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吴兴区西部有埭溪、菁山港、妙西港等源自山区的支流入东苕溪,它们的上游溪涧上建有大量别致的蛮石拱桥。就地取材,桥整体采用大小不一、未经过加工的块石或鹅卵石垒成,没有桥额石,甚至连桥面铺的都是高高低低的鹅卵石。
五石坞桥
蛮石拱桥只有在山区才能看到,它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山区,石材的开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在合适的桥址附近,不一定就能开采石材,到别处去采石材,运输是个难题,所以一定是就地取材。蛮石拱桥所用的蛮石,一种是直接取自溪床,就是被溪水长期冲刷得非常光滑的溪蛮石,这种蛮石不易风化,一旦砌成拱,则相当坚固。溪蛮石拱成的拱券,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当其位,大石落大处、小石落小处,券脸石也是大小悬殊,厚度不一,桥已历数百年,看后颇使人感叹。
蛮石拱桥的蛮石,还有一种取自桥址附近的山体,裸露的或表土之下的都有,也是自然形成,非山体开采所得。这种蛮石表面不像溪石圆滑,砌置起来比纯溪蛮石又容易一些。现在吴兴所看到的大多数蛮石拱桥,都是两种蛮石混砌的,而且券脸石都经过打凿,厚度趋向一致,券石已大小接近,排列也相当整齐了。
吴兴的蛮石拱桥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的埭溪镇和妙西镇,总量超过20座,因为蛮石拱桥本身简陋,基本都没有桥额,更不用说有纪年等文字留存,口传的又缺乏依据。很多小石桥被摇曳的藤蔓覆盖,和周围的山野融为一体。桥下溪流淙淙,清澈可人,它们常常与周围的田野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桥以岩石为基,小溪水穿过小桥,都会轰然跌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瀑布,为桥增添了不少灵气,这样的选址同时也是对石桥最好的保护。
杨富桥
蛮石桥有桥额的不多
杨富桥,位于妙西镇妙山行政村大树下自然村,横跨村级公路北侧的黄蘖涧上,东北至西南向,单孔拱桥,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湖州府志》载:“黄浦,一名黄蘖涧,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黄蘖山。”黄蘖涧汇入妙西港。拱券为山区块石垒砌,呈半圆形。桥面与金刚墙都为块石垒砌,与拱券结合浑然一体。南侧桥额为楷书阴刻“杨富桥”。桥北0.5公里处为福源禅寺,寺的东北侧一溪流上有四座与杨富桥型制均相同的单孔石拱桥。
青莲桥桥额
青莲桥,位于埭溪镇太平桥行政村下施自然村,东西向,单孔石拱桥,横跨梅峰溪支流,溪水最后汇入埭溪。拱券和金刚墙均为块石垒砌,桥额阴刻楷书“青莲桥”,其侧阴刻“乾隆癸巳”,即乾隆三十八年()。当地村民俗称“师姑桥”,桥两堍为田地,环境优美。该桥形制规整,为山区不多见的有纪年的古代桥梁。
湖州唯一的三孔蛮石拱桥
长兴坂桥,位于埭溪镇五石坞村长兴坂自然村口,桥东南面为宣杭铁路,西南面为妙新公路。东南至西北走向,三孔石拱桥。拱券用当地块石垒砌成半圆形。桥墩用块石垒砌,设有三角形分水。桥面被泥与杂草覆盖,原有踏步,现已毁。无桥栏及望柱,无桥额,当地村民俗称“仙村桥”,该桥是以前通往长兴坂自然村的必经之路。该桥造型独特,是浙北地区唯一一座三孔的蛮石拱桥,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镇水天桥
天桥,俗称岸桥,位于埭溪镇红旗村镇水自然村中,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湖州市文保点。拱券用当地块石垒砌。桥面铺石略加工,桥栏用长条巨石平放,金刚墙块石垒砌,无桥额。该桥是镇水的交通要道,镇水村地势较高,交通不便,民居高低错落,岸桥上下均为通道。岸桥是村民根据自身村落特点而构筑,引坡石级较多,具有立交桥功能,体现山区古代桥梁建筑特色。桥下块石垒砌石阶路,岸桥外口高3.4米,到顶4.3米,里口高2.6米,到顶3.1米,拱口宽仅1.3米,整个桥更像是古代的关卡的城门洞。桥边还有一口天然的古井,桥北不远处崖前有四棵高大俊秀的古银杏树,最美不过秋天黄叶飘落时。
(来源南太湖号:夜读湖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42.html