砌,街道的东西两侧是居民住宅,是郑家窑村最繁华的地方。过去,道西隶属山西省广灵县管辖,道东隶属河北省阳原县管辖,郑家窑陶瓷业鼎盛时期,来此做“陶瓷瓮”买卖的人很多。传说,看到广灵县的税收人员来收税,人们就赶快挪到道东;遇到阳原县的税收人员来收税,人们就迅速挪到道西;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了两不管地带,正好为促进郑家窑村的自由贸易提供了便利。

街道口从西至东依次建有五道庙(俗称五大庙)、财神庙和观音殿。五道庙里供奉五殿阎君(俗称五大爷)、狼神和虎神;财神庙里供奉财神爷赵公明;观音殿里供奉观音菩萨。沿着石头街向南行,路西的泉子沟和西沟,路东的二梁和东沟为龙爪,这里地势较低,十字街路西建有一个大水道,全村的积水,可以顺着水道流出,经泉子沟和洗马沟汇入桑干河。泉子沟的泉水清凉甘甜,是酿酒的优质水源,过去供全村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过了大水道,南行不远处,就进入路西的环村路,北面是沟壑纵横的泉子沟,十字街后泉子沟上面建有王家牌楼(俗称王家楼子);王家楼子的南面建有真武庙(俗称真王庙),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庙对面建有乐楼。再往南走,路东建有老爷庙,供奉关公关帝爷;老爷庙对面建有乐楼。真武庙对面的乐楼与老爷庙对面的乐楼,大小相同,建筑风格一致,俗称两半乐楼或过街乐楼,平时各过各的圣诞,各唱各的戏庆贺,有时也相互祝贺,两个戏班子同时唱戏(俗称对台戏);逢年过节赶庙会的时候,就要组织唱大戏或红火戏,由于演出阵容大,登台演员多,这时候在两个戏台中间搭上木板,形成一个大戏台,戏台上面吹拉弹唱说古道今,戏台下面车水马龙行走自如。

过街乐楼的正面是一个砖砌的圆碹门,碹门之上面镶嵌着一块雕刻着“正嘉尧”三个大字的石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大字“嘉尧”,下款记载“咸丰十年立”;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另一个“正”字和上款记载的内容,不能完整地了解碹门的建筑或重修年代。关于“正嘉尧”的来历:

有人说:郑家窑村的原名叫“老君观”,后来改为“正嘉尧”,又因郑姓人氏在这里建窑烧陶瓷,技术精湛,陶瓷品精美,生意兴隆,故改称为“郑家窑”。

有人说:嘉庆年间皇上巡游到此,看到这里陶瓷业兴盛,百姓安居乐业,高兴之余,欣然提笔写下“正嘉尧”三个大字,村民为了感谢皇恩浩荡,便请匠人刻制石匾,将石匾镶嵌在圆碹门上光宗耀祖。

也有人说:“正”就是“正宗”,“嘉”就是“美好”,“尧”就是“尧”的封地“陶寺乡”(“尧”是我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十三岁封于陶,即山西襄汾县陶寺乡),“正嘉尧”本意是“正宗美好陶寺乡”等等。

石头街的尽头是龙尾,也是进村的入口,现在的村委会驻地。村口路东建有小宏庙,供奉的是武财神关公,寓意老爷把门,全村康宁,为了区分与村内石头街的老爷庙,所以叫小宏庙。过去的老爷庙或关帝庙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因关公是个红脸,有的地方将老爷庙叫做红庙,又说关公宽宏大量非常讲义气,所以也有将红庙叫做宏庙的,大一点的叫“大宏庙”,小一点的叫“小宏庙”,建筑年代久远一点的叫“古宏庙”。

从小宏庙往西南步行5华里,便是清源寺(俗称清源洞)。据说,清源洞的寺庙群占地总面积86平方公里,每年农历三月十七举行大型庙会,声势浩大,热闹非凡,前来赶庙会的、摆摊卖山货的、说书唱戏的、打把势卖艺的、借机挑选各种陶瓷器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峪里一条深沟横贯东西,沟中一座石桥下小溪潺潺流过,将庙宇自然分成南北两面,南面“凤凰山”,北靠“弥勒黄岸山”。凤凰山上绿树成林,鸟语花香,保持着优良的原始植被。泰山娘娘庙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弥勒黄岸山上是历史悠久的古寺院建筑群。西面的寺庙殿宇20多间房,有玉皇殿、观音殿、弥勒殿、关公殿等,建筑错落有致,佛音缭绕,浑然一体。东面的“蓬莱境”呈古四合院型,最具有特色的建筑是正殿,面阔五间,呈窑洞式屋脊,外观宏大,内显静穆,各种塑像,精工细雕,惟妙惟肖,实属罕见。传说,明万历年间,皇上巡游至此,也流连忘返。真是:

九流三教儒释道,千年古村百座庙。

各方神圣来护佑,富贾一方正嘉尧。

技艺精湛瓷幽香

郑窑瓷白肇辽金,宋明釉黑陶上行,

千年传承酵泥功,雏型细火全在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家窑村虽然地处偏远的山区,但是这里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难得的、制作陶瓷器的天然资源。化学成分接近于“高岭土”的“坩子泥”,耐火性特别强,能够经得住摄氏度的高温烧制80多个小时,再加上丰富的易熔易凝的瓷釉和适合烧制陶瓷的煤炭资源,给勤劳朴实的郑家窑人,发展烧制陶瓷器提供了便利。

留心观察,不难发现,郑家窑村的民宅旁边,一般建有自产自销的手工业作坊,作坊旁边依沟而建“陶瓷窑”,俗称“窑尖”,窑前设市,自然形成方便居住、生产烧制与产品销售为一条龙的生产生活布局。

“窑尖”星罗棋布,村子里随处可见,现在能够明显看到的陶瓷窑,大大小小29个。古陶瓷窑底部呈圆体,顶部为圆锥形;窑口迎沟,地势较低,有利于通风;窑口前是一块地势平坦的宽大场地,方便装窑,添加燃料;窑口背后,地势较高,建有两个粗大的烟筒,有利于抽焰,加快燃料循环。早先年是“直焰窑”烧制陶瓷,窑内三分之二的面积用于放置待烧制的器皿,三分之一的面积用于放置燃料。惊奇的是炉底用木头制作,为了防止其燃烧,在木头上面置放一米多厚的耐火石头隔热;木头上面部分叫上哨,放置燃料;下面部分叫下哨,用于出灰、通风、捅火;窑坑后边分布着四个抽风的烟道口,经烟筒岀烟和火苗;根据窑体的大小和烧制器皿的多少,分为大窑和小窑。由于“直焰窑”过于浪费燃料,费力费工,为了减少烧制成本,后来改进成了“倒焰窑”烧制,一直延续至今。

“学捏泥,苦来会,冷房潮地泥挨背。”只有亲眼目睹或者亲身体验后,才能真正了解陶瓷艺人们艰辛与苦难,从原料粉碎,到陶瓷器成品出窑,除了要求技术过硬外,拼的就是一把子受头,全是苦力活。

精心挑选原料。如果没有老到丰富的实践经验,确实很难做得到。挑选原料拼得是眼力、指力和舌尖上的功夫,所谓眼力,就是要有独到的观察能力,能够准确地识别原料的优良;之后通过用手指抠捏确定土质强硬度,确定粉碎前需要氧化与储存的时间;然后用舌尖品尝土质的成分与性能,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原料适合制作陶瓷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坩子”至少需要储存2年以上,进行充足氧化后再用最为适宜。

酵制陶瓷泥料。将充足氧化后的“坩子”,进行粉碎过筛、闷泥陈腐、脚踩手揉,酵制成制作陶瓷器的泥料。首先用石碾或粉碎机将“坩子”进行粉碎,根据制作陶瓷器形状的大小与用途,决定使用什么样的筛子,较大的器皿过粗筛子,小巧玲珑型的器皿过细筛子。其次将坩子粉用适量的泉水搅拌酵泥进行闷腐,闷腐好之后,反复用双脚踩两遍,再用双手揉,使其达到韧而不折,柔而不粘,便于在捏制各种陶瓷器品时,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精心制作坯体。郑家窑的陶瓷器大体可分为圆器皿与琢器皿两类,圆器皿最初为手工捏制,后来发展为轮制,一人转轮,一人制坯,一人供料,三人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在轮轴高速转动下,一滩软乎乎的陶瓷器泥土,便会在技艺娴熟的匠人们手里,揑制成各式六样的陶瓷器品。用纯手工捏制,采取提拉的方法拔胎,使陶瓷器皿成型,较大的器皿一般为2-3段,特大的为4段,采用镶、粘、接的方法制作成型,然后用手拍打不规整的镶嵌部位,使其严密合缝,浑然一体。琢器皿是针对非圆器皿而言的,它的制作完全用手工捏塑,或采用模具制作成型。在陶瓷器坯半干的时候,要采取用手依次捺印、用刀划花、剔花、贴花等娴熟技法进行装饰,常见的纹饰有S纹、※纹、#纹、∝纹、∞纹、∽纹、≈纹、纹、纹等,主要目的是在陶瓷器坯半干的时候,通过用手拍打或用其它工具加力、压印、研磨,使陶瓷器皿的密度增高,烧制成成品后,在陶瓷器品表面出现更加光亮的颜色,与陶瓷器品本身的黑瓷釉形成鲜明对比。虽然风格粗放,纹饰简单,但釉色晶莹,美观大方。尽管制作陶瓷器皿的工具只有轮胎和旋刀,却能制作出好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娴熟的陶瓷匠人,一般情况下每天每组可捏制10个大瓮或多个瓷盆。

