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第18期网络拍卖会,古典家具及工艺品部共推出四个专场:《契合—家具工艺品》、《雄镇一方:名家旧藏明清席镇》、《文人漫生活》、《美意—印石篆刻》,共计拍品一百六十余件,涵盖家具、席镇、文房、印石、篆刻、古琴、地毯、花器、香插、赏石、盆景等多种门类。

文人漫生活

线上预展:

6月13日-18日

拍卖时间:

6月16日10:00(开拍)-18日19:30(结拍)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与竞拍

赏石端砚

Lot

清早期“汲泉”款灵璧石随形笔舔

25.5×17×20.5cm;.7g

起拍价:RMB1,

笔舔以灵璧石为材,依其自然形态稍加琢磨而成。其表面褶皱如皴,间有缕缕曲折脉络,显露层层肌理构造。其顶部微凹成小池,可做笔舔使用。正面阴刻“汲泉”二字,恰应笔舔功用。以天然奇石作文房雅器,置于书斋案头,应和古人慕山林野趣之心,平添几分野趣。按《云林石谱》,灵璧石产于宿州灵璧县磬石山。灵璧石之欣赏到宋代已达普遍,饶节《向居卿所藏灵璧石歌》云:“灵璧之石妙天下,奇姿异质穷变化。”Lot17明端石井田砚22×15×2.4cm起拍价:RMB1,砚端石制,石色紫红,细腻温润,具青花、火捺等石品,呈长方形。砚起宽边,近砚堂处起一道阳线为饰。砚堂平坦如镜,便于磨墨,四角雕琢十字,作成井田砚形制。砚额处微微下凹,是为墨池,便于储墨。墨池中央高浮雕一只卧牛,卧牛四只蜷曲,牛首微侧,一派闲适悠逸之态。砚背平坦,有长方形覆手。井田砚体现了古时文人以砚为田,笔耕文章之志趣。备注:有旧磕。Lot清早期案上赏石横峰一组两件10×4×5.7cm;11×5×4.6cm起拍价:RMB1,赏石一组两件,皆配随形木座。峰体横卧,峰峦相连,似江边峭壁地貌,自然天成。表面褶皱曲延,节理交错,间有缕缕曲折的褐线分布点缀其间,仿佛层层水痕。赏石形体虽小,但犄角之势,开张有度,并显大山气象,再经人工琢磨,文人气息蕴于灵石,可观可玩。备注:原配底座。Lot明英石立峰46×23×46cm起拍价:RMB1,此石石体如烟波出岫,峰峦富于变化,表面褶皱曲折,节理交错,如江边山川峭壁,巨石排列,峭壁中间又有山岬、洞窟,包浆满覆,质地细密坚硬,铿然有声。石体为深灰色,夹杂岩脉,峭壁间渗出层次水痕。整体观之,结构谨严又不乏变化,具大山大川气势,似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赏石文化起源宋代,盛行于明清,英石又称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宋代就被列为皇家贡品。具有“皱、瘦、漏、透”等特点,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与太湖石、灵璧石、文石并称中国四大名石。备注:原配青石底座。有旧磕。Lot清中期崂山绿石立峰36×14×25.5cm起拍价:RMB1,此摆件系崂山绿石琢刻而成。其石质细密清润,温润如玉。色泽碧且静穆古雅,深沉静谧,其中岩脉混杂连理,跌宕起伏,如山脉连绵,显露层层肌理构造,层叠堆峦,似有岩层、纹脉缭绕其上,纵横蜿蜒。由于后人的把玩,使其包浆莹润,触手滑脱。观之不由频生凭海临风,畅怀抒情之豪迈风度。崂山绿石,又名崂山绿玉,俗称“海底玉”,旧称“劳山石”,产于山东省青岛崂山东麓仰口湾畔,佳者多蕴藏于海滨潮间带。其石色沉绿,体生有结晶,可陈设厅堂几案欣赏。宋、元时已有人将其用于案头清供及制作文房用具,明、清两代始即成为名贵观赏石。备注:原配木座。有旧磕。

