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大丰市民杨洪日在老家小海镇一户康姓老人家中,发现了一块清代技勇石。经过现场测量,这块石头长33厘米,宽28厘米,高78厘米,“技勇石是清代考武举人时用的实物,也有人当作私家练武用的器具。我以前只在北京的一家博物馆看到过,在盐城还没见过。”他说。
记者看到,这块技勇石四面都留有提手,完全可以把整只手伸进去,但要想搬起来离开地面,则非常费力,一般人没这力气。“我查了一些史料,古人练武时,要把手伸进去,使技勇石离地,还要搬出一些花样来,考武秀才一般要搬动斤的技勇石,考武举人就要搬动斤以上的了。这块技勇石,我们昨天用铲车铲到磅秤上一称,有斤。”杨洪日平时喜欢研究地方史料,对文物收藏尤其感兴趣,他说,这几天自己翻阅了大量资料,“就想弄明白,这块技勇石到底是怎么个用途”。
发现这块石头时,它正被小海镇的康姓老人当作自家的一张石桌用。杨先生说,“发现时,这块石头被当成一个小桌子用,上面铺了一块木板,康家人也没太在意,说太重,不想挪了,是家里祖传下来的。”
“我在百度上搜索到,这也叫‘石墩子’,过去考武举人或武进士时,考生要将石墩提到胸口,然后再将石墩底部左右各翻一次,叫做‘献印’,就像左右翻看印章似的,但动作只有一次完成才能算作合格。据说,经常有考生石墩落地,把脚背砸烂。”杨先生说。
如今,这块斤的技勇石通过铲车,被运放到了杨先生家中。“太喜欢这块石头了,他不是普通的青石,而是安徽灵璧县的灵璧石,材质很特殊”。他说,早就知道老家小海镇以前是盐商聚集地,“康袁朱夏”是当地四大盐商旺族。而记者了解到,据小海当地史料记载,小海在清中期确实出现过武举人,就姓康。
昨天,记者把杨先生拍摄的大量照片发给海盐博物馆开放部主任夏春晖,请她帮忙鉴别,并咨询相关情况。她仔细看完照片后告诉记者,这的确是清道光或乾隆年间的一块技勇石,因为它的一面印有“戌申科”三个字,“戌申”是清朝的一个年号。而另一面印有的“修德堂”三个字,应该可以判定是一户人家的堂号。她说,“清朝考武秀才,一般是斤的技勇石,而这块斤的技勇石,的确很罕见。在盐城,我还没有看到过。”
“盐商本就尚武,这块技勇石的发现,也证明了盐城与海盐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春晖说。
盐城晚报记者 李倩
本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