适时晾晒瀹釉。陶瓷器皿成型后,关键一环就是借助阳光进行晾晒,据说晾晒的时间不等,每年从立夏到立冬大约可生产6个月,日光晾晒好之后,通过蘸、浇、刷、喷等手法给瓷器皿坯进行里外瀹釉。

科学装窑烧制。装窑最讲究科学合理性,瀹釉后的半成品直接入窑,从大到小叠层装窑,大小套装,上下叠装,中间支衬各种窑具,以防粘连或倒塌;小型器具需要装入匣钵,防止窑火直接烧烤,使胎质发红;通常情况下,每窑装8行或10行,底部1行10个缸,摆放的缸盆之高,象柱子一样,一个窑可以装套。装好窑后进行烧制,烧制过程中,先是用小火,慢慢转入大火,持续烧制5-6天时间,期间训火、放火开窑至关重要;烧的过火容易炸窑前功尽弃,烧的欠火产品质量大打折扣难以出售。

严把质量关。陶瓷器品烧制成功,先冷却8-10天,这期间,主要任务就是对烧制好的成品进行精挑细选,把成品质量不过关的坛坛罐罐筛选出来,大一点的盖房时在里面放上土用来砌墙,既防潮不容易腐蚀,又保温厚实,冬暖夏凉;破碎的陶瓷片盖在院墙上面,可以隔雨,有效防止墙体淋湿;小一点的瑕疵陶瓷盆里装上土,放在院墙上面种植五颜六色的花朵,形成郑家窑村别有风趣的亮丽景观,所以有了“郑家窑,好地方,坛坛罐罐盖正房”的民谣广为流传。

德艺双磬美名扬

郑家窑属于“民窑”,到了辽代应历年间达到鼎盛,所生产的陶瓷器品主要是民用,制作成本较低,风格健美朴实,釉质均匀光泽,雅俗兼备实用,属于典型的民间工艺陶瓷器。小的钵钵罐罐不足克,大的储酒坛可容酒斤,一个容粮五斗的大瓮,瓮壁仅有6毫米厚,重量不足60斤,轻薄坚固,质地优良。由于郑家窑的陶瓷器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大件小品俱佳,大的硕大结实,美观耐用;小的精巧细致,玲珑可爱。用来腌菜不变质、不变色、脆嫩鲜美,用来圈酒不浑浊、不挥发、味美甘醇,用来盛粮不生虫、不发霉、储存经久,当作夜壶用之舒适,不漏尿、难腐蚀,所以各地老百姓喜爱有加,在山西、内蒙、张家口地区和北京延庆一带享有盛名,最远到过内蒙古二连。据说,郑家窑的陶瓷器走的越远音越好听。何也?常言“说话听声,买缸听音。”一口不破、不漏、口圆、帮薄、釉匀的水缸,用手轻轻一敲就能发出优美的堂音,而且响声悠长;否则敲出来的声音是发闷的,没有回音。长途贩运陶瓷瓮的行家里手们,对声音掌握的很准,选得都是精品,生怕漏水,所以,就有了瓮走的越远声音越好听的说法。

龙尾始起五里坪,三里沟壑寂鬼声,

三里坡根曲弯道,行走路上细留神。

郑家窑的架打不得,在蔚县境内妇孺皆知。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郑家窑的陶瓷器出了名,郑家窑人有钱也出了名,贩运路上常常遇到土匪和打劫杠子。由于山路崎岖险要,交通不便,每次出行都要经过“七里坡”“三里沟”“五里坪”“北口窑”这些险要地方;再加上过去的运输工具比较简陋拙笨,条件好一点的,用驴车拉着去卖;次一点的,用驴驮着去卖;再次一点的,用推车子推着去卖;行走路上遇到劫匪是常有的事。为了减少出行人的恐惧心理,村民们自发地将5华里的“沟”改为“三里沟”,将3华里的“坪”改为“五里坪”,一直延续至今。后来,为了防身自卫,人们便自发地到寺庙里与武僧学练武功。据说,村子里的大多数人会少林小洪拳,高家出过1个武举人,贾家出过2个武举人。传说,有一次几个外出卖瓮的人遇到一伙土匪,有几个盗匪想趁机拉走驴驮的陶瓷器,结果让毛驴三弹子就踢的嗷嗷乱叫,灰溜溜地逃之夭夭了,逃跑的劫匪心存余孽,逢人便说:“郑家窑的架打不的,男女老少都会两下子武功,就连毛驴也能弹三蹄子。”

