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下的汉服摄影爱好者
十来年前,也是差不多这个季节,带着女儿,登上了北寺塔。这塔真高,八面九层,每上一层,凭栏俯瞰时,女儿就不由自主地牢牢抓住我的手,我一边紧紧把住栏杆,:“别往下看”,一边提醒她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冬日阳光笼罩下,黑瓦连绵,水汽迷蒙,是那一刻的苏州老城。记得大概能登到第七层,最上面两层,楼梯门是关着的。
北寺塔的真实高度:连塔刹算在一起一共76米,是古城区最高的地标建筑。现在依旧是。北寺塔很大,楼梯踩上去绝不动摇,每层的平台铺着方砖,栏杆结实,八个方位转过来,你可以观景,怀古,指向老城区里曾经有过的家的方向,盘桓许久。
这样的一座高塔,矗立在古城区的西北面:西北街与人民路交叉口的北面。当年,苏州人上火车站离开苏州或者下了火车往城里来,大都曾坐过1路,路公交车从它身边驶过。:“哦,北寺塔到哉,马上到接驾桥哉”或者:“过了北寺塔哉,快哉,平门就勒前头哉”。它成了苏州人口中一个表示位置的地名,熟悉极了。正因为熟悉反而不会去关心这宝塔有什么变化。骑车上班路过时也很少有闲心抬头来看它,因为它一直在那里,不会也不应该有变化。有风的日子里,时常听得到:叮当,叮当,从八角飞檐尖顶下传来风铎的脆响。
园林局管理下的北寺塔
上一次来的时候,游客不多,冬天么,喝茶的人也怕冷。塔下东边有踢毽子的老人,观音殿前有小野猫对着女儿“喵喵”地撒娇。塔的北面两座大殿之间有个黑色的铁宝鼎,也许和三清殿露台上那个同样,民丰锅厂铸造,不过我记不清了。和女儿两个人在空荡荡的庭院里瞄着宝鼎最高层的窗洞扔硬币,掉下来再捡起来,扔进去了:“耶”一起跳跃。
几年前,我曾经特意来访,正门关着,东面的小巷子有便门,记得贴了一张整修,不开放的告示。塔在围墙里,我在围墙外。相望,相见却不能相亲。
北寺塔开放了,而且免费开放!最近,苏州电视台的新闻里传来了这样的消息。哦!久违了,北寺塔,别来无恙否?
走过正在地铁施工的临顿路,转进西北街。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飘落在路边的绿化带里。北面的一些老旧民居正被绿色的施工安全网罩着,进行外立面的更新,改造。据说要恢复古色古香的“苏式”风格。和当年临顿路拆掉民国时期的旧房子,造出一连串的钢筋铁骨的仿古建筑,包括西北街南侧的一部分沿街建筑改造时一样,用的都是同样的说法。
华人德先生题字“报恩寺”
路过原先的檀香扇厂旧址,通过消失了的第三十八中学的大概位置。不久,越过低矮的屋顶,纵横的电线,矗立了八百多年的北寺塔再次印入我的眼帘。
西北街的尽头,进入北寺塔前的石皮广场。四柱三间,重檐的那座大牌坊,看起来还是老样子,飞檐斗拱,木构石柱。广场上却消失了扎堆的旅游车,人力三轮车,拿着一日游的牌子的掮客追着外地游客推销旅游线路的身影,纪念摄影摊上的卷毛大哥,耳朵上夹着铅笔,脖子里挂着单反相机,冲洗胶卷的摊点旁,长凳上坐着等候的客人,秋天菊展的时候,牌楼的石柱旁,后面的大门入口处摆满了各色的菊花……不对!这是更早时候的情形,记忆里的风景打起架来,广场上曾经热闹的,世俗的一幅幅画面,在我再次走近的时刻仿佛被一阵风吹得无影无踪,眼前剩下的只是一个冷冷清清,空空荡荡的舞台。
今日之北寺塔前
抬头端详,正面是红底金字的匾额“报恩寺”,再看落款:人德敬题。我想起了苏大被拆掉的专家楼南面:曾经的学校外办里,华老师在里面写写弄弄,一口无锡话,绕着写字台走来走去的样子。这隶书的字迹留在了这里,又将暂领风骚数十年。因为,我分明记得当年的题字:“北塔胜迹”,是蒋吟秋(~)先生的手笔。蒋先生的书法作品倒还在那临水的亭子里,刻在紧闭的排门上,被玻璃罩罩着。再看反面,原先的“赤乌遗踪”不见了,“北塔胜迹”换到了这里,哦,调了个方向。
