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一江碧水丨湖湘禹迹图志

主创:赵涛杨瑛杨玲刘秋香武洁

四千多年前,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

年1月,深谙治水与兴国安邦之道的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著名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开辟了中华民族治水思想的崭新境界。

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阳调研长江经济带发展时,嘱咐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

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

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大禹治水凝聚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影响世界。

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

“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独特的地理地貌条件决定了湖南河流发达、水网密布、水系复杂,是名副其实的水利大省、水资源大省,同时也是水患大省。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湖南水利人心怀“国之大者”,弘扬大禹精神,始终把防汛抗旱作为水利行业的天职,始终站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高度,把科学编制与严格执行“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摆在湖南水利事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实施水安全战略为总揽,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文化建设,着力构建湖南水网,强化“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全力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水利力量。

年4月7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到湖南省水利厅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上创造新经验、闯出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禹风浩荡,文脉不息。

一湖四水,源远流长。

守护好一江碧水·《湖湘禹迹图志》对标《中国禹迹图》编撰理念,以史料考证与田野考察互证互鉴,全景呈现湖湘大地至今留存的大禹治水的文献史料、历史传说、祭祀活动和碑刻、纪念建筑等遗存、遗址、遗迹,以文载道,弘扬大禹精神,传承大禹文脉,彰显文化自信,继禹之迹,鉴往知来,治水兴湘,影响深远。

——长江干堤君山瓦湾段。洞庭湖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湖,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通江湖泊、国际重要湿地和一些珍稀动物的栖息场所,在调蓄长江洪水、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被誉为“长江之胃”“长江之肾”。抓好洞庭湖保护与治理,事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沿湖上下千万群众安全和民生福祉,事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湖南省水利系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流域整体着眼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完成22个蓄洪垸堤防加固,完成长江干流湖南段崩岸岸线整治,建成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垸11个安全区、2个安全台、3个分洪闸,完成13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项目,不断夯实洞庭湖防洪、排涝工程基础,持续提升洞庭湖水安全保障能力。年,洞庭湖区发生本世纪以来最高水位洪水,水位超警戒持续时间长达60多天,但各类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洞庭湖区安然无恙。图文来源: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陈文平、杨瑛

——红堤岸绿水清黄盖湖——岳阳市黄盖湖水利风景区。

——宋《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计里画方图,横71方,竖73方,共方,正方形边长1.11厘米。图上海岸线走向比较准确,长江、黄河、汉水、沅水、湘水、珠江等水系曲折流势与今相近;太湖、洞庭湖、巢湖等位置准确。李约瑟称它“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

——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因位于云密峰下而得名)七组村民王大成住宅墙体内神秘巨石,被认定为禹王碑母本。云密峰右为紫盖峰,周边有禹王桥、大禹岩、禹溪等。摄影/刘建平

——清嘉庆《衡阳县志》“卷之一·岣嵝峰图”载“禹碑”位置。

——唐李冲昭《南岳小录》(清抄本)“云密峰”载: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纪其山,高下丈尺,皆科斗文字。近代樵人,或有遇者,其碑至灵,隐而不见。又有禹溪及隐真平、断石源、朱陵洞、丹崖仙人石室存焉。

——清乾隆《南岳志》“卷之七”载“韩愈《岣嵝峰》”:“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舞蛟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岣嵝峰,为衡阳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古指衡山主峰祝融峰,故又兼衡山和南岳之名。“禹王碑”因而又称“岣嵝碑”。

——“禹王城”位于南岳广济寺的对面,有“禹王城”三字石刻碑。相传为夏禹治水来南岳时驻跸处。摄影/刘建平

——清乾隆《南岳志》“卷之一·形胜”载“毘佛洞”:在芙蓉峰后洞,周遭五十余里。相传即古禹王城。

——南岳禹王城雪景。摄影/刘建平

——清同治《石鼓书院志》“卷之一·事迹”载“禹碑亭”。

——石鼓书院禹王碑。图片来源网络

——衡阳县岣嵝峰禹王碑,据传为清康熙年间从石鼓书院摹刻。图片来源衡阳县文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