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下午,作为由上海观赏石协会主办的首届“名人名石”暨“四大名石”邀请展的文化活动——“祥龙石的千古之谜”石种问题研讨会,在上海市大宁灵石公园湖畔的大宁会议中心举办。
本次研讨会是由上海观赏石协会主办,栖云文化承办,以及海上石语、文人空间、一画、宝藏、中华奇石协办。
研讨会的主题为“祥龙石千古之谜-石种问题研讨会”,主要围绕“祥龙石是什么石种?”进行大讨论。《祥龙石图》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书画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描绘一方造型奇特、玲珑剔透、宛如祥龙的观赏石,但却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能够确定它是什么石种。本次研讨会向石界一线石商、石友、石农征集方案和依据,从实践经验出发,结合石种特征来寻找答案。
此次参与研讨的各石种方家,分别为太湖石、黟县青石、英德石与灵璧石进行“契合”祥龙石的论证。
此次讨论会历经3个多月的酝酿和筹备,从话题组织、现场讨论紧锣密鼓地调动情绪。以讨论与辩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先由太湖石、黟县青、英德石与灵璧石四方观点代表上台陈述,以证据材料的展示与演示为主,口述介绍为辅的形式来证明己方观点。
太湖石三位发言代表
黟县青石发言代表
英德石发言代表
灵璧石发言代表
最后,研讨会进入自由提问和发言阶段,每位观点提出者,都将接受台下听众的提问,并需要作出回答。同时,作为本次“授课”的“老师”,观点提出者同样可以向台下的听众发问,并点名回答。这样的形式让各位石友纷纷按耐不住,一时间新论迭出,也为各派观点了赋予新的内涵,产生了新的解读。
与以往的论坛相比,此次大讨论有新意、有突破、内涵广、参与度高。各路赏石文化爱好者汇聚一起共同讨论“祥龙石”,各自用理论,用证据,用经验,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进行辩论,从“小而务实”的话题着手,用学术报告的形式来阐述观点,对于大多数参会人员是新鲜事,其最重要的并不是“结论”,而是“讨论本身”,这既是“实践指导理论”的一次尝试,也是一个开始,相信,关于这个话题不会就此为止,这种务实科学的研讨形式也会越来越受欢迎。
这样的研讨形式也为“实践派”提供了表达的机会,让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产地石友,为大家展现这古典赏石四个主要产地罕为人知的细节和他们多年的经历和经验,这正是本次讨论的另一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讨论现场,可谓是精彩纷呈。在活动前期,原本参与此次“辩论”的主要是太湖石、英石和灵璧石的拥趸,但出乎意料是突然蹿出一匹黑马——黟县青石,安徽黄山停云馆主汪洋提出:祥龙石作为一种很地方特色的石种,其“人工凿痕”应该是祥龙石的真实写照,灵璧石和太湖石都不具备。
紧接着,汪洋从多个角度,论证了祥龙石与特色鲜明的黟县青特征相符,证据环环相扣,并用图片资料逐一比对,铺排出论证的科学严谨。首先他从祥龙石的历史背景分析,解读了北宋花石纲和方腊起义,论证了祥龙石的场地极有可能是古徽州。详细介绍了徽州黟县青假山石的石头肌理,结合了历史文献和祥龙石的表面特征,同时祥龙石是一种小众、奇特的石种,与徽州黟县青作为很地方特色的石种相吻合,一系列分析表明:祥龙石就是徽州的黟县青园林赏石。
令人惊喜的是,很小众的黟县青在汪洋充满情怀和严谨的论证下,也收获了一大批石友的肯定与欢呼,他提出的观点不仅新颖,也大大拓宽了人们对黟县青的认知。
当天下午,经过三个小时的“百家争鸣”和“唇枪舌战”,祥龙石千古之谜-石种问题研讨会在热切的氛围中落下帷幕,虽然最终没有得出结论,但就像本次活动的召集人、著名学者丁文父所言:“祥龙石根本不存在实物,有没有结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磨炼了你的思维,丰富了你的见识······”碰撞思想,求同存异,实为最大收获。
(文/摄实习编辑刘一苇)
《宝藏》杂志国家级赏石艺术传播平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展陈于南方航空公司全国机场贵宾室收录入国家核心文化期刊数字网络、中国知网、超星网、博看网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