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从洱源县城出发,经过约半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凤羽镇起凤村凤羽砚台工艺品厂。沿着小巷一路向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传习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工坊”的字样映入眼帘,凤羽砚台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跃堂便是这里的负责人。
凤羽镇起凤村坐落于洱源县城的罗坪山麓,以制作凤羽砚闻名于世。随着砚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凤羽砚制砚名匠在汲取传统工艺精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今的凤羽砚驰名中外、品类不断丰富,一大批学者和文人加入制砚队伍,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
生生相续代代相传
凤羽坝子里,油菜花尽情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火红明艳的春联和果木上环贴的桃符象征新一年的欣欣向荣,炊烟袅袅,宛若世外桃源。在凤羽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四个字,山水无尘,良田无际,在这个古韵悠长的镇子里,尊师重教的文化底蕴和鸟吊山得天独厚的石料资源造就了凤羽砚的世代相续。
张跃堂缓缓讲述着凤羽砚的制作历史,“凤羽砚自明末清初开始生产,至今已有多年的加工生产史。石材采于凤羽鸟吊山,石质细腻柔和、色泽古朴典雅、砚盖凝珠。早在清朝时期,就有‘翰墨毓香’的美誉。”
传习所内,有几方古老的凤羽砚散发着历史的醇香。“这是我从各个地方回收回来的,具体哪一年、哪个名匠所作早已无法考证,现在不予售卖,只在传习所内做展示用。如果游客想要,我可以复刻,但这些古砚,我想留着。”张跃堂如是说。
谈到砚台制作技艺,张跃堂说,他从小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便跟着父亲学习砚台制作。他认为,凤羽砚台能够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努力。年,他和父亲合作完成的两方大砚“二龙戏珠”和“龙凤呈祥”还被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作为精品收藏。
张跃堂感慨道:“凤羽砚制作技艺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八代了,我儿子现在还在上大学,恰好学的也是设计专业,以后也想让他继续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守正创新有“融”乃强
张跃堂介绍,传统古砚和现代砚台有所不同,传统砚台多是比较规整的全盖砚,以方形、椭圆形等几何砚台居多,而现在制作的砚台多是根据石头造型、纹理来设计形状,造型多变,不拘一格。砚台也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古诗词、历史典故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示出凤羽砚百年传承的匠心和娓娓道来的中华文明。
谈到他比较喜欢的砚台时,张跃堂更是滔滔不绝。借助凿壁借光的典故,张跃堂制了一方勤学砚,黄绿色的斑块雕刻进去后,出现了金线晕纹,好似书童从隔壁家借来的夜晚光线,生动极了;偶然间,张跃堂寻到了一块石头,把石头刨开后,制成了两方残荷砚,十分对称,他说以后要找一个好一点的底座镶进去做展示,有人出了很多钱,但他舍不得卖……
荣获云南省第六届工艺美术“工美杯”银奖的白菜砚,是张跃堂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在他的印象里,这块石头是祖父五六十年代找到的石料,祖父将其打磨得细腻光滑后放在灶台上,他们小时候会在上面和面、做馒头。年,老房子拆除后他才想起这块很好的石料,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题材,直到年,才根据石头的造型打磨出了这块形似白菜、色彩丰富的砚台,绿中带青,青中有黑,叶子翻卷自然,形态逼真生动,有“清白”“祥和”之意。
渠道拓宽前景更好
年,张跃堂花了多万买了一批石料,他说,这批石料按照现在的生产规模,大概还可以做15年左右。通过互联网加持,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宽。
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盈川介绍,近年来,洱源县积极开展非遗抢救性收集整理工作,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线上线下齐发力,加大宣传力度,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线下,积极结合传统节庆、民俗、文化交往等活动,宣传展示凤羽砚台,并采取措施建成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传习所和凤羽砚台制作技艺扶贫就业工坊,鼓励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交流互鉴,鼓励凤羽砚台制作技艺的传承、传播;线上,采取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消费促进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促进凤羽砚台制作技艺的传播、合理利用和发展。
张跃堂说,以前只能等人家上门来买或者每年三月街的时候去卖,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现在洱源成立了一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还可以去参加许多大型的文化产业博览会,销售渠道拓宽了很多,也把凤羽砚推广到了全国各地。他表示,目前凤羽砚的成本和价格都较高,以后会推出一些小型的、旅游纪念类的砚台,希望游客体验制作程序的同时,可以带走一个精致的纪念性砚台,真正拓宽凤羽砚台的知名度。
多元融合激发活力
年,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传习所成立。张跃堂说:“最多的时候,我带了20多个徒弟,都是村里人,到现在还带了六七个。订单多的时候,他们就回来制作砚台,平时闲的时候,可以去做其他事情。这种方式很灵活,我省去了固定的人力成本,他们也能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算是一种双赢吧!”
张跃堂说,传习所的成效很好,有时候会利用学生的假期,让他们过来体验制作程序,了解凤羽砚的历史背景、传承关系等,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活动也做过很多,成效颇丰。
随着凤羽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对砚台制作感兴趣的游客也会来体验。但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砚台原材料面临紧缺,张跃堂说:“石料用一块少一块,有时甚至会出现一砚难求的情况,但是环保这块也必须要做好,这是最根本的”。
针对环境保护和砚台原材料的问题,杨盈川表示,一方面是将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传习所融入旅游线路、将其中的非遗元素和非遗学习实践融入乡村旅游、将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作品变为旅游产品,鼓励并推动传承人使用其他适合雕琢凤羽砚台的石材,让凤羽砚台制作技艺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得到保护、传承。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创造力,挖掘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传承实践人群,培养凤羽砚台文创开发人才,激活非遗的内在生命力。
张跃堂说,现在洱源县委、县政府,以及州县文旅部门对砚台这个产业发展非常重视,也给予了很多支持。未来,在各方的支持下,他将竭尽全力去做好凤羽砚的开发和传承,让凤羽砚走进千家万户……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林燕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刘珈彤王泽航张跃堂图
海报设计何瑜阳吟
责编谢同希
审核邱忠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