别看郑家窑人会武功,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欺软怕硬,豪夺强取的事情。相传,早先年,村里有一个艺人,不仅人长的魁梧,而且武功挺好。有一天,他推着小车去卖瓮,走在半路上,由于山路陡峭,一不小心,连车带瓮翻到了深沟里。回家的路上,他身无分文,怎么办呢?他一不偷二不抢,而是发现那的土好水好,就捏几个狗头哨沿途吹着卖,卖完了再捏几个卖,就这样,他一路走,一路捏,一路卖,不仅顺顺当当地回了家,还买了一套驴马车满载而归。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乎,越传越神奇,一直传出了“天下十三省,精明不过蔚州人,捏个狗头哨,也能换金银”的佳话。

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多,制作陶瓷的传承艺人更多。蔚县南张庄村的“政窑陶瓷馆”,是全县的非遗加扶贫就业工坊,进入生产旺季,工人可达50-60人。有市级传承人2名(刘兴旺,男,年出生;白惠文,男,年出生),有县级传承人4名(张俊峰,男,年出生;邓泉水,男,年出生;张占峰,男,年出生;刘建伟,男,年出生)。村委会会计宋喜元,男,年出生,是位陶瓷世代传人,他和弟弟宋喜宝与父亲宋乐财学艺,父亲与爷爷宋继承学艺,爷爷与太爷爷宋礼学艺,再往上推,他也记不清楚了。老先生十分憨厚朴实,讲述严谨认真,不仅做过陶瓷生意,而且当过老师。据他回忆,听老人们说,过去村子里70%的家庭都有会做陶瓷品的艺人,现在会做陶瓷的艺人,年龄小一点的50多岁,大一点的80多岁。他能够说出名匠的陶瓷艺人就有多名。如:

1.刘大风(死亡)→传给三儿子刘学河(死亡)→传给侄儿刘昌华(现今70岁)、徒弟闫胜(死亡),刘昌华→传给侄儿刘兴明(死亡)。

2.刘存枝(死亡)→传给儿子刘祥(死亡),刘祥→传给儿子刘广玉(现今92岁)、刘广金(现今89岁)、徒弟高进喜,刘广玉→传给儿子刘杰、刘娥、徒弟苏玉印(阳原县人死亡),刘广金→传给儿子刘栋,高进喜→传给儿子高绪。

3.刘学宽(死亡)→传给儿子刘义华→传给儿子刘刘兴旺(现今58岁)、徒弟郭楠(现今58岁)。

4.刘学贞(死亡)→传给儿子刘全华(现今58岁)。

5.刘学思(死亡)→传给儿子刘继华(死亡)。

6.温志合→传给女婿何朋(死亡)。

7.温万前(死亡)→传给儿子温典(死亡)。

8.温万宝(死亡)→传给儿子温祥(死亡)。

9.温谭(死亡)→传给儿子温志有(死亡)、刘进(现今83岁)、儿子温志金(现今73岁),刘进→传给儿子刘喜红(现今58岁),温志金→传给儿子温峰(现今48岁)。

10.温节(死亡)→传给儿子温志春(死亡),温志春→传给儿子温窑、温亮,温窑→传给儿子马玉库(现今48岁)、徒弟郭亮(死亡)、温玉喜(现今61岁)、刘贵才(现今68岁)、李成祥(现今59岁)、朱海(现今55岁)、杨军(现今61岁)、杨有(现今72岁)、邓永功(现今60岁)、张旺(阳原县人现今72岁)、女婿邓永全(现今66岁),温亮→传给儿子温锦明(现今48岁)、徒弟刘金发(现今70岁)。

