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七妹,曾供职于《北京青年》,现居住瑞典。
心藏灵石默敬自然
每年七、八月份,大部分瑞典人都会一路东行,在哥特兰岛上停留一两周,悠然享受属于鲜花与阳光的美好季节。哥特兰岛附着于瑞典东海岸,是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一座岛屿。在怪石矗立的海岸线上,散落着无数亿万年前的珊瑚、贝壳、海螺化石。
无论旭日初升还是斜阳余晖,总能见到不少大人、孩子低着头边走边寻。海风迅疾清冽,气温并不炙热,但是海滩寻宝却一直吸引着游人——搜寻到大自然馈赠的惊喜,即便只是一枚小小的菊石也令人兴奋。
亿万年的地球变化,跨越时空的鬼斧神工,孕育出一颗颗带有远古生命讯息的石头,正是莫名的缘分让我们和它们相遇,能够捡拾、把玩、欣赏、猜想、收藏。
瑞典地处北欧,国土森林面积大,自然地貌除了东西有海岸线之外,变化寥寥。观赏石以矿石、动植物标本为主,很少有人收藏天然奇石,也不存在炒石、赌石的社会现象。
对于很多瑞典人来说,捡石,赏石,藏石,是纯粹的个人爱好,他们也喜欢对石头进行再次加工创作,比如做成装饰画或者工艺品欣赏。
这种业余爱好,就像秋天去森林里采摘蘑菇和浆果一样自然。石头本来就是来自老天的礼物,享之无愧,取之有度,丝毫没有功利心,更不会为了获利而去破坏自然环境。
在瑞典的二手物品交易网上,经常有人出售意外所获,一些化石爱好者的论坛里,也时常能看到晒出来的宝贝照片,这种交流规模特别小。瑞典南部的斯科纳野生动物园中,常年举办让小朋友淘石的活动。花三五十块钱,随机买下一袋泥土,然后放在木槽里冲洗,细流淘沙之后就能看到紫水晶、粉水晶或者其他矿石。孩子们还会得到一张矿石介绍卡,可以对照卡上的图片来判断自己淘到的是什么石头。在一些森林公园里,当地的矿石也会和植物标本一起陈列,让孩子们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中有哪些自然资源。
我老家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曾经以蕴藏黄河奇石而闻名。小学每年春游几乎都有一站是去黄河边参观黄河奇石馆。我记得那些黄河奇石,颜色以昏黄、猪褐色居多,上面浮现暗红或青灰的图案。大大小小几百块石头被一一排列摆放在木桌上,很多石头没有底座,但脚下都会有个手写的名签。那时的我看不懂石头上抽象的色块,只有意外辨认出这一枚像寿桃、那一枚像人的时候,才会大呼小叫让同学来一起看。不过,在这样的启蒙中,我渐渐知道石头和石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能进展览馆,有的只能泡在大缸里陷白菜。
夏天晚饭后,我总要去黄河边玩,顺便在水岸捡石头。对我而言,任何花纹或色彩别致的小鹅卵石,都值得带回去泡在杯子里。不记得捡过多少石头,渐渐听大人说起黄河里的石头也值成千上万块钱,还有专门的人收石头呢!于是我就天天盼望河水下降,露出河中心的小岛,我就可以上去捡个值钱的石头——河心岛上的宝贝才多呢,一般人是上不去的。
我记得家里有一块30厘米高的黄河石,淡灰色的石头表面有星星点点的菊花图案,我爸说那是黄河底发现的古生物,不过不是我们自己捡来的。十几岁的时候,我就经常跟我爸去城隍庙古玩市场转,每次看到黄河石,他都会问我:“你看这像什么?”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却不置可否。
赏石是一个个性化的内在审美过程,任何成见和定论都不需要。我认识一位本地奇石收藏家,他最喜欢讲的是每块石头收藏过程的艰辛曲折,却不会对石头的造型妄加点评。
对真正的藏家而言,藏石于室的喜悦,就在于每一块石头,在不同的摆放角度,处于屋内不同的光线照射之下,能让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共鸣。
每年深冬、初春黄河水位降低时,河滩上总有人背着袋子拿着铁钩子去捡石头。据新闻报道,兰州市有十万家庭都在收藏黄河石。这个数字无法确凿,但黄河奇石馆早已不再是人们心中的文化地标。近年来,黄河中上游许多城市都在开发当地的黄河石产业,弘扬赏石文化,不过黄河石的内涵之美被利益的大手揉搓抚弄,人们发现和欣赏天然石的感受也不再那么纯粹了。在利益的驱动之下,河道里的鹅卵石再多,也有捡完的那一天。
十几年前,我曾在北京采访一位和田玉的藏家,他对和田玉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非常惋惜,但也频繁传递出“和田玉越采越少,越来越贵,未来升值空间很大”的信息。我自己并不藏石,但也真心希望,每一位真心爱石的人,都得偿所愿获其所爱,同时也心怀敬意,珍其所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第五届米芾杯人物石专题线上展活动
·END·
本文选自赏石散文集《文心雕石》
相关链接
张东林:《文心雕石》序·奇石·奇书·奇缘
石人合一
石头的随想
石头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