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系列特展第三场——“慧石味象——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40件/套澄泥石刻精品,以蔡金兴、蔡春生父子在澄泥石刻领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依托,分为“叩山问石”“镌琢经年”“唯砚作田”三个篇章,力图展现澄泥石刻的前世今生,为其今后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做出贡献。
何为澄泥石刻?要从苏州独有的澄泥石说起。澄泥石产自姑苏之西、灵岩山麓下,石质硬而不脆,贮水不易干涸,哈气成汁,发墨快而不损笔,极具地域特色,故古人因材施艺,取其制砚,汉代典籍中就有“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的记载。自汉至今,澄泥石刻技艺历经千年传承,于当代衍生出了石壶、文房摆件、仿植物雕等其他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文房文化息息相关,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年,苏州澄泥石刻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名录。
每块石头都有其独特性情,鳝黄蟹青、纹理走向、疏密程度不尽相同。《瑞芝砚》《追月砚》《天成袈裟砚》便是刻砚匠人依据其天然纹理、色带雕刻而成。此次展览选取了传统古砚砚式和题材的典型展品,比如《马蹄砚》《明四家》系列砚、《宋式抄手砚》、明式抄手砚、仿乾隆澄泥石套砚等,不仅充分呈现了苏州澄泥石特有的古朴质感,也体现了苏州刻砚匠人的雕塑功力。
展览还选取了多个与苏州本土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的展品,比如《荸荠》印泥盒,以江南水八仙中的荸荠为素材创作,利用其稍圆的形态设计成印泥石盒,荸荠尖芽部位正好可以抓握提起,十分巧妙。
不仅如此,刻砚匠人还将稻穗、蚕桑、山笋等江南风物点缀于文房用品之中,《江南编织系列(6件)》便是最好的诠释,其造型雅致,极富有生活气息,寄托了作者对江南农家生活甜蜜而温暖的情感记忆,也展现了刻砚匠人高超的石雕技法。
当天下午,吴文化博物馆还举办了“慧石味象——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文化对谈,邀请了蔡金兴、蔡春生两位老师对于苏州澄泥石的来源、澄泥石砚和澄泥砚区别以及苏作砚台的技艺难点进行了分享,让观众在逛展的同时可以更加切实地了解苏作砚雕与澄泥石刻。
苏州澄泥石刻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尚待开掘的瑰宝,但坚守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上等石材逐渐匮乏,澄泥石刻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吴文化博物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大家了解吴中“最江南”的手工艺品,感受细腻、雅致的“苏作天工”,更好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