这申时行祠堂门前的旧物自年移来此地,一晃三十多年过去,原本就是如假包换的数百年前的旧物,木构件还有旧味,灰塑以及屋面却似中年人的花白头发,半新不旧。其实屋面部分估计都重新处理过了,新修复的部分,味道总是不自然。申时行(~)的故事苏州土著大多耳熟能详,评弹里的故事据说就是影射他的身世编撰的。申老是苏州人,状元出身,做到内阁首辅,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足够聪明有能力有手腕。他的祠堂门前的牌坊搭配北寺塔不知当年的决策者是如何想到的?八面九层的塔,搭配申文定公“八面玲珑”的评价“位极人臣”的地位倒也契合。另外,在他当政的时期,家乡的北寺塔因为正德年间受雷击损坏,一直未能修复,在住持走关系走到中央找到他时,想来他曾经指示过:要保护好文物,要注意修旧如旧!大概也给过一些资助。所以北寺塔明代的大修历时九年,打造得坚如磐石,不动如山。
申时行祠堂旧影(摘自网络)
牌坊立在这里应该做一些注解,也好让人们知道,宝塔与牌坊主人之间的前尘往事。
走进牌坊后面的入口,确实不要门票!门厅里正面的通道门关闭着,须从左右回廊绕着走进去。
果然,中间的道路上落满了金色的银杏叶,靠着两端的回廊外侧,几株银杏都还是少年。记不清原先是不是种过香樟?人字形青砖铺砌的甬道一直通到昔日大雄宝殿的遗址:带石级的露台那里。露台上有几株粗大的香樟树,遮挡着向上的视线,北寺塔的真身就在蓝天下,绿树后,黄叶间,依旧站在老地方。木构部分的暗红色,砖墙部分暗淡的黄色以及栏杆下的青砖贴面的灰白,瓦片的黑色与记忆里的样子几乎没有改变。
我走上露台,最上面的石台阶上留着曾经安装门枢的孔,封上了水泥。金山石的大肚弥勒朝着我笑。上次来时记得和女儿吐槽过这佛像的造型:没有老味道,比例也不好。并且告诉她:之前这里曾经有过一件很大的斧劈石的盆景,小池塘。今天再来看时,许多年过去之后弥勒佛的身上风吹雨打,已经长起了地衣,原先的火光气也退尽了。有谁会在意新老,原先的样子呢?能够保持三十年没有变化就有资格成为后一代人的记忆,而对记忆最好的尊重就是保持原样,让它继续开心地笑下去吧。
露台上的人字形青砖在几株樟树的位置出现了隆起,褶皱,地下的树根暗自发力,甚至把台阶西侧的一尊石狮子以及露台边一侧的栏杆都推得倾斜了。和定慧寺里银杏与大雄宝殿争抢地盘是一样的情形。小学五年级来的时候,平整的青砖地,轮廓分明,还是血气方刚的样子,上次来的时候这些隆起尚未引起我的注意。眼前这些小方砖已经磨圆了棱角,带上了古意。我才发现从进门开始,道路的一侧就铺着红色的防滑垫。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众人的踩踏,受到树木生长力量的推挤,这些青砖路面也渐渐步入了暮年。
走下露台,北寺塔宽阔的底层展现在眼前。现在你抬头仰望已经很难望见高高的塔刹了。层层的飞檐凌空展翅,角上的风铎在天幕里叮当作响。走进正中的入口,我留意了一下石门槛,上面也有门枢的孔洞,同样封着水泥。八个角上敞开的大窗洞或许原先带着花窗吧?登塔口的栅栏门,今天,上了锁。
门洞上方挂着一方“报恩万岁宝塔”的金字匾额,是灵岩山寺原住持明学长老(~)的墨迹。当年,在门后面摆着小桌子,坐着售票员,大约花1.5元买一张登塔券就可以登塔。现在,普通人身份肯定上不去了,心里颇感失望。
塔底层的情形和我以前见到的也不同了:方砖地一尘不染,几位合掌的信者,口中念念有词按照绕塔的指示箭头周而复始地在底层回绕。寥寥的游人走过去后就不再回头。围着塔心的须弥座一带,记得朝南的前半段曾经有卖香烛,旅游纪念品,苏州日用瓷厂用模具生产的人偶的柜台,后半部分则摆着桌子藤椅,是可以喝茶的地方,所以和山门前的广场一样,以前很热闹。现在却都归于沉静之中。方砖地和青石的须弥座上泛着冷冷的光。(待续)
北寺塔下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