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石狮与陕北乡土观念
高海平
炕头狮子是黄河流域陕北段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陕北传统民俗文化中典型的吉祥物和“图腾”,与陕北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和生产生活是分不开的。而炕头狮子艺术不仅是陕北文化的支脉,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炕头石狮濒临消失
狮子是百兽之王,寓意吉祥。炕头石狮则是大石狮子的微缩,与蹲在门口的石狮子寓意有所不同。但是总的寓意是相同的,都是守护之神,其内涵则有所区别。
炕头石狮,也叫拴娃石或看娃狮子,是陕北小孩子的生命守护神,是最远古的图腾。可见看到陕北保留的石狮子艺术与陕北乡音就能看到古代和听到古代。陕北有很多方言和民间艺术都保留有最为原始的印迹,笔者想这与大山封闭有关。回到本题的探讨,炕头石狮的个头大小一般都在20厘米左右,八九斤重,小的也有几厘米,一般放置在炕头的高处或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当长命锁用,寓意消灾灭鬼,不被仙气所侵害。如有孩子比较淘气、爱哭、爱闹,就在脖子上锁上刻有狮子模样的“锁子”,也叫“保锁”。
孩子在一两岁时家长在其腰间系上绳子,并把孩子拴在石狮子的身上,让其在炕栏以内活动,也是为防止孩子坠落炕下。栓娃的石狮子也起到保佑孩子的作用。石狮子比较重,一般小孩拉不动。用炕头石狮拴娃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流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炕头石狮等民间文化逐渐削弱,甚至有消失的可能。
炕头石狮的出现反映着石狮文化在陕北各地区流行的特点,也与民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陕北炕头石狮文化艺术源渊流长,具体历史记载目前无法查找,只能从现有的资料和民俗学角度进行探讨性推测与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生活经历真实地告诉大家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真实内涵。陕北炕头石狮特征鲜明,千奇百态,在视觉上显得自由、活泼、大气、很耐看,笨中有拙,具有极其耐人寻味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融汇区域民族特色
陕北炕头石狮主要在绥德、米脂、子洲、佳县、清涧、榆林、横山、神木、府谷等广大县乡的农村地区,其中以绥德、米脂、子洲、榆林最为著名。
石狮子生产地必须要有石材资源,绥德正是这些材料的聚集地,材质主要以当地硬石、沙石、青石为主,呈青蓝、黄绿、褐红、赭石等色泽,看上去虽无珠光宝气,但却有近似于动物肌肤一样的生灵质感。给人以模拟真实的狮子之感,保佑家里的孩子平安吉祥,是自然界赐予陕北大地上的宝石。
另外,炕头石狮与官府、庙堂、陵墓等处的石狮截然不同,没有上述石狮那么威猛,但是陕北炕头石狮有几分和蔼可亲的视觉温馨感,也与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在偏远落后山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艺术风格上分析,陕北炕头石狮与汉画像石有几分相近之处。据绥德延家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已经有浮雕的狮子形象。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佛教称释迦牟尼降生时“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其左文殊菩萨骑的也是狮子。狮子是寺庙宣扬佛法教义仪式的开路神兽。在偏远山区百姓则将狮子看作避邪的祥瑞之物,在各类民族民间美术当中狮子的形象层出不穷,随着文化底蕴和观念与信仰的不同各地有各地的艺术风格。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开凿与炕头狮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可能这些石狮子的匠人就是它们共同的创始者。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并给孩子穿花戴柳,头戴狮子帽,脚穿狮子鞋,睡觉枕着狮子枕头;在建筑装饰的门墩、影壁、门楣、窗格、炕围、大门墩上到处彰显着狮子的形象,极具地方特色。上述都与炕头石狮文化艺术的起源、应运有关,生活之间的器物都是相互影响的。
炕头石狮最具有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征,它与古老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也与保佑保锁孩子健康成长的风俗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孩子长大到百天之后(民间有对孩子的总结是“三个月翻六个月坐”的说法),学会了滚、爬,怕从炕上跌下来,就将这些“贵气调皮娃娃”要用炕头石狮拴起来。拴娃要用扁而宽的绳子系在孩子的腰间,直到孩子长大懂事了才放开。
写意写实手法精湛
当下大多数炕头石狮被收藏家争相收藏,成为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不时将对外展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些石狮子形态各异,各有千秋,有的在卧,有的在张望,有的好像是年长的“老奶奶”或者“老爷爷”形象。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这些石狮子都是在开采石头的过程中经过特别筛选的,有的没有多少刻画就像狮子,有的经过精雕细琢刻画出狮子最可爱的一面。
创作这些狮子的石匠师傅并没有见过真实的狮子,当他们到动物园见到真实的狮子时很奇怪地问“这个是狮子吗?”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和各方论证,证实这个与古老的传说有关,民间表现的狮子是和蔼可亲的,温顺的,与老百姓日夜相聚成了很好的朋友,照看着一家人的平安吉祥,起到了良好的镇宅守护作用。陕北石狮子得到流传,特别是炕头狮子得到广泛流传,得益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陕北有着“石头上的陕北”之称,家里门外都与石头的话题有关,如石磨、石碾、石碓、石槽等等。有句俗话讲“陕北出石匠,南方出宰相”的说法,正道出了石头上的陕北文化之寓意。
陕北炕头石狮的形象塑造,可分写意型和写实雅朴型两大类。写实雅朴型在炕头石狮表现最多。这些炕头石狮保持着中华民族民间雕刻的优良传统,在取材上根据材料的形状来刻画,首先是要全方位考虑,把各个点的定位安排好;其次先给五官和前爪定位;然后再顾及其它细节。在民间有句老话说:“十斤狮子九斤头,一双眼睛一张口”的形象说法。可见是大胆夸张塑造,有意放大狮子头部和眼睛的表现力度,力图对其它部位的放松,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理。在雕刻的加法上以圆雕、浮雕、线刻、凿等手法并用,阴阳雕凿并用。
陕北炕头石狮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土特产”,同时为研究陕北民族民间文化、民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素材和第一手实物资料。
拴娃的炕头石狮是陕北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今天的陕北人家当中很少见到炕头石狮了,这与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关系,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有关,开放的陕北引入外来先进的文化艺术观念,更新了陈旧的思想,以科学、民主来对待眼前的生活。该课题的研究还将继续展开,有很多的研究未得到良好的实施,笔者借前人的基础的同时试图全面解读陕北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并对陕北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
时至今日,笔者看到陕北炕头石狮的逐渐消失,乡土文化艺术保护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发掘和研究,望与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该课题,其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将对建筑、雕塑、民间美术的传承等得到启示。
注:该文《炕头石狮与陕北乡土观念》,原载《榆林晚报》年10月14日,总第期,第20版整版刊登。
另见三秦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