11.闫兴桃(死亡)→传给儿子闫有天(现今68岁)、闫有关(现今63岁)。

12.闫德金(死亡)→传给儿子闫兴礼(死亡)、闫兴义、闫三子、闫兴茂,闫兴礼→传给儿子闫有才(现今58岁)。

13.闫志德(死亡)→传给儿子闫兴昌(现今58岁)、女婿朱薛才(现今62岁)、徒弟姚计(死亡)。

14.闫宽(死亡)→传给儿子闫志江(死亡),闫志江→传给儿子闫忠(现今60岁)、闫玉(现今54岁)。

15.闫亮(死亡)→传给儿子闫治海(死亡)、闫治广(现今81岁),闫治广→传给儿子闫护(现今58岁)。

16.霍中厚(死亡)→传给儿子霍聪(死亡)、霍灵(死亡)、霍敏(死亡)、徒弟温川(死亡),霍聪→传给儿子霍志胜(现今68岁)、霍志掌(现今65岁),霍灵→传给儿子霍志强(现今70岁),霍敏→传给儿子霍志恒(现今60岁),温川→传给女婿何有贞(现今82岁),何有贞→传给儿子何具(现今62岁)、何水(现今58岁)、徒弟段海(现今58岁)。

17.霍月(死亡)→传给儿子霍志祥(死亡),霍志祥→传给儿子霍存德(现今59岁)。

18.何宽(死亡)→传给儿子何有奉(死亡)。

19.何顺(死亡)→传给儿子何有道(死亡)、何有道(死亡),何有道→传给儿子何富(现今63岁),何有德→传给儿子何福(现今63岁)、梁有才、何江(现今54岁)、何军(现今50岁)、女婿闫有胜(死亡)。

20.张善述(死亡)→传给儿子张跃(死亡)。

21.张善继(死亡)→传给孙子张英武(死亡),张英武→传给儿子张泰(现今58岁)。

22.张善正(死亡)→传给儿子张强(死亡),张强→传给儿子张英宏(现今65岁)。

23.邓喜福(死亡)→传给儿子邓义(现今69岁)、邓存(现今63岁)、徒弟闫有志(现今76岁)、闫云虎(现今66岁),闫有志→传给儿子闫云富(现今56岁).

24.邓润→传给儿子邓怀福(现今70岁)。

25.钮承宗(死亡)→传给儿子钮明礼(现今90岁),钮明礼→传给儿子钮进毅(现今58岁)。

26.钮明宇(死亡)→传给儿子钮进富(死亡)。

27.宋礼(死亡)→传给儿子宋继昌,号昌奉(死亡),宋继昌→传给儿子宋乐财(),宋乐财→传给儿子宋喜元(现今65岁)、宋喜宝(现今50岁)。

28.郭旺(死亡)→传给儿子郭润河(现今67岁)。

29.段成(死亡)→传给儿子段文军(现今58岁)。

30.朱贵(死亡)→传给儿子朱文礼(死亡)、朱文义(死亡),朱文义→传给儿子朱全(现今61岁)。

31.高玉茂(死亡)→传给儿子高奎(死亡)、高亮(死亡),高奎→传给儿子高德成(死亡),高亮→传给儿子高德成(死亡)、高德启(现今61岁)。在解放前,高玉茂家大业大,家中有三套骡子的大马车,在阳原县揣骨疃、山西大同设有固定的营销点,从村里买上瓮、盆等陶瓷品运到揣骨疃村,再拉到大同销往各地。

此外,刘昊、刘广前、刘广应、张文兵、闫觉、朱明、朱成、王全志等人,均会制作陶瓷品,但无传承人。

当将要结束对郑家窑陶瓷文化的挖掘,资料整理,民间釆访时,我们总感觉与交卷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为千年的厚重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包罗万像,面面俱到,就权当抛砖引玉,更有待方家志士延续完善。再者残苦的生活现实,滚滚的历史长河,不知淹没了多少个昔日的辉煌。郑家窑陶瓷器的辉煌时期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陶瓷品自然被现代的铜、铁、铝、塑料等器皿所替代,更“要命”的是自来水的入户,使水缸彻底退出家庭生活;粮食超市的出现,生活观念的转变,使存放粮食的大瓮、腌菜瓮等,也相继退出家庭生活。窑停了,匠人们改行了,年轻人外出谋生啦,留给村里的一堆堆大缸,一片片废窑,一座座无人祭祀的庙宇,心里不由阵阵的凄凉。然而,我又深信困难是暂时的,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创新发展,郑家窑的陶瓷业还会迎来再次辉煌。

尾声

是啊,郑家窑的传统陶瓷器已被时代替代和淘汰,但留给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永存的,上苍留给当地独特的坩子土、瓷釉、煤炭和泉水资源是永恒的,只要按照镇党委政府发展新思路,坚定不移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边烧制陶瓷工艺品,边积极申报蔚县陶瓷非遗文化项目,种植经济林,发展旅游业等,相信阳眷镇及郑家窑村的再次辉煌,将为时不远。

附章

蔚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仲钢先生是蔚县粮食局的退休干部,博学多才,爱好诗文。共同的爱好,使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文友,经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