竹器嘉木

Lot清中期奇木三足花几46×45×49.5cm起拍价:RMB1,几为小型或低矮的桌子,譬如茶几、香几等等。花几又称花架或者花台,除少数体型较矮小外,大都较一般桌案要高,多安放在厅堂、书斋、寝室的各个角落,或正间条案两侧。其形式有方、圆、六角、八角,工艺都比较精致,装饰于室内甚觉雅趣。花几的出现大约在五代以后,自宋元时期其制作数量开始增多,清中期渐趋流行细高造型的几架。因其多用于安置花卉、盆景,而被赋予了一种高洁、典雅的意蕴,给人以超脱凡俗之感,多为上层社会所喜用。以保持树根或树枝自然形态制作的家具,即为随形木家具,此物即为一例。其依照树木天然造型而制,苍干遒劲,曲折有致,富有层次。匠师依形度势,衔接自然,形态新奇。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随形木家俱以其剔透玲珑、古朴雅致的风格迎合了帝王在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背景下,追求返璞归真、向往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深受宫廷的喜爱。在清宫“活计档”的记录中,乾隆曾多次对随形木家具的制造、摆放及修复,亲自下旨批复奏折,以至使其在乾隆时期达到盛行的顶峰。Lot至20世纪竹编带提耳花器27×32cm起拍价:RMB1,Lot至20世纪竹编镂空提梁花器17×45cm起拍价:RMB1,Lot至20世纪竹编带款挂笼花器12×20cm起拍价:RMB1,

盆景

Lot锦松70×58×70cm树龄:50年起拍价:RMB1,Lot真柏50×40×53cm树龄:年起拍价:RMB1,Lot46罗汉松46×34×55cm树龄:20年起拍价:RMB1,

