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迹寺,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烟山村青居山东侧尾峰上,为治南第一名山,距高坪城区18公里,距青居场镇米。灵迹寺原名大佛洞,是一座“半洞半屋”的特别建筑,洞宽5.1米,高约7米。唐开元八年(公元年),于洞右凿佛像三尊,与唐像大小相符,并在左右岩石上刻有千余小佛像。清乾隆壬子,邑人何琬培修有记,其后寺圯。民国十三年场绅林子福等复募资建殿守护之,仍称灵迹寺。是目前南充境内历史上宗教造像的代表。洞旁,唐、宋、明、清题刻颇多,有唐开元八年巴西人雍文炳书“青居山东岩大佛像五身”十字;有宋淳佑十二年(年)雍可成撰文、南充尉曹子懋手书《重修东岩记》;有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陈以勤《游灵迹废寺》诗一首及手书盈斗的“壁立万仞”四字;有清人何琬《青居大佛洞》诗二首及《重修青居山大佛洞序》;有清乾隆年间寺僧行彰《大佛洞》诗一首。上述石刻,除宋淳佑十二年南充尉曹子懋手书《重修东岩记》(碑高公分,宽84公分),宋崇宁壬午年刘子晋等人的题记,陈以勤《游灵迹废寺》题记,至今完整外,其余历代均有破坏,特别是文革时期损坏殆尽。现存三处题刻,其书法笔力苍劲,风格各异,特别是陈以勤的字迹,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灵迹寺石窟俗称大佛洞,唐开元八年()凿石为洞,宽5.米,高约7米,凿大佛三尊,均高丈六尺,工甚精细据传,这里早在唐朝就是药师佛的道场,历代均有苦行僧人于此居住清修。现如今,在上慧下安师父的努力感召下,带领四众弟子们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凭借大愿力、大悲力、首楞严三昧力,披荆斩棘,开山凿石,背土扛泥、挑砖担瓦。他们从来不顾自身如何困苦,从来不想山上缺水少粮,从来不嫌自己衣衫褴褛,一心为四众弟子创造一处优美的修行场所,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非我辈凡夫所能感知。通过顽强拼搏,维修了寺庙该维修的地方,现如今寺庙已经达到需要大维修。这里虽然山高崖陡、路险人稀,依然挡不住朝圣者来此修行的脚步。随着上山修行人的不断增加,原本唯一一条崎岖陡峭而又狭窄的小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物流需求。山上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多年前经过义工菩萨们发心修了一条通往寺院的简易石板路,只是现在有一条约一公里的石头台阶路,简陋难行,尤其是老人儿童更是行走不便,存在人身安全隐患。老年人爬山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给寺院运送生活物资和佛子们的行李需靠人工独轮车传送,行程长达一公里,往返一趟在10多分钟以上,载货数量非常有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更多的信众方便上山修行,年7月2日经诸善信老菩萨们开会提议,欲将这段一公里的石阶路改造为4米宽的混凝土路,希求广大善信慷慨布施,播种福田。一、修桥铺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世间、出世间无不以修桥铺路为上善之功德,灭罪消愆之善举。善男子、善女人因布施而获无量福祉,诸菩萨摩诃萨以具足六度万行而得成圣果。寺院总集三宝,为圣中之圣,天中之天,是锻炼菩萨的大冶洪炉。通往寺院的路即为通往般若彼岸之路,若能方便布施,成就般若之路,其福德不可思量。愿诸大德量力而为,随缘而助,或施财、或施物、或施力,或见作随喜,皆能获不思议之功德福慧。感望善男信女乐善好施,踊跃出资出力共建菩提路。二、两种方案:修路遵循规划简约、工程易行、开支节俭、不搞超标摆阔工程的原则。因山上交通不便,材料需要人工运送,资金需量交大,寺庙暂时实无能力,只有感招所有善男信女们。若水凯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