金属器

Lot11明铜鎏金银龙凤纹香盒D9.9cm;H4cm;.1g起拍价:RMB1,香盒铜质,扁圆形,带盖,子母口扣合,下承圈足。盒身通体以鎏金银工艺施绘纹饰。盖顶作圆形开光,开光内绘饰龙凤戏珠纹:火珠居于中央,周身火焰弥漫。一龙一凤绕火球盘旋,凤羽飘曳生姿,龙身孔武矫健。盒盖与盒身皆绘饰变形雷纹。此盒器形小巧雅致,胎体厚实,铜质精炼,持之坠手。錾、刻、雕、磨精湛,加之器表包浆自然、温润,体现了明代铜器制作的水平,不失为一件可玩可赏的铜作小器佳品。Lot13明铜错金银饕餮纹双耳壶H20cm;.1g起拍价:RMB1,本器仿商周青铜器,侈口,短颈,硕腹,高圈足。颈部设弦纹两组,环绕雷纹地螭龙兽面纹,两侧设一对环形耳。腹部出戟,主体饰大饕餮纹,近似高浮雕,其耳、鼻、眉、目俱全,可见卷云勾眉,折角,圆方凸目,以中间扉棱作鼻梁,鼻头上卷,侈口。又以错银工艺衬托须发、错金双目及鼻梁。圈足亦铸饰两道弦纹,与颈部上下呼应。整器造型奇诡,表面错金银,局部施加绿色锈,以模仿古铜色泽。纹饰形象变形,错金银和铸造工艺相得益彰,形成时代特有的装饰效果。自十六世纪,对古代器物的认知成为士大夫必备的学养,成为心灵寄托与休闲赏玩之所在。如此类古器,常成为斋堂书室的花器。备注:有旧磕。Lot14清锡如意云纹赏瓶H22.5cm;g起拍价:RMB1,赏瓶锡制,撇口,长束颈,颈部中央阴刻两组双弦纹为饰,两组双弦纹中央作圆形锦地,锦地上阴刻如意云纹为饰。溜肩,扁圆腹,至底部内收,底承向外撇出的圈足。肩部以双阴线勾勒如意云头纹,并于平行的双阴线内饰连珠纹。整器造型古雅端庄。备注:有旧磕。Lot18近代藏六制鎏金纸镇4.1×4.1×6.6cm;.5g起拍价:RMB1,纸镇铜质,上鎏金而成。镇钮作鸡首造型,且于中央打圆孔,可穿绳为饰。肩部作一周凸弦纹为饰。底座呈方形,侧壁阴刻“藏六”落款。配原木盒。秦藏六,是日本以青铜器的创作着名的金属工艺品师。江户的文久一年(-年)初代,在有名的龙文堂门下学习了铸造器物的技术之后独立。身为日本全国的代表,秦藏六亲自制造江户时期孝明天皇的铜御印、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大将军黄金印、明治六年天皇御用国玺等。金属工艺的多种技法中,秦藏六最擅长的是铸金技法,并将最高难度的技法“蜡铸法”完美的传承下去。以后,代代相传以“藏六”为名,继承传统的铸造器物技术,至今仍被推崇金属工艺的第一人。秦藏六的作品特征是具有中国古铜器的图腾,除了铜器、茶道用的道具作品以外,银制品、花器、文房四宝、香道具等都极受世人推崇与收藏。之后继承藏六的都是他的子孙,初带秦藏六长男继承家业,成为二代目秦藏六,三代是二代目的三男,四代为二代的五男。三世藏六(-),日本知名金工大师,京都金工名誉会长。是二世目秦藏六的三男,年出生于京都。昭和七年成为三代秦藏六,其工艺精湛,传承了传统的铸造金银技法。Lot24明早期铁胎双耳花口尊H40.5cm;7.75kg起拍价:RMB1,此件以宋元时期瓷器中特别流行的花口瓶而来,以铁铸胎,作喇叭状口,唇缘外侈,呈五瓣花式弯曲翻卷,俯瞰如花绽放,典雅美观。宽束颈,设双耳,溜肩,圆弧腹,下承接外撇高圈足。器外壁分多层装饰,颈部錾刻花卉纹,腹部采用镂空装饰,镂雕缠枝牡丹纹,装饰效果极强。宋元时期的花口瓶在南北方窑场皆有生产,定窑、磁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尺寸大小不一,种类可见白釉、黑釉、白地黑花、黑釉堆线、三彩刻划花、青白釉刻划花等。此类瓶极有可能为供养花器,陕西省甘泉县金明昌七年()墓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双手托方盘,盘中就有此类花口瓶,可证用途。钧窑中的此类花口尊亦延续至元代,后期多带耳、底座及紫斑、贴塑,著名一例出土自北京元代遗址,成对,尺寸庞大,乃坛前供器。

玉器

Lot12清中期玛瑙巧作鼻烟壶3.5×3.5×7cm起拍价:RMB1,鼻烟壶以玛瑙为材,仿生作圆瓜造型,小口,做工精巧。壶身作香瓜造型,圆瓜之上高浮雕松鼠、蝙蝠、花生等图案。两只蝙蝠迎面展翅,寓意福至眼前。两只花生错落,以阴刻线细细描绘花生皮表面肌理,形象生动。一只小松鼠躬身立于花生之上,娇小可爱,充满生活情趣。此壶形制精巧,雕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体现了制作者工艺之高超,观察之细致。构图安排合理,画面疏朗,趣味生动。Lot13明玉带钩10×2×1.9cm;35.8g起拍价:RMB1,带钩白玉制,玉质细腻晶莹,表面带有沁色。整体细长,侧视呈s形。勾首浮雕螭龙首造型,双目威瞪,眉、耳处卷曲,形如瑞草。勾身正面满布勾云纹纹饰。背部光素无文,长方形钮,打磨光滑,上阴刻落款“路”。整器造型别致,刻画精细,纹饰繁复,抽象夸张,线条流畅。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Lot14明和田玉卧牛摆件8×4×2.8cm;.6g起拍价:RMB1,牛取黄玉材质,牛首及身背处留棕色玉皮。玉牛侧身而卧,圆雕而成,长角弯曲,四足蜷缩。匠人以寥寥数刀,将牛的健壮身躯、清晰肌理表现的惟妙惟肖。因长年把玩,通体油润光亮,滋润可人。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时代,农耕中牛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因此古人对于牛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牛温顺、勤劳的品性,也一直被古人加以褒扬,甚至以牛作为主题编撰一些神话故事。而后牛也成为了常见的一类艺术题材,各种古诗文及艺术品中均可以见到牛的形象。Lot15明白玉三足炉D5.2cm;H3.7cm起拍价:RMB1,炉白玉制,形制古雅,仿高古铜奁,器身阴刻三道弦纹为饰。圆口平沿,直壁深腹,底承三饼状矮足,向外略撇。整器小巧玲珑,盈手可握。其造型典雅端庄,白玉中含丝丝褐线,包浆莹润,沁人心脾。备注:有旧磕。Lot16明-清青玉古琴雁足三件3.5×3.5×4.7cm;3.1×3.1×4.1cm;2.6×2.6×4.1cm起拍价:RMB1,此三件雁足以青玉为材,形制不一。其一做海棠花卉纹,琢磨细腻工致,若装饰于古琴之上,古雅自现。古琴的足之所以称之为“雁足”:一方面因为在古人看来古琴居四艺之首,是君子修身必备之器,其风格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士无故不彻琴瑟”,日日修身,方能立世。另外,鸿雁传书,雁是信鸟,信守时间。“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正心、正信、传正音。书信是绑在雁足上的,以琴弦绑在雁足上就更加的形象。所以,雁足的两个功能就清新明了。第一,支撑琴体;第二,缠绕琴弦。如果还有第三,那就是古人的用心良苦,用来德育后人。备注:有旧磕。Lot17明-清玉质古琴轸十四件尺寸不一(1.4×1.4×4.3cm;1.3×1.2×4.6cm)起拍价:RMB1,此组琴轸玉质各异,其中形制有葵花、莲瓣、梅花、净瓶等等不一,是古琴上用来调音的旋钮。自古金徽玉轸及玉质雁足因为珍贵,容易散失,此十四件虽非成套,藏者用心收集殊为难得,具有重要的实用及历史研究意义。清徐祺《五知斋琴谱》中记载“琴多用金徽玉轸。原所以庄重而饰观也……”清孔兴诱《琴苑心传全编琴坛十友》:“宝轸所以系弦者,以真玉为贵……”清张孔山、唐彝铭《天闻阁琴谱集成琴坛十二要》:“轸足二物古多用玉或象牙等等……”备注:有旧磕。

瓷器紫砂

Lot22明早期龙泉窑贯耳瓶H21.5cm起拍价:RMB1,贯耳瓶是双耳瓶中的一种,双耳瓶是隋代创烧,以后历代盛行。瓶的颈部两侧附贴双耳,形式多样,有环耳、兽耳、凤耳、鱼耳、戟耳等多种不同样式。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制瓷珍品,此件龙泉贯耳瓶,直口,长颈,颈侧置对称贯耳。鼓腹,腹下收成圈足,整器为梅子青素面。胎骨色灰白,质坚硬细密。梅子青釉色中闪翠青,施釉略厚,釉色变化中自有一番情趣。整体造型古朴浑厚,规整大气,釉光莹润可人,清雅隽丽。Lot21明黑釉茶叶罐、黑釉鼓形罐H9.7cm;H15.5cm起拍价:RMB1,本件拍品包含两件黑釉罐,其中茶叶罐带盖。两罐皆唇口,短束颈,溜肩鼓腹,至底部略收,底承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釉不及底。整器釉面均匀平整,弧线过渡圆润自然。备注:茶叶罐盖有旧磕。Lot18民国“吴恒顺制”鼓形紫砂盆D15.5cm;H6cm起拍价:RMB1,盆以紫砂制成,形状似鼓,平沿圆口,鼓腹,平底。侧壁上下两端各饰一圈凸起鼓钉为饰,底承圈足,与平面留有少许空间,便于透气。底部印有“吴恒顺制”篆书落款。整盆装饰简洁,与其造型相互搭配,具质朴沉稳端庄之态。

E-BIDDING│中国嘉德第18期网络拍卖会

已经